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语文所受到的关注,基本是所有学科中最多的。毕业许多年之后,许多人记忆中的语文也是最难磨灭的。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那些课堂上即使自己忘掉的事,说过的话,多年之后,学生们依然会记得。

  语文所承载的不仅是知识,不仅仅是考试的分数,而是一个人的人文底蕴。可惜的是,如今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分数,以分数为中心设计内容,好多精彩被屏蔽掉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语文课上,既传授知识,又提升能力,让分数和情怀比翼齐飞,让成绩和素养共同跃迁,应该都是不变的追求。

  好的语文课,应该帮助学生拿分。

  如果从应试的角度看,一堂好课首先是提升能力,帮助大家拿到考试的分数。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分数是至关重要的。

  做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必须为分数负责。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该被过分强调;更不应该成为自己教学水平有限的托词。

  如果老师的见识有限,思路和方法又不是特别强,则学生的分数很难提升。

  应试教育虽然有它的局限性,却有更多的优点,确确实实通过考试的分数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特别是语文老师的影响,远远大于想象。

  疑惑不能解答,迷津不能指点,靠参考书讲课,离了答案就讲不明白题,绝不应该的。以这样的状态进语文课堂,虽然能讲对答案,却因为缺少方法的示范性,而影响教学效果。

  可见,好的语文课,有赖于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的逻辑性,以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好的语文课,具有整体性。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一堂好课也应该有整体性,各个环节自然勾连,丝丝入扣,无缝对接。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的应用,备课环节省了好多力气,课件可以生动形象的呈现知识,也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但是真正的教学内容,却可能会因为形式的完整而被搞得支离破碎。

  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行云流水般流畅,有时可能会以知识的浅化或删减为代价。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婀娜多姿的美女未必是健康的,好看的课未必是最有效果的课,真正的好客,知识内在的整体性却是必须的。

  好多的语文老师口若悬河,公开课上的炫人耳目,真实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好,其实只是在备课的时候,追求了形式的美观,而忽略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整体性。

  好的语文课,要有人文的情怀。

  分数至上的时代,提到人文的情怀,似乎有点奢侈。就像提到语文务必关注分数,提及诗和远方有点不合时宜一样。

  当年刚刚成为语文老师的时候,为了设计几句导语,搞得像贾岛一样推敲。

  当时不明就里,多年以后终于知道,追求一则好的教学导语,其实就是内在的对于人文性的追求。而当时对教学导语的认识并不明确,只知道他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听课者的时候可以出彩。多年之后,读到了魏书生对教学导语的说法: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教《紫藤萝瀑布》一位老师,引用一首诗来开篇: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我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对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然后顺势利导引入:

  “是的,青青芳草,盈盈春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启迪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宗璞的脚步去走进一片紫藤萝,去聆听生命的感言……”

  导语的优美,要唤起大家对新课的好奇,又要和主题相关。

  好的语文课,要有有效的情感教育。

  思想教育并不仅仅是政治老师的事情,语文也要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

  许多好的课文,本身就是进行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比如李森祥的《台阶》,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当穿着黑布棉袍、青布马褂的背影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被那伟大而无私的父爱深深地感动。

  父爱如冬日的阳光温暖着儿子的心田。《背影》是这样的,《台阶》也和父爱有关。这些从课文当中自然而然的延伸出的教育,比单刀直入的说教效果要好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

  一堂好课,情感教育表现在方方面面,举手投足,简单的会意,赞许的眼神,都会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习的热情,营造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提升能力,并记住这样的语文课。

  中考语文,以课本为根本练就细读能力,小说阅读题轻松破解

  中考语文,作文情感需要细节的充实和情节的支撑,才会有感人力量

  作文分不高,多读时评文章将解决大半,若再读透一本书直接变学霸

  细读文本的真功夫,循序渐进练会了,语文成绩必会稳步提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