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习要有含金量

  千龙网综合报道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步入社会进行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课题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和社会有更大的接触,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自我的好机会,有数据显示,每年约有500万名大学生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和现实意义提出质疑,称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究竟是“鸡肋”还是“机会”呢?

  可以想象,有的实践团队会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把暑期社会实践当成锻炼的课堂,深入基层走家访户,或者返回故土做寻根之旅,经过暑期社会实践肯定能收获颇丰,但也有实践团队消极应付,不把暑期社会实践当回事,没有合理的规划,也没有真切的行动。哪怕是在一个社会实践团队中,有的同学推三阻四不干事,而有的同学却肩挑重担累成狗。

  这种走过场暑期社会实践的存在,影响了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看法,降低了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在外,大学生提到自己参与过暑期社会实践,别人都会在心中打一个问号——你学到真知了吗?你大概是忽悠人了吧?因此,一直以来,关于大学生要做实社会实践的呼吁不绝于耳。做实社会实践,既是大学生做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大学生做社会实践的期望。

  大学生该如何做实社会实践,当然要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端正个人态度,但缺乏合理引导和设计的暑期社会实践,不免留给大学生钻空子、偷懒耍滑的机会。社会实践是大学的第二课堂,但由于正值暑期,学校放假,为社会实践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走出去,这与平时的课堂管理有所不同,增加了很多复杂性和意外性。

  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把媒体报道作为衡量社会实践的重要评价指标,导致一些社会实践团队不是把心思用在社会实践效果上,而是挖空心思制造宣传效应;有的学校只验收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导致一些社会实践团队填完表、写好实践报告就万事大吉,是否真走出去实干了成为未知数;有的学校设定一个实践主题供学生在主题范围内选择,导致社会实践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有的学校忽视做好前期培训和思想工作,导致学生不知道社会实践该如何操作,具体经费该如何安排,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学校不加强引导,很难希望在校学生能都严格要求自己。缺乏一个合理的制度,就会弊病丛生,而且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克服单一的片面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才能和付出基本上能得到回应;学校应重视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管理,给予学生充分而灵活的时间,多和学生沟通,多掌握社会实践的进度;学校做好提前谋划,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多元的选择,对接好相关组织;学校做好前期的培训,增强保障和预防,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走出校门做社会实践,学校就是大学生的后勤,是大学生的依靠和保障。大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对学校来说,并非完全意味着是从“圈养”走向“放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这跟“弦”,学校该绷紧,社会实践才会“实”起来。

  来源:浙江在线、澎湃新闻、凤凰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