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页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沪亮相,学者探究作家手稿背后的故事

  1958年,茅盾写下一篇名为《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评论文章,载于当年的《人民文学》第6期。这篇9000余字的文学评论,由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中所涉及的多篇作品,经由茅盾先生精准而有力的评论,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等。由此,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是具有重大文学历史价值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2021年是茅盾逝世40周年。11月15日,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的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品赏研讨会在上海唐香文化空间举办。这篇珍贵的手稿在现场亮相,业界专家从茅盾手稿入手,探讨作家手稿对文学研究的价值。

  30页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沪亮相,学者探究作家手稿背后的故事

  记者看到,这篇文章的手稿共30页,全部用毛笔写成,每页纸张长22厘米,宽15厘米,除了纸质微微泛黄外,品相甚好,还附有当时刊发该文的《人民文学》发稿签。“这是现代文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份手稿。”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近现代文献研究专家张伟认为,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茅盾自身的影响力,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一生著述丰厚;二是这篇文章所起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文学评论名篇的推介,他们很难被认定成为新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这些作品也很难成为受到一代代读者喜爱的名篇。

  张伟提出,从版本学意义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也具有重要价值。从手稿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完稿日期是1958年5月12日,当年6月,《人民文学》第六期便发表了,紧接着7月份出单行本,后面还出了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很高的待遇,在文坛上是非常罕见的。茅盾这份手稿上,还保留着当时修改、发稿和排印出版的痕迹,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版本系列,对研究茅盾的创作乃至整个现当代文学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30页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沪亮相,学者探究作家手稿背后的故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茅盾一生著述丰厚,有《子夜》《春蚕》《白杨礼赞》《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他的辛勤创作也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手稿原件。茅盾撰写的日记、回忆录、书信、小说、诗词、文艺评论、读书笔记、译文等手稿,是了解茅盾创作思想的第一手研究材料,对后世直观了解作家当时的创作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手稿作为文本生成的最初环节,本身也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手稿与各种印刷本的比对校勘,不仅可以“辨优劣、明是非”,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与阅读文本,给深化文学研究提供无可替代的重要学术资源,而手稿的各种笔迹,也能展示出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态度,作家行文运思的过程和情感态度的变化都能从手稿中解读出来。

  30页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沪亮相,学者探究作家手稿背后的故事

  “从手迹能看到人的心迹。”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上海巴金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周立民透露,他曾看过茅盾《子夜》的手稿,非常整洁,可以看出茅盾是属于非常严谨的作家,他应该是先有草稿框架,思考成熟再落笔,所以手稿上改动痕迹不多。与之相比,巴金的很多写作是即兴的写作,第一遍写完之后,可能整体改,而且他大部分的稿子不会做誊清稿。“手稿其实能够看到作家的创作过程,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哪个时候他的思维是比较流畅的,哪个时候他可能会停了一下,可能有过犹豫,有过反复。这一点,是我们后来的排印稿无法替代的。”

  在周立民看来,手稿上的编辑修改也值得关注。手写时代的编辑工作与今天不同,很多编辑都是在作家手稿上直接修改。不少手稿上还留有排版信息,这些排版信息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铅印时代的出版流程。以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为例,茅盾最初写的时候没有加题目,手稿上的钢笔字标题可能不是茅盾的字,可能是编辑的字。还有一处用红笔改的,他说这篇小说2000多字,后面红笔改了3000多字,可能这种技术细节是编辑在做的。

  30页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沪亮相,学者探究作家手稿背后的故事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戴小京从书法角度评赏,认为茅盾的手稿呈现出典型的文人书法特征,书面整洁、字体隽秀,笔迹中体现出仪态和风骨。“这份手稿是一件看得到茅盾学养、心胸、性情的作品,具有真实的力量和内在的感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则感慨于茅盾手稿中的透出的平实与温暖。“他对文学的分析,没有拉西洋的理论,其实他对西洋的理论是精熟的。他的知识很广泛,但通篇文章实实在在,这就是老辈的风范。”汪涌豪认为,“从茅盾手稿可以感受到他的人、他的温度,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手稿予人的这份感觉尤为珍贵。”

  茅盾和上海的关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前他曾长期在上海创作、工作、生活,包括他最典型的小说《子夜》也是反映上海的。研讨会上,学者从《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手稿出发,结合现存于桐乡茅盾纪念馆、上海图书馆等公私机构的茅盾手稿,梳理茅盾手稿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以及书法价值。学者认为,手稿不仅反映了茅盾的文学创作活动与文艺理论思想,也反映了茅盾的政治活动历程和生活情况,是研究茅盾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共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以手稿为入口,可以对茅盾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革命情怀及作品的创作过程、创作手法、创作理念等有更为深入的、全方位的认识。(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