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有境界的教育生活——记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获得者,巴蜀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1986年毕业后,她便进入重庆市巴蜀小学执教。2009年开始,她正式担任重庆市巴蜀小学党委书记、校长。自此,她带领一班人继承并践行学校首任校长周勖成“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的理念,“趋合时代,顺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让教育与时代的脉搏,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她就是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获得者,巴蜀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马宏。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
研究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
由于毕业后就在巴蜀小学工作,马宏深知巴蜀小学从建校以来就十分注重教育理念的时新性。通过对学校文化系统的梳理,她提炼出了“巴蜀教育精神”因生而动、因律而美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倡导“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过一种有境界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观。
正是基于这种教育观,马宏开启了“律动教育”实践研究,以每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规划拟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科学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在此期间,她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带领团队不断丰富完善学校律动课程体系,让课程真正回归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相互作用的学校生态系统中,形成了由“以学生为本,三类课程,三重生活,三种要素”所构成的律动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大力推进课程综合化教学的同时,她还潜心于学术研究,其主持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以下简称“学科+”)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成为该奖项设置以来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基层小学,实现了中西部地区大中小幼学校在该等级奖项上“零”的突破。
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
为唱好“双城记”贡献教育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为此,马宏带领团队攻关研发、上线了巴蜀公开课,并面向社会公益开放。互联网生态下,学生、家长、老师、社会人士等群体构建起学习共同体,共同探究、应用“居家学习、居家陪伴、云上指导、云上管理”等方法,探索“未来学习新形态”。
研发巴蜀公开课仅是巴蜀小学始终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并让其具体化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在马宏的带领下,学校通过“名校长”示范带路、“名团队”创新落实、“名教师”学术引领、“名学生”成长激励,成功打造了 “素质教育看巴蜀”办学特色和“小学教育巴蜀峰会”等学术品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变革。
眼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如何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贡献教育力量?马宏介绍,巴蜀小学已与成都市锦江区龙王庙正街小学、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成都市实验小学、西昌市第二小学等学校牵手,积极推广“学科+”成果在川渝落地生根。今后,学校将持续在成渝两地教师跟岗研修、管理干部挂职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和跨区域协同发展,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巴蜀力量。
带领团队创新模式
不懈探索“1+1+N”城乡学校文化互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加快学校自身发展步伐的同时,如何为促进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挥积极作用?
为此,马宏带领团队充分发挥一所名校和一位卓越校长在城乡教育统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创造性地建立了“1+1+N”的学校文化发展共同体模式,带领团队足迹踏遍重庆30多个县区、200多所学校,让15万余人次师生享受到巴蜀小学的优质教育,也使牵手学校的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以“基石之责”有力地促进了公平而有质量的城乡教育融合发展,践行了一所小学校的教育情怀。
在“1+1+N”项目的感召下,不少学校纷纷借鉴复制“1+1+N”模式,也像巴蜀小学一样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用一个品牌带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生态共建,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此外,马宏带领团队多措并举帮扶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盐源县)以及深度贫困地区彭水三义乡中心校,影响带动全国以及重庆市各区县成员校共同发展,为教育均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谈及未来发展,马宏表示,她继续携手集团学校在全国“走在前,创一流”,投入到以优化“1+1+N”学校文化互助为模式,“学科+”成果深化推广为内容的“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新征程,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创新学科内融合的课堂新引擎,继续常态优质地推广、开放、互助,打造文化教育场,成全教师,成就学生,努力创造渝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新高度。
身边人眼中的马宏
巴蜀小学特级教师丁小彦:回顾马校长35载教育历程,她始终怀揣教育理想,立足学校立德树人,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放在首位,桃李满天下。当校长后,坚持“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以先进的思想立校,以创新的实践强师,以厚重的文化育人,带领团队践行教育就是“做”的哲学,在研究状态下激情工作,过有境界的教育生活,不断走在教育创新的路上。
巴蜀小学数学老师郭娅娟:一直以来,马校长用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静好,始终以人为本,“成就学生,成全同事,发展学校,成长自己”,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她都会根据每个教师成长阶段、自身的特点、发展和需求“量身打造”发展平台,更为教职工提供不同维度的“成长共同体”。
支教凉山的巴蜀小学志愿者彭升鹏:马校长心怀大爱,举学校之力响应国家教育扶贫号召,她不仅时常关心我们在四川省凉山州的支教工作和生活情况,还特别关注受援学校的成长状态,致力将巴蜀好的经验复制分享。马校长还提出通过线下支援、线上共研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性地深入帮助受援学校,建立长久的牵手互助关系。(刘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