传媒观察
编者按:自媒体时代以来,网络舆情事件频频发生,对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岩芳,研究生齐春萌在《传媒观察》2020年第9期发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内主题为“网络舆情”+“治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5.6进行计量统计及可视化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研究结论可能为今后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本文旨在对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核心作者、来源期刊、高产机构及研究热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定量可视化分析,也就是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5.6对该领域的学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网络舆情治理的有关知识。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通过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上检索获取所需要的目标文献数据,首先在高级检索中选中期刊检索,并在“输入检索条件”一栏中进行主题为“网络舆情”并含“治理”的精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0年5月15日,共检索到文献777篇,为保证文献的有效性,对所选文献进一步筛选,去除重复及不符合条件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数据751篇。所选文献的发表时间在2005年至2020年间,文献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包含新闻与传播、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高等教育等多学科,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可用于研究。
(二)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5.6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分析,可以客观地得出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领域的总体发展情况、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等。因此,本文将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获得的目标文献数据以Refworks的格式进行导出,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5.6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了解该领域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及其影响力,明确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总体的研究状况、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演进趋势,根据得出的分析结果,以期能够对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总体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二、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概况
(一)文献年度发文量分析
根据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获得的我国关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发文量数据,对其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当前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05年-2009年为萌芽阶段。2005年,曲成义发表了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第一篇文献,开启了我国国内对于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热潮。在这个阶段,发表的文章数量很少;2010年-2014年是发展阶段,发文量日趋上升;2015年-2017年为爆发阶段,发文量迅速增长,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说明该时期对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关注度非常高;2018年以后处于一个平缓阶段,发文量一直在以较小的幅度波动,虽然本文的文献收集日期截止到2020年的5月份,收集的文献数据不全面,但仍然可以看出此阶段的发文量已经处于一个趋于稳定的状态。对发文量的初步研究可以使我们形成对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初步认识。
(二)涉及主要学科分析
对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分布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范围及趋势。通过对获得的751篇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得出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主要学科分布。可以看出,该领域的学科主要分布于新闻与传媒学界、管理学界、社会学界等,在这些学科中,新闻与传媒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多,发文量占33.40%,是全部学科的三分之一,可以看出这一学科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具有较多的研究优势;其次是管理学学科和社会学学科,发文量占比分别为24.30%和18.90%,三门学科发文量占比高达76.60%,可以进一步说明新闻与传媒、管理学及社会学这三门学科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研究深于其他学科。
(三)来源期刊分析
通过分析所研究领域原始文献的来源期刊,可以知道该研究的传播范围和原始文献来源期刊的水平,并提供理论去了解研究主题的总体状况及发展趋势。通过对获得的751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得知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的来源期刊。刊登数量最多的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电子政务》,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发文数量达到23篇;其次是陕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主办的《情报杂志》,有22篇相关文献被发表;再次是《人民论坛》、《新闻研究导刊》以及《现代情报》三种期刊,发表文献数量分别是18篇、10篇、10篇。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期刊主要分布在情报学、电子政务及综合性的期刊中,也就是说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广泛,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前景较好。
(四)研究者分析
研究者是其所在研究领域重要的贡献者,不同的研究者对研究的贡献程度也不同,核心作者往往对他们所在的研究领域有着很大的贡献,一个研究领域的所有核心作者统称为核心作者群,研究核心作者群,不但会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指明前沿研究方向,还会对其他的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影响力。为了更加精准地掌握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本文对核心作者群的计算基于普赖斯定律的发文量指标体系,其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其中M为一个领域内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max为发文量最高的研究者的发文数量)。
公式1:M=0.79 Nmax
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核心作者人数。对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上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可以明了发文量最高的研究者共发文16篇(即Nmax是16)。通过计算可得出M为3.16,即可得出成为核心作者的必要条件就是发表论文数量为3篇及3篇以上,一共有25位学者为核心作者。这个领域内发文量最多的研究者是丑则静,一共发表了16篇文献;第二是方凡舒、朱代琼及曹军辉三位研究者,发文量为10篇;发文量排名第三的是曾润喜、李燕丽和王国华三位研究者,发表文献数量均为9篇。
在CiteSpace5.6上进行作者分析,时间区间为2005-2020,节点类型是Author,可以获得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根据作者合作图谱的结果可知N=301,E=86,density=0.0019,Modularity Q=0.945,Mean Silhouette=0.1878,Modularity Q值越大就代表着网络的聚类效果越好,Modularity Q值0.945趋近于1,表示该模块是显著的,Mean Silhouette的值越大,网络之间的同质性越高,这里的Mean Silhouette值为0.1878<0.3,表示作者之间的聚类不明显,即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学者往往倾向于独立完成研究而不是合作。主要形成了两个作者合作网络,分别是曾润喜、朱代琼等为主的合作网络和李蕊、罗青峰等为主的合作网络。
