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论坛举行

  路易·艾黎出生于新西兰,曾为帮助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为促进中新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两国之间宝贵的“红色纽带”,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27年,路易·艾黎从新西兰的碧水蓝天中来到硝烟弥漫的中国。当时抗战爆发,中国沿海城市先后沦陷,抗日根据地及大后方工业品匮乏,艾黎积极发起组织并参与“工合”运动,将逃往大后方的失业工人和难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形成了支援抗战的一支独特力量。

  图片

  路易·艾黎不仅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也是教育家和作家,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深厚渊源。

  考虑到当时的难民普遍缺乏生产技能,艾黎与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于1941年在陕西宝鸡凤县创办培黎工艺学校,为“工合”运动培养技能型人才,也为中国的职业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1944年,培黎工艺学校迁至甘肃山丹,更名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1985年在路易·艾黎提议下恢复重建山丹培黎学校。2006年,山丹培黎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87年,路易·艾黎的骨灰归宿山丹,与他挚爱的战友何克一起长眠于祁连山下。60载,一个甲子,历史长河的短暂瞬间,却雕刻出一场玄妙的生命之旅。

  图片

  艾黎当年提出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是最早将西方职业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相融合的具体实践和探索,至今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仍有着深刻影响。

  图片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丹县,考察山丹培黎学校。他指出,山丹培黎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职业学校。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要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希望同学们专心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

  图片

  2020年1月,甘肃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置培黎职业学院,10月正式招生。山丹培黎学校同时迁入学院,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并在原有实训设备基础上,新建19个标准化实训室,形成5个校内实训基地。

  学院紧盯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积极打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智能制造、国际经贸和涉外护理等特色专业群,并通过引企入校、订单培养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片

  “这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学子越来越多。就拿学校来说,在校生从2000多人发展到4700多人。”培黎职业学院院长、甘肃山丹培黎学校校长彭东军感慨地说。

  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开展合作交流、互学互鉴。

  上世纪四十年代,路易·艾黎在创办培黎学校时,积极争取国际资金、设备、技术援助,引进20多名外籍教师来校教学,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早期实践者,更是中新友谊的“架桥者”。

  山丹培黎学校的发展一直以来得到了新西兰政府、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工合”国际等友好组织和大批友好人士的关心支持。新西兰政府设立的“路易·艾黎奖学金”,支持教师赴新西兰学习深造,学校与新西兰达飞尔德高中、英国圣·乔治学校建立了姊妹关系,双方多次互派师生代表团进行访问。

  新时代,中新关系日渐紧密,中新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中新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必将更加密切。

  2020年10月,教育部提出支持培黎职业学院与新西兰合作筹建“中新应用技术大学”,为中新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增添了新动力。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人员交流,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开展国际合作带来深远影响。

  图片

  培黎职业学院将充分发扬“路易·艾黎精神”,不断挖掘双方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资源,开展多种形式、互利双赢的教育交流合作,不断促进两国青年学生间的友好交流,同时向新西兰社会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为不断深化中新教育合作,推动两国人文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时序轮转,岁月更迭。一所学校,以“为中国的黎明培养新人”的初心,历经近八十载,春华秋实,基业长青,愈加茁壮。

  路易·艾黎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不断呈现新生命力,绽放新的光芒。

  穿越历史的风烟,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依旧守望着这片他深爱的西北土地,静静地延续着“架桥者”这个角色。

  路易·艾黎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