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健康教育,保护好学生“心灵之窗”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杨玉春

  8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对9省份14532人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视率增加了8.2%,高中生近视率增加了3.8%。由于长时间的线上学习,少年儿童大多面临用眼过度、运动过少等健康风险。疫情期间,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增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子屏幕,更容易导致视力下降。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如何保护好中小学生的“心灵之窗”,保障中小学在线学习与保健护眼两不误,成为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在线学习过程中,难以保持基本的健康用眼习惯。这不仅给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暴露出当前国民基础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健康教育体系亟需完善。造成视力降低的“元凶”之一,就是公共健康教育的“盲化”,国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视力健康知识。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健康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形成科学用眼习惯,对于用眼卫生、近视矫正与恢复方法等知识更是匮乏。父母作为孩子居家学习的监护者和陪伴者,无法用准确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引导孩子正确用眼,自身健康知识的缺失也让一些家长对于预防近视的观念淡薄,无法给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的榜样。对于处在近视边缘的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其视力下降往往很难被察觉,并且往往和学习困难相伴而生。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文件,各级教育部门在层层落实文件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学校教育并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以机械单调、无差别的眼保健操实施模式为例,实践中难以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

  我国是“近视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为保障中小学生学业进度和身心健康,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并且给全国中小学生和家长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生活提供建议,为中小学生的居家学习“保驾护航”。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各省(区、市)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相关任务,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方案,落实主体责任,凝聚防控合力,并通过为学生建立档案、减轻学业负担等策略取得一定的成效。疫情期间,广东省、上海市、天津市等多省(区、市)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南,为学生讲解锻炼方式,提供体育在线课程,引导学生在家自觉开展体育锻炼。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制订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线上教学指导工作的意见》,坚持“五育”并举,适度应用,强化学生体育锻炼和近视防控。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眼疾,由于眼睛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由眼睛的屈光系统屈折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远处物体在视网膜的成像不清,进而使个体难以看清远处物体。导致近视的病因目前还尚不完全清楚,传统中医认为,过用目力会导致血伤气损,进而使目不能远及。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近视与遗传发育和环境均有关系,过量的近距离工作会导致近视发病率的升高。近视难以根治,一旦形成,往往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造成衍生危害,如果不加以合理干预,将会很容易损害儿童视网膜,导致斜视、弱视、黄斑出血、视网膜脱落等相应问题和疾病的产生。近视也会给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眼睛不仅是儿童的“心灵之窗”,也是他们输入知识,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窗口,视力的下降会导致儿童视觉的敏锐性下降,进而削弱大脑接受知识的效率。近视引发的视疲劳,也会使一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和打瞌睡,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近视的危害不仅限于对儿童青少年个体层面的危害,也对国家、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近视人口持续增加,将影响航空航天、精密仪器、军事军工等领域的人力资源供给,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

  守护儿童青少年的清澈明眸,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启动科学的、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第一,启动学校健康教育进行未病先防,儿童健康习惯的养成是前提。“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使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教育的目标,也是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健康教育应从“知、信、行”三方面促进儿童健康习惯的形成。首先,要使儿童掌握基本的健康相关知识与技能。关于用眼健康方面,将近视形成的原因、预防近视的措施等知识教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及时判断自身用眼方式的正确性和视力下降的问题。其次,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通过向儿童展示不良用眼可能会导致的危险后果,妥善运用榜样,强化儿童健康用眼意识。最后,使儿童真正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这是儿童预防近视等健康问题出现的关键。例如,儿童应养成健康规律的作息习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专内视,简外观,旦晚起,夜早眠”的古方来预防眼病,规律的作息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体发育,提高免疫力,也能缓解眼部疲劳,保障用眼健康。

  第二,面向社会实施健康宣教普及公共卫生知识,父母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场所,对于儿童而言,父母是他们行为模仿和习惯养成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父母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责任重大,健康教育远不应局限于学校之中,家庭健康教育对儿童而言也影响深远。父母应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辅助学校为儿童提供科学的指导。与此同时,家长要提高自身警惕性,不仅关心儿童的学业进步,更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例如为使学生近视问题能够得到家长的早重视、早发现、早矫正,这就需要家长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变化保持敏感性,当发现孩子读书、写作业时离书本和作业本过近,看电视时容易眯眼,经常眨眼、歪头或皱眉,这时候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否遇到了近视的问题。

  第三,学校教育要倡导体教结合,以科学锻炼落实“健康第一”。在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中审议通过的多项重要文件中,《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令人期待。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学校是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的一线阵地,学校教育要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实践证明,参加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预防近视的积极措施之一,动静结合、远近调节的用眼模式,加之室外的自然光线,更是有益于中小学生的近视预防。疫情过后,学校要深入探索体育工作新模式,注重在线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劳逸结合,结合居家环境为学生推出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形式,使学生即使在家也能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真正助力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