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实践活动经验

  一、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使一些院校对于体育素质教育缺乏重视,还存在很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取消学生体育课的现象。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体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缺乏创新的教学手段,不能够依照学生的实际身体需要和心理情绪安排课程,进而也无法为学生传授体育技能。中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一般是对前一阶段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许多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在设置授课目标、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学目标设置往往很宽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是蜻蜓点水般涉及,学生无法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及各项运动技能,导致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中的运动技术性学习与学生身体锻炼的目标变得难以实现。同时,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教学方面存在重要缺失。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心理教育存在一定隐蔽性,教师无法及时地获得反馈,也就导致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得不到足够重视,大部分中职院校并没有完善的、针对心理教育的体育活动。其次,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中社会适应教育功能未得到发挥,社会适应教育中未设置社会活动相关内容,学生无法真正从中学习到社会实践活动经验,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起不到指导作用。

  (二)中职院校体育资源供给失衡受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较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资源分配得更加均衡。中职院校体育资源供给失衡主要受到了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的影响,由于可供使用的体育运动空间有限,商业土地的扩张对体育资源的供给造成限制。除此之外,中职院校体育资源的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许多中职院校为节省开支,减少运动场馆的损耗,只在个别课程时开放使用体育场馆,其他时间均不向学生开放,甚至有的学校通过收取高额费用的形式来填平开支,这些现象使得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三)体育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体育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体育运动,还包括体育理论知识及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只有同时参与这三项教学,才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具备良好的体育品德以及符合自身爱好的体育运动专长。而当前,许多中职院校的体育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对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供给侧改革产生消极影响。中职院校的体育素质教育逐渐演变为应付检查的工具,为了呈现出体育素质教育成果,在效果呈现上注重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影响力和场面性,所选择的运动内容过于形式化,不符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运动需求以及各体育项目的实际特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体育运动专长不但得不到增长,个人的运动积极性也会因此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学生无法获得体育运动的实际乐趣,也无法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对运动消极对待,逐渐对体育素质教育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的目标相背离。

  二、中职体育素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方法

  (一)发展趣味性教学,开设情境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体育课程教学也应该随之发展,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发展趣味性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如果相关教育部门和院校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加以重视,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思维理念和教学方式教育学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院校应该加强对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教育思维,发展趣味性教学,结合课程情况、学生平常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尊重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开设情境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和动作等方面的示范,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同时培养体育精神。同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用做游戏的方式选出需要展示动作规范的小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的注意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会运动的愉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创新体育课程体系当前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偏向于学科化,注重结果忽视实际教学过程,为实现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就必须转变体育课程定位,创新改革方向,督促中职体育老师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实践过程,引导学生从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同时,中职院校在体育课程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要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专业的教学方向,按照计划,有目标、可操作性地进行体育素质教育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地感受到体育教育的乐趣,也让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体育文化建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目前体育文化的传承较其他文化来说有所缺失,针对这一现状中职院校应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现状及时调整体育素质的教育方案,更新教育理念,充分了解体育素质教育在文化教育与实践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借鉴相关经验,改善中职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优化并创新中职院校体育文化生态圈,为学生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新的体育文化体验。同时,中职院校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突出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挖掘本土性优质体育文化资源,结合中职院校学生就业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创建具有鲜明设计特色、贴近中职院校现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体育素质教育课程。除此之外,要在继承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创新。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创新,要以教育育人理念为指导方向,在紧紧围绕体育课程教学这条主线的基础上,为中职院校的学生建造新的体育文化活动空间。在此之中,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学习兴趣、感知能力及认同能力,引导学生自发培养运动习惯,通过体育运动开拓新的生活体验,从而实现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目标。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中职院校在设计体育文化运动时,要注重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将中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的体育文化进行对接,从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精神文明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向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的身体技能需求进行倾斜。

  (四)注重学生主体的体育素质教育需求在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分析体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况,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以学生需求为基础进行探求的具体实践。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构建离不开对需求侧的深入刨析。在供给侧改革思维模式下,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及发展,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对体育素质教育的需求为重点把握对象。在当前环境下,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需求,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体现出多元价值观,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同传统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只有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调查活动加以数据分析,才能梳理当下学生对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对于学生的需求增长,中职院校不能一概而论全盘接受,而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对于符合学校发展观念、合理的体育素质教育诉求,学校应积极地给予肯定和回应,而对于存在的不合理、违背价值观的需求,学校也不能置之不理,更应予以关注,通过沟通等方式,及时地探求学生出现该种需求的内心真实想法,并给予疏解,让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到中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活动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中职体育素质教学改革的创新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掌握体育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体育课程体系,发展有本土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注重学生主体的体育素质教育需求,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