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社交和学习类App?专家:完善立法 强化监管
目前,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未成年人无论是在生活中或者是学习中无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网络,对他们来说,一些社交类或者学习类App使用频次尤其高。但未成年人在使用这两类App时,却很难保障安全性,因网络社交导致未成年人被骗事件时有发生,学习类App内又充斥着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社交和学习类App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规范社交和学习类App的内容?如何进一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这些软件?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社交类APP安全难保障
六年级孩子给App“上锁”
二年级孩子偷听鬼故事
最近,市民艾女士很是为女儿操心。她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使用社交App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平时主要是用来和同学沟通,偶尔玩玩小游戏和看看视频。她也会定期看看女儿关注的内容,主要想了解女儿有没有发生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或者有没有关注一些不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的内容和视频,及时介入引导。可最近,她再想看女儿手机时,发现社交App打不开了,女儿给这个App上了“锁”,需要输入密码才行,她尝试输入了几个女儿常用的密码,比如生日、电话号码后几位……都不是。最终,她没能打开社交App。“说实话,我挺震惊的,因为我都不知道这个社交App居然能上‘锁’,还有这种功能。”这种状况让艾女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为如果直接询问女儿,那女儿肯定会说她侵犯隐私,可不问女儿,她又担心没办法了解到女儿真实的情况。
市民刘先生也有相同的烦恼,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刚刚拥有了自己的社交App账号。当初,儿子使用社交App主要是为了和亲友语音聊天、发视频,“孩子的姥姥在外地,新冠疫情期间不能总见面,语音和视频联系比较方便。而且他妈妈工作忙,平时回家晚,孩子也总想和妈妈视频聊天。”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刘先生的意料,孩子迅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他加了小区里很多孩子为好友,甚至去游乐场还加了几个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为好友。他经常拉聊天群组,起的群名也奇奇怪怪。最近,他发现孩子用毛巾被蒙着头不知道在干什么,掀开毛巾被才发现,孩子竟然在社交软件上听鬼故事,“他不知道关注了一个什么号,里面讲的鬼故事有大量血腥、暴力和封建迷信内容。”接下来的几天,孩子每晚都睡不好,夜里会突然大喊大叫,好像在做噩梦。刘先生很担心,随着孩子越来越熟练地使用社交App,肯定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一些社交App明确标注了该应用的注册信息中建议18岁以上年龄可以下载,可是注册社交App并没有身份认证设置,只需输入手机号即可,即使有认证系统也形同虚设,年龄性别等可以随意设定。自相矛盾的是有的社交App明明是18岁以上才能使用,但却可以设置“青少年模式”。
对社交App的青少年模式,大多数家长表示视频App打开时会提示是否要开启青少年模式,并不知道社交App也有这种功能。有的家长即便了解社交App的青少年模式,也很少使用,主要是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单调、功能少,孩子不愿意用,总闹着要关闭青少年模式。即使家长开启了青少年模式,网上也有不少破解教程。
利用社交软件犯案
未成年人权益被侵害
近年来,利用社交App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频发。
近期,红桥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团伙诈骗案件,这起案件中的6名被告盯上了未成年人群体。他们设下陷阱,并屡屡得手。截至案发,涉案金额将近20万元。这个团伙就是利用社交App行骗。
现在大部分网络游戏都设置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孩子们在社交或者视频类App上看游戏视频,诈骗团伙成员就在下面留言说可解除防沉迷系统,并留下社交账号。孩子们加了社交账号,诈骗团伙成员就以支付报酬可解除游戏防沉迷系统为由,一步步索要孩子家长的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密码,骗走钱后,立马拉黑,再也联系不上。
法官表示,以未成年人为对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不仅是对财产权益的侵犯,还是对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伤害。提示网络平台对于涉及解除防沉迷系统的敏感字词应予以必要的风险警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2021年的“护苗”专项行动中,天津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依法对百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责令删除有害内容。经查,该公司运营相关微信公众号,向互联网用户提供网络儿童动漫产品并收取广告、小程序等推介费用,其中提供的4部动漫作品含有宣扬淫秽色情的违禁内容。
