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事“硬”做

  1984年3月,王钧琢转业到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的第三年,被安排到监所科工作。

  说实话,监所部门不像检察院的其他业务部门那样容易“出彩”,这对从部队转业准备一显身手的老王来说,真可谓是张飞穿针——有劲使不上。不过部队也培养了老王服从组织的“天性”,他说:到哪儿咱都是个“好使的兵”。

  “好使”不光是说组织性强,还有业务能力强的一方面。老王是个爱琢磨的人。当时,浦口区检察院组建监所科不久,老王到了监所科,没有“师傅”带,很多时候得靠自己去摸索。1986年初,正值“严打”期间,在押犯很多,仅浦口监狱当时在押犯就达4900多人。一年内最多办理加刑案件多则四五十件,少则也有20多件。当时,监所检察工作主要是以办理加刑案件为主,所以那段时间工作量很大。工作了一段时间,老王发现,科里每个人都按照分工独立展开工作,忙时,大家一天很难碰一次头,当时手机不像现在这么普遍,这样就造成每天的工作情况难以汇总,时间一长,工作就连贯不起来。

  为解决这个问题,老王建议用笔录纸订一个本子,每个人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都记录在上面,以便科室汇总。他们把这称为“工作日志”。这个想法看起来没什么出奇的,可是却很有用。现在,记日志的做法得到了普遍推广,从当初自己订本子发展到了印制精美的笔记本;从用笔记录发展到了电脑输入,统一格式。

  监所检察工作大都是“软”指标。难怪有人抱怨,工作做了一大堆,领导看得见的没几件;那些偷点奸耍点滑的,只要不出事儿,领导也查不出来。老王在监所部门干了20多年,养成了“软”事“硬”做的习惯。比如,在受理和处理犯人的申诉问题上,老王做到件件有答复,以至于不少犯人在写申诉材料时直接点名要找王检察官。

  “软”事“硬”做的习惯让老王吃了很多苦。1998年,南京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浦口监狱大部分地区被水淹达一米左右,监狱办公大楼一楼都被水淹了。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初,老王每天都是蹚着漫到大腿的水上下班。水退后,为了防止患上血吸虫病,所有长时间直接接触水的人员,都要服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由于年龄关系,每服完这种药后,老王都有头昏恶心的感觉,他却没因此而耽误一天工作。还有一年除夕晚,老王正在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刚上桌,监狱方面就急匆匆打来电话,说是一名犯人猝死,要老王赶过去。老王二话没说,放下碗筷就赶往现场。等到现场处理完有关事宜后,已是第二天凌晨了。

  经过这23年,对于监所工作,老王已经从当初的不大情愿,变成如今的割舍不得。但是“残酷”的是,再过几天,老王就要退休了。

  (崔洁 肖水金 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