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掉《风筝》,鲁迅的批判精神犹在

  新闻背景

  开学了,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其中,鲁迅的《风筝》被删,再次引来人们热议。(据国内媒体报道)

  国人眼中,鲁迅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批判、战斗、深刻的代名词。因此,每一次教科书对鲁迅文章的改革,无一不掀起一次次地震般的争议。3年前,高中语文新教材就对鲁迅文章做了“大幅度削减”,有网友戏称此类现象为“鲁迅大撤退”。

  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其作品的历史价值,毋庸赘言,其影响的可不是一两代人。这些经典作品的削减,从情感上来说我们不愿意接受,事实上,即便是删掉《风筝》一篇文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7-9年级中,仍有鲁迅先生的6篇文章,其作品仍居现代作家首位。因此,删掉《风筝》和删掉鲁迅作品不是一回事,不要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很多人之所以对鲁迅作品情有独钟,并不是独爱他的文学作品高度,而是赞许他的投枪匕首般的批判主义精神,从这一点上说,一篇文章被删,但批判精神犹在,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替古人分忧。

  坦率讲,鲁迅作品半文半白,对于还没从童话世界里脱离,每天都在跟灰太狼、光头强“干仗”的初一学生而言,超越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艰涩难懂”的理由是充分的。鲁迅作品批判性很强,明显带有民国那个年代的印记,更适合逻辑思维、思辨能力、是非观等逐步形成的高中生。正如80后才女蒋方舟所言,“教材删除鲁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只想跳出鲁迅的语境,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初一的孩子,教授内容该以常识性、趣味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

  对待鲁迅作品,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看待,不盲目追捧,也不消极抵制,让它出现在最适合出现的地方,引导大家思考、分析和批判。

  鱼父/银川

  (原标题:删掉《风筝》,鲁迅的批判精神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