学习类APP充斥大量广告
今年7月,有消费者反映,小天才T1儿童平板电脑能在应用商店搜索下载许多含有血腥、暴力、犯罪的游戏及广告。这些游戏存在多处共同点:全部使用外文;不限制游戏时长;游戏无需注册就能玩;游戏失败后,通过观看广告恢复继续玩。观看的广告同样存在大量的血腥暴力内容。而消费者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游戏审批系统中,小天才平板应用商店中很多游戏都查询不到。
之后,京津冀三地消协联合约谈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小天才公司对应用商店不合规应用程序全部下架,并优化平台内容信息审核和安全管理制度,家长端App增加“远程安装”功能,必备的工具类应用只能通过家长端App授权安装,平板端只能安装学习类应用。
其实,类似小天才平板电脑上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学习类App中也存在。记者近日下载了多款学习类App,发现弹窗广告、诱导消费情况和娱乐性过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好端端一个学习软件,学不了什么知识,不是让看广告,就是让花钱买会员。广告要和学习有关也行,都是玩,孩子更无心学习了。”初三学生的家长杨女士吐槽。她说的是一款适合人群为年龄“4+”的学习类App,里面有各个学科的试题。但在进入试题页面后,下方长时间有电商平台的运动品牌成年人衣服广告。每答错两道题,如果还想继续做题,就要看规定时间的视频广告,有游戏广告、动态壁纸广告、照片编辑神器等。
另外一款地理知识App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要想看名师讲解视频,就要先看广告,有游戏广告、翻译App广告等,想进一步解锁视频,则需要花钱购买不同级别的会员。
在一款自习室类App内,娱乐功能成了“主打”。自习区按照不同学段分布,可以设计自己的形象、上留言墙。记者在留言墙上看到,其中有孩子说自己丑要喝百草枯自杀的帖子,还有交友恋爱帖。自习室还有活动区和睡眠区,活动区里甚至有酒吧等未成年人禁入的虚拟场所。自习室要花钱购买钻石获得自习券,才能有进入自习室学习的资格。“这哪是学习App,孩子们根本是用来玩的。”家长李先生说。
还有一些学习类App则是打着“0元”上课的幌子,真点击进去,才发现是在推销各类课程,“0元”只能看一节试听课。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本来花几千元给6岁的儿子购买了一款学习类App的会员,获得了全部课程的解锁权。但这还不算完,App内弹出广告说“0元”可获得课程包,点击领取后,就接到课程老师加微信的请求,被拉进一个群里,让孩子们在里面每天打卡学习。7天后,老师开始不断推销新课程。市民林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在一款英语学习App上花费2000多元解锁了全部课程。可最近女儿在学习时看到下方有公主故事的图片,点击进去发现是另外一套与公主有关的视频课程,除了第一课可以免费学习之外,剩下全要花钱购买,“我女儿觉得好玩,非让我再花钱买。这些学习类软件,你花再多钱都没有用,一环套着一环的推销课程,过一段时间就增加课程内容,你总要买买买。”
业内人士表示,弹窗广告就是信息流广告,是App变现方法之一,一般按照下载量或者点击量来赚钱。而教育机构的学习类App变现主要还是以卖课为主。但作为给孩子使用的学习类App,还是应该在弹窗广告和卖课广告的内容、时长和频次上进行把控,不能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学生家长
远离网络不可能
希望净化App内容
采访中,九成以上的家长都认为,网络时代,让孩子完全远离社交和学习类App几乎是不可能的。上网课、老师批改作业、和同学联系、娱乐解压……App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真的让未成年人“完美”地隔离于网络之外,孩子不仅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会被其他孩子孤立,还可能造成自卑和逆反心理。因此,家长们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让社交和学习类App的内容可以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
对此,我市的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努力。今年7月份,我市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短视频直播平台、社交平台、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平台、儿童智能设备等重点环节领域,集中整治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侵犯未成年人隐私、诱导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突出问题。市委网信办依托网络综合治理协调联动机制,联合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扫黄打非、出版、公安、通管、市场监管、文化执法等部门,集中清理一批有害信息,处置一批违法违规网站、账号,查办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市、区两级网信部门持续督导属地网站平台认真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健全信息发布审核、版面页面生态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制度,完善青少年模式,巩固提升治理成效。