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近半学生能得奖 奖状多会降低“含金量”吗?

  

  浙江在线01月27日讯

  今天,义乌不少中小学校将举行休业式。休业式上,给优秀学生颁奖是学生们期待的一个重要环节。

  昨晚,义乌的陈女士收拾完碗筷后,问坐在电视机前的儿子晨晨:“明天就要回学校参加休业式了。这学期,你能捧回一张奖状吗?”没想到,12岁的晨晨不屑地说:“要奖状,那还不简单。”随后,晨晨用大人般的口气说:“妈,你放心。即便我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也会想着法子给我发一张奖状,比如,‘拾金不昧奖’、‘上课发言积极奖’、‘体育健将奖’。我们班一大半学生都能领到奖状。”

  陈女士一时无语:的确,晨晨虽然平时成绩位于班级中游,但还真的是每学期都得奖状,得奖名称“五花八门”,有“好习惯”奖、“劳动积极”奖、“体育健将”奖等。

  陈女士回想自己上学那会,奖项只有“三好学生”和“学习积极分子”,极少数同学才能得到奖状。每个学期结束,看到同学从老师手中喜滋滋地接过奖状羡慕得不得了。没想到,晨晨却对奖状嗤之以鼻。是因为现在学校设的奖项太多,降低了奖状的“含金量”吗?

  期末近半学生能得奖

  昨天,记者向义乌部分中小学校了解期末学生奖项设置时发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得奖”是大多数学校设置奖项的原则。

  义乌福田小学这个期末设置了“中队之星”和各类单项之星的评选。每个班评出15%学生为“中队之星”,30%学生为“单项之星”。通过竞选、评选,习惯、自我展示、各项成绩等方面表现皆佳的孩子被评为“中队之星”,这是学生的最高荣誉;此外,阅读、写字、演讲、课堂倾听、发言、跳绳、打球、画画、弹奏等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会得到“单项之星”的荣誉,有像“金耳朵奖”、“爱心大使”、“天才演说家”、“博学小学士”、“优秀小作家”等奖项。学校老师介绍,“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让每个孩子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加孩子的自信是设置这些单项奖的目的。

  除了学校颁发的奖状外,有的班级还设立班级奖状,奖状上盖的是班级公章。义乌一所小学老师在开学初就自掏腰包买了一叠奖状,每隔一段时间,就为表现优秀的学生发一张奖状。

  据了解,大多数小学都把得奖学生的范围定在50%左右,有的甚至一个班级近七成学生都能得到期末奖状。

  奖状泛滥会“贬值”

  奖状多了,得奖变容易了,会不会降低奖状“含金量”,失去颁奖的意义?

  福田小学的何超燕老师说,这个学期初,她让学生们写新学期愿望,一个特调皮的男孩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今年春节,能让爷爷奶奶看到我的奖状,让他们知道我也能得奖。”

  可这学期,这孩子各方面表现依旧差强人意,最后班主任还是打消了给男孩发奖的想法。“很多孩子都有得奖的愿望,但老师不会因此给每位学生发奖。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不努力是得不到大家认可的。”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德育教研员陈伏亮认为,扩大学生得奖层面,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但如果奖状泛滥,就如同货币贬值,会降低奖状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他建议老师给学生颁奖时,不要集中在期末统一颁发,让学生误认为得奖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以在期中考试、竞赛结束后就颁发相应奖项。另外,可根据学生年龄段不同,设置不同的奖项,低年龄段的学生以鼓励为主,高年龄段学生可减少奖项,让他们明白得奖是与努力分不开的。此外,颁奖除了采用奖状形式外,还可以采用“机会”奖励。比如,让得奖的学生代表班级参加活动,增强孩子的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