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少先队根本就没有门槛,非要搞个分批入的形式主义意义何在?

  这个话题是我今天中午下楼吃饭隔壁桌上两个人讨论的。其中一个女士说起孩子不是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当时孩子当天晚上就哭了还难过了好久,学习也退步了。后来这位家长还特地去见了老师,送没送礼就不得而知了。

  通过她们的一句谈话我似乎又品到不一样的味道,回想我上小学时候,感觉戴红领巾是任务,有的时候真不想戴,但是被那群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值周生拦住还要给班里扣分,不过到了我六年时候那些值周生的路线早就被我摸透,我走的路线必然看不见值周生。

  

  几乎所有小学生都是少先队员,那么也就是说这个组织根本就不存在门槛,既然人人都能入干嘛非得搞出个第几批来突出少部分学生的优越感呢?关键是孩子根本不知道少先队代表什么,就跟中学生入团一样,多数人都知道中学入团代表自己各方面起码都过得去,但是团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身为团员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恐怕至今这一大批超龄退团的家长们也说不清。

  今天就顺便科普一下少先队究竟是干嘛以及最初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然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学校都是少先队的话,这种意义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很多人并不知道少先队并非是中国创始的产物,而是照搬前苏联由列宁开创,名称就叫少年先锋队。少先队最初的雏形是在童子军中挑选出有更高思想觉悟,能力出众者作为其思想的传递者,至今俄国很多小学依然保留少年远足锻炼,上山种树秋天帮做农活等体验生活、磨练意志的传统。

  

  参考原著,少先队确实代表某年龄区间段的精英,而不是大众产物。接着我又参阅了一下队章,按照《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加入少先队得当事人自愿,而且是提交申请,经由校大队部审批通过才可入队。

  由此可见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我觉得不大可能具备写入队申请“八股文”的能力。同时队章也没有写老师有资格选择或者推荐入队的学生究竟是谁,换句话说孩子加入少先队的话就要归大队部管,那么老师在这当中又扮演了什么尴尬的角色呢?

  如果少先队真的是用来区分低学龄段精英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一种肯定的话,好吧!我也认了,这么做也并非不合情合理。人嘛还是需要进取心的,至于玻璃心本就不是学校该关心的问题。

  

  关键就在于为了一时的形式主义,反而会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形成某种不被肯定的伤害。而这个判定的标准恰恰又是该死的老师个人喜好。按照章程提交申请由队内综合评估行不行?章程中哪条说了老师可以凭借自由意志来决定入队批次的?既然人人都能入提前告诉学生行不行?然后全班抓阄,乐意抓的就得服从规则,这样是不是更公平一点?

  翻看其他平台的内容,很多家长和学者甚至已经开始讨论少先队是否有存在意义的问题了。让孩子热爱一个国度,一个民族仅仅靠形式化的东西真的够了吗?长期的形式化并不会麻木而是造成反感。

  而被吐槽了几代的教育问题,其实恰恰就是从一切归于形式开始的。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