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推出举报专区,围绕属地网站平台存在的十个方面问题,加强举报受理处置。这十项问题分别为: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对未成年人人身攻击、侮辱谩骂等网络侵权,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导向的污言秽语、粗口黑话相关信息;让未成年人做出不雅姿势、性暗示动作吸引流量,诱导未成年人做危险动作等行为的相关信息;网站平台以未成年人为形象创作传播的色情小说、漫画内容;利用网络公开平台,对未成年人进行性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拍摄裸露视频图片、实施网络猥亵;散布虚假信息、虚构离奇故事和低俗剧情进行炒作引流、恶意营销,传播炫富拜金、奢靡享乐、扭曲审美等错误价值导向信息;学习类App和版块存在色情低俗及其他导向不良内容;电商平台商品信息以及评论区、问答区等互动环节展示涉未成年人低俗、血腥等内容;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设备存在违法不良信息;网络视频平台制作、传播散布暴力血腥、教唆犯罪相关违法内容;网站平台弹窗、边栏、悬浮窗等板块推送血腥低俗广告等不良内容。
教育专家
家长、学校和社会
要形成合力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立平认为,社交和学习类App满足了青少年学习、社交、娱乐和消费的需求,因此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盲目禁止或放任学生使用App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家长需要多投入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以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休闲理念教育孩子,对孩子使用App的情况要及时掌握、合理引导,防止其中的不良信息对孩子思想的侵蚀,保障孩子的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个人隐私泄露。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沉溺网络游戏,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不合理消费等App带来的诱惑。
另一方面,社会要从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对社交和学习类App进行详细分类审查,严格准入制度。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要定期排查监督面向学生的App,坚决封杀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涉嫌违法违规的要及时查处。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审查备案制度,按照“凡进必审”原则,建立对学习类App的双审查制度,由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逐级审查,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类App。
此外,作为青少年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积极推荐健康、活泼、内容丰富的社交和学习类App,如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等。同时应有专人负责,加强日常监管,确保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内容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方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要求。合理选用学习类App,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坚决杜绝低俗炒作、政治有害、诱导消费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学习类App进入校园。
法学专家
完善立法强化监管
社交和学习类App
天津大学法学院刘海安教授认为,应当从完善立法和强化监管两方面规制涉及未成年人的社交和学习类App。
第一,要完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和学习类App准入法律制度。对于娱乐型、交友型的学习类App,应当禁止未成年人注册,对于纯学习类App可以允许未成年人注册使用。
第二,要求App平台提供用密码操控的青少年模式,以应对未成年人仅通过关闭并重启软件就可回避该模式的情况。同时严厉打击青少年模式的破解行为。
第三,要求软件平台采取措施保证青少年模式下的输出内容数量与质量。比如,App平台付给内容制作者的酬金根据是否适合青少年而有所不同,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制作者获取的酬金相对要少。
第四,应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禁止平台递送涉黄涉暴和虚假、诱导商业广告。禁止平台设置除课程直播之外的聊天室功能。
最后,完善监管制度和强化监管力度。要求App平台提供监管机构的举报方式,使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方便、低成本地完成举报,使监管机构及时有效地获取违法线索。监管机构有义务及时对举报做出应对反馈,也可以通过突击检查等方式加强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