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同上一节课 海曙“同步课堂”让教育零时差
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
海曙区横街镇中心小学,
距离15公里,
两班80多个学生同上一节课……
近日,一堂数学公开课在广济中心小学开课,这堂课有着不同的意义,它是我区推行“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后的“满月课”,授课的老师在这一个月里,已经多次通过“云端”连线,共同研讨。“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特别的课。请大家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跟横街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上课……”? ?
区教坛新秀、广济中心小学何帅娜老师担任主要执教者,通过网络直播互动平台,带领广济中心小学201班和横街镇中心小学202班的学生一起学习。区教坛新秀、横街镇中心小学的谢燕儿老师辅助教学。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上这样的“大课”。
广济中心小学的微格直播室里,《万以内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课在80多双小眼睛的注视下开启,每个人的眼里都充满了新鲜与期待。
坐在横街镇中心小学同步课堂教室里的镇明中心小学副校长杨宏认真观察着整堂课的细节,她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身边的横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每当屏幕里的老师抛出问题时,她总会不自觉地伸直脖子,满怀期待地看着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
“这次观摩课堂让我从‘观教’转向了‘察学’,两个班的孩子在你追我赶、互相启发的氛围里学习。”杨宏说。
随着近日工信部向各大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传说中的5G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基础教育该如何紧抓技术发展红利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海曙作为首批未来教育实验区,探索之路已经迈开第一步。
课堂
“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中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确定全省1515所义务教育学校结成803对帮扶对子,713所城区学校与802所乡村学校结对。区教育局启动“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区内9所优质城区中小学校已结对帮扶11所乡村学校。
▲海曙区“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名单
同步课上了一个月,效果已经显现。在广济中心小学当天开展的观摩交流活动中,数学公开课吸引了很多老师,而授课的何帅娜老师从备课到授课已经轻车熟路。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我区将投入500余万元进行互联网设备改造,覆盖108所中小学、乡镇中心幼儿园和部分民办学校,保证每一对城乡结对学校都能够实现实时互联互通。不仅如此,这一教学方式还推广到了区外,3所市内学校、3所省内学校与海曙“结缘”,结对学校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技术的发展确实加快了教育资源共享的步伐,也为我们课堂教学创新奠定了基础。”区教育局负责人说,通过互联网连接起两个“空间”,快速、高效地进行教育资源共享,这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
优化互动交流深度同步
研讨环节,上课的何老师说,“课前,我和谢老师进行了多次教学研讨,两班学生共享前测单、学习单,将课程设置得符合两校区孩子的共同需求。在我看来,同步课堂在推进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是信息基础背景下教研活动的新趋势,不同学校的老师不出校门就能面对面研讨。”
▲两班学生采访
广济中心小学副校长叶青分享了学校开展同步课堂工作的经验。公开课的背后,凝聚了两校教师的心血。教学设计“接地气”,教学过程“有底气”,视频观看“有底线”……老师们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总结让同步课堂生命力更持久的方法。
目前,区教育局围绕“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开展“五同步”探索,结对学校之间同步上课、同步备课、同步作业、同步辅导、同步检测,在全流程上完成同步。
“下一步,我们学校还会和结对学校一起,围绕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叶青说。
未来
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改革探索
海曙区作为全国首批、浙江首个“未来学校实验区”,提出要主动适应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打破传统教室讲台课桌的单一场景,丰富除课本外获取知识的途径,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让人才培养方式、学习能力评估更加科学。
海曙的“未来学校实验区”将按照先行先试,分步实施的要求,开展“未来学校行动计划”制定、“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课题、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研究、“未来学校”先导校培育等11个子项行动。
“我们要抢抓技术发展的红利,探索符合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教学方式。”区教育局负责人说,随着5G时代的来临,这样技术上的突破只会越来越快,下一步甚至可能出现VR、AR同步课堂,进一步拉近不同空间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