(五)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对研究机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研究主体结构,为我们研究网络舆情治理提供进一步的依据。在CiteSpace5.6上对751篇文献数据进行研究机构分析,时间区间设置为2005-2020,时间切片设置为一年,参数Top设置为50,选择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得到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研究机构的合作图谱并统计出了该领域内发表文献数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在研究机构合作图谱中,N=277,E=71,density=0.0019,Modularity Q=0.9634,Mean Silhouette=0.1659,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各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各研究机构往往都是单枪匹马,各机构间加强合作已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根据统计得知2005年以来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发文25篇;发文量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发表文献共16篇。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研究机构大部分为高校的管理学院、传媒学院等,少部分为报社。由此可以得知,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在未来的主要研究机构仍旧会是以高校为主,但各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应继续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六)高被引文献分析
一个研究领域内引用较高的文献被称为高被引文献,其往往被作为该领域较重要的参考文献,对研究领域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整理文献可以得知2005年-2020年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领域内被引频次为前5的文献。这些高被引文献的平均被引频次高达125次,主题涵盖了电子政务、政府公信力、生态治理等方面,还使用了个案研究、定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其中,刘毅在2006年发表的《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被引次数最高,高达238次,该文发表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萌芽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该文指出电子政务将会是未来处理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三、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通常是指相互之间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期间内有数量较多的文献所讨论的主题。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学者所选择的关键词往往可以直接反映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CiteSpace5.6上进行关键词分析,时间区间设置为2005-2020,选择节点类型Keyword,进行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分析,得到的图谱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主要内容的集中反映,对一个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对于我们掌握该领域的热点以及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CiteSpace5.6上通过选择“keyword”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并统计出了高频关键词的统计表(如表6)。关键词聚类图谱中的N=412,E=533,density=0.0063,Modularity Q=0.8682,Mean Silhouette=0.4707,Modularity Q值0.8682趋近1,表示该聚类效果好,Mean Silhouette值0.4707大于0.3,表示该图谱的同质性较高且聚类是合理的。在高频关键词统计表中,网络舆情、舆情治理、大数据、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等词出现的次数较多,它们可以被看作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本文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研究热点。
(一)研究热点一:网络舆情治理主体
针对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研究已经进行了许多,也引起了社会上较大的关注,其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分别是“舆情治理”“社会治理”“高校管理”“国家治理”“地方政府”“政府治理”“网络治理”等。这些关键词共同构建出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主体脉络。曲成义(2005)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政府迫切需要提高其网络应急治理能力。张勤(2014)指出民意是网络舆情的根基,当前我国正处于网络时代,此时政府化解网络风险的一个重要考验就是如何在网络舆情中获悉真正的民意。符莹(2016)提出网络舆情正逐渐成长为高校中的一种新“潮流”,因此,从增强学生网络道德、加强网络技术监督、明确监督对象三个方面建立网络化机制,以实现高校的舆情管理。
(二)研究热点二:网络舆情治理客体
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领域的客体方面,主要有“网络舆情”“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新冠肺炎”“公共危机”等。梁俊山(2012)指出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增强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刻不容缓。孙江,李婷(2019)认为我国正位于新媒体社会中,社会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很多,如果要解决因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急需各种应对措施。吴洋(2019)提出政府在应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其解决手段有一些不足,因而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政府解决紧急事件的能力是必然的。
(三)研究热点三:网络舆情治理方法
在网络舆情治理的方法方面,主要有“治理策略”“对策”“柔性治理”“生态治理”等关键词。梅松(2011)指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尚有不足,想要改善政府的治理措施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建设政府舆情的治理体系、提升对网络舆情的监察能力、完善网络舆情的评估体系。张勤(2014)指出政府官员在治理网络舆情时要自觉将公民放在首位。周玲明(2012)提出柔性治理,认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严格控制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网络氛围,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使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变为柔性治理。
四、小 结
通过上述研究,我国关于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包括广泛的学科领域,其研究范围很广泛;该研究核心作者发文量较低,且各研究者之间沟通合作较少;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但各机构间联系较少,没有形成稳定的学术共同体;研究热点主要聚集在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上。因此,在今后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中,要更重视多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加强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早日形成成熟稳定的学术共同体;以期在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网络舆情治理领域的多元化发展。
(载《传媒观察》2020年09月号,原文约6000字,标题为: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分析。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刘岩芳,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齐春萌(通讯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