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505天,他在海上当医生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今年7月31日,当刘明第一步踏上码头的时候,这只脚都在轻微地颤动,伴随着湿润的眼角和激动的心,结束了这505天的海上漂泊。由于隔离政策,他被转送至隔离点隔离7天,未能在第一时间和妻子女儿见面,但有了无线网络,那属实寂寞的心,有了着落。

  “瘦了,黑了!”这是朋友圈对他的一致评价。

  一年前的3月13日,舟山基层医生刘明经舟山市卫健委选派跟随“浙普远98综合保障服务船”远赴近2万公里外的东南太平洋秘鲁渔场,为全国远洋渔业秘鲁基地的400多艘渔船和上万名远洋海员们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这趟为期505天的“出差”是刘明人生中的一次特殊体验。此前,他从没出过海,在海上飘荡“脚不着地”的经历很难忘。近日,刘明接受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的独家采访。

    首次出海,他晕船21天,体重锐减十几斤

  今年36岁的刘明是宁波北仑人,大学读的是临床医学,2010年毕业后应聘到岱山县基层卫生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在这里,刘明工作了10余个年头。

  2020年5月的一天下午,正在疫情集中隔离点值班的刘明接到岱山医疗集团王晓成副院长的电话。

  “你下午有没有空,来我办公室一趟?”

  “我现在在隔离点,明早上午下班后我过来。”

  待第二天见到王副院长后,他说:“想不想去秘鲁为远洋渔民服务?”一个问题,突然就把他懵住了,逐渐思维冷静后,也愈来愈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他说:“好的,我也会尽力说服家人”。当即在领导办公室填写了申请书。

    此趟“出差”,刘明要作为一艘“浙普远98”的随船医生为渔民提供医疗服务。据悉,作为全国目前唯一的远洋渔业海上流动管理服务平台,“浙普远98”承担着东南太平洋上全国400多艘远洋渔船,1万余名渔民的后勤保障。这些渔船的活动区域大致在西经95度到115度,南纬2度到6度。

  在医院当护士的妻子也非常支持刘明的决定。“去吧,一年而已。”

  2021年3月13日9时,随着一声汽笛,“浙普远98”从普陀远洋码头扬帆起航。刘明站在甲板上与妻女挥手告别,那时,女儿才5岁,读幼儿园中班。

  航行仅仅5个小时,刘明就见识了大海的威力。他开始晕船,根本没有胃口吃东西,但为了补充体力,他强行吃些泡面和八宝粥,不过吃了吐,吐了又吃。整整21天,刘明都是在“迷迷糊糊中”度过的。快到目的地时,风浪变得小了,晕船的症状才有所改善。

  “30天的航行中,我的体重锐减了十几斤。”刘明说道。

  海上救治患者如同电影大片,病人坐在篮子里用滑轮接驳

  小时新闻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浙普远98”综合保障船是一艘鱿钓船改造的,排水量为1300吨。船上提供医疗服务有四个房间——医务室、药房、手术室和病房,工作室配有基础的医疗设备,可以拍片、做心电图、B超、血液检验等。出发之前,刘明也参与了医疗图纸设计和装修工作。

  “船上除了我和助手、两个指导员,其余船员也是要钓鱼的。”刘明介绍,为了接诊方便,“浙普远98”总是要跟着“大部队”。但海上太大了,谁家船上有人需要看病了,先联系到我们,我们把定位发过去,短则三四个小时,长则三四天才能到达。“如果是危重病人,我们两艘船就会相向而行。”

    “钓鱿鱼的时候,船是抛锚的,虽然还是会漂,但是相对缓慢。”刘明说,而一旦接到危重病人的求救信息,“浙普远98”就会立即起锚,相对航行,但是船在海上最快的速度也就25码(其他生产船最快16码)。

  刘明在海上的工作跟乡镇卫生院完全不同,他要提供相当于一个卫生院的功能(诊治、检查、检验、治疗都是他一个人来,相当于一条龙服务),而船员们大都是中青年男子,重症病例最多的是重症外伤、脑血管意外以及急腹症。另外,普通外伤也很多,都是工伤和打架斗殴导致的。

  “平时不忙,最多的一天同时接诊了七八个病人,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刘明回忆说。

    有个患者刘明记得很清晰,有名船员右手两根手指被钢缆夹伤,血管断了,紧急向“浙普远98”求援。当时两船分别相距1300海里,两船全速对开,相遇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

  “因为长时间的未经专业医疗诊治,该船员的两根手指接近坏死,已经无法缝合了。”刘明立刻进行清创、上药、包扎……第二天,患者的无名指渐渐恢复了血色,并最终恢复了功能。但伤势最重的小拇指却没能全部保住,只能部分截除,这也成了刘明的一大遗憾。

    浩瀚大海上的急救,常给人一种电影大片的感觉。“病人所在的船靠过来,我们的船尾接近他们的船头,对方先扔来一根粗绳捆绑固定,再扔两根细绳,一根挂在高处,一根用来牵引。而病人坐在篮子里,我们利用滑轮用力拉过来。”刘明说,接驳一个病人,至少要二三十分钟。碰到海上浪急,渔船上下颠簸高达5米。

  刘明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急腹症的船员,7天前因为天气热吃了大量冰块后肚子痛,病情逐渐加重,接驳的时候已经快不行了,刘明就自己到了对方的船上抢救患者。每次一有重症的患者,他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去对方船上诊治。

    茫茫大海没有网络,他难得与家人和同事联系

  采访中,刘明提到一个重要的信息,一旦遇到危急重病人且船上无法诊治,他们会把船开到秘鲁的利马港,把患者转移到当地医院。由于疫情的关系,进港要严格控制把关,非必要不进港,所以诊断压力也压在了他的身上。

  在港口停歇的短暂时机,会有无线网络开启,刘明会打开手机,与妻子聊上一会。“我让她把女儿弹钢琴和出去玩的视频、照片发我。”挂了电话,刘明把女儿的视频和照片看了又看。“回到没有网络的鱿钓作业区,心里又会好过些。”刘明说。

  不过,有一件事他反复提好了好多次——万里之外的宣誓入党。

  “这是我出海505天最激动的一天。”早在出海前,刘明就已经是预备党员,今年元旦那天,舟山市卫建部门与“浙普远98”展开相隔万里的异地视频连线,刘明通过视频庄严的宣誓入党。

  刘明回忆说,宣誓之前先在船上举行了升国旗仪式,随后是预备党员转正会议。在履行相关程序之后,视频会议采用线上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通过刘明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最后,在秀山乡卫生院党支部全体党员的见证下,刘明举起右手,庄重宣誓。

    505天的“海上差旅”,接诊了近200名船员。今年7月31日,这艘“生命之舟”顺利返航,当刘明第一步踏上码头,他的脚都在轻微颤动,伴随着湿润的眼角和激动的心。

  “这段在东南太平洋上的服务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刘明说,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变得更成熟更有经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