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月琴出生豪门,却在56岁选择自尽,令钟南山心痛半生!

小编想要一个关注,有没有好心人啊
如果今天的内容没有吸引到你,请在评论区狠狠地骂我。

生命有限,健康无价。健康是条单行线,只能进不能退,人应该学会关爱自身健康。
2020年的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侵袭华夏大地,面对完全陌生的新冠肺炎伟大的中国人民直面挑战,没有选择丝毫的退缩。全民一心、众志成城,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也为全球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典范。
时隔一年,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每每回忆起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依旧会心潮汹涌,总是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浮现在脑海当中。
无论是为了防疫物资奔波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或是不惧生死勇赴前线的医护人员。还有"最美逆行者"的终极代表钟南山先生躺在奔赴武汉的高铁座椅上令人动容的那一瞬间。

如今钟南山先生已经是"大国医"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上戴满了光环,但回归到生活当中他也是一位年过八旬的普通老人。
在这位老人内心深处也有一段藏了半生的痛,这份痛来自于她的母亲廖月琴。
01豪门千金
厦门鼓浪屿漳州路的44号和48号是两栋别具一格的建筑物,虽然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依旧能看到它往日的光辉。

前往旅游的游客都知道如今的44号院是林语堂的故居,但当地的群众还是喜欢称它为廖厝。
之所以称之为廖厝或是廖氏庄园自然和一个"廖"姓的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廖家就是钟南山的外祖父一家,廖厝也正是钟南山母亲廖月琴成长的地方。
1911年廖月琴出生在有着鼓浪屿第一豪门之称的廖厝,到她这一代正是廖家最为辉煌腾达的时代。18世纪中期迫于生计廖月琴的曾祖父廖宗文只身一人从厦门来到了鼓浪屿。
廖宗文来到鼓浪屿之后开了一家简单的竹器店,贩卖一些竹制的家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之后积攒了一些财富。

随着惨淡经营岁月的流逝,廖宗文的四个儿子也相序的长大成人,此时的清廷已是摇摇欲坠,随着封锁的大门被列强打开以后,沿海的老百姓也逐步的走出国门、跨海谋生。
廖宗文的四个儿子也相继加入了流浪外洋的大军当中。
长子廖清霞也是踏出了下南洋的第一步去往了印尼发展,在印尼站稳根基之后又让他的二弟廖悦发和三弟廖天赐也去往了印尼。
正如他们的名字那样廖悦发一到南洋就展现出来了出众的经商才华,没有多长时间就带回来了大量的财富,为廖家在鼓浪屿置办家业,建起了第一座廖氏豪宅廖氏庄园,也就是现在的林语堂纪念馆。
老三廖天赐正是廖月琴的爷爷,她的父亲廖超熙正是鼓浪屿廖家的第三代,年轻时跟随叔父在印尼谋财,后来回到鼓浪屿做起了药材的生意。

48号院正是廖超熙后建的,当廖月琴搬进48号院的时候,已经是17岁的大姑娘。
成长在家族最辉煌时代的廖月琴绝对是豪门千金,虽然不能说是穿金戴银,但在物质生活上绝对可以称得上非寻常百姓可比。
不过廖月琴深受母亲温良贤淑的性格影响,从小养成了知书达理、落落大方的性格。

廖月琴成长的44号院为什么称为林语堂纪念馆这里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那就是林语堂和廖家的关系。
林语堂的妻子正是廖月琴的堂姑,说起来钟南山先生还要尊称林语堂先生一句堂姑老爷。
02比翼双飞
缘分是一座桥,你在桥的这头,我在桥的那头,走到桥中央我们一起牵手。
廖月琴懂事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初立,虽然在江北还是军阀割据的混乱,但在厦门还是相对的安定。

廖月琴的祖上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也希望子女们能在乱世当中学得一技之长,不求能够光耀门楣,最起码能够安身立命。
到了升学的年龄之后,廖超熙便把她送到了当地的女子学堂接受新式的教育,渐渐长大的廖月琴虽然没有关注过家中的生意,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也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良药可以治病,良医当可救人。
长大之后的廖月琴凭借着优良的学习成绩考进了协和医科大学学习护理。

在一百年前的中国护理显然是一个不能被常人接受的专业,倘不说她是出身豪门的富家千金,就是普通的家庭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女去干"照顾人"的生计,但廖月琴还是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
女大十八变,本身出身不同寻常的廖月琴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再加上长相俊美、体态温婉。
这位姑娘很快得到了许多同学送来的秋波,不过廖月琴总是对这些轻佻的男同学无动于衷,直到一位翩翩公子的出现。

这个人就是同样来自厦门的钟世藩,这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厦门男孩有着与廖月琴完全不同的童年记忆。
在他很小的时候与叔叔相依为伴渡过了贫苦的童年岁月,好在叔叔们对他一直不错,在五叔的资助之下得以顺利的进行学业。
在协和医科大学里,廖月琴总是能看到一个苦读的身影,渐渐地对这个身影有了好感,而钟世藩心中也对这个时刻关怀着他的同乡姑娘产生了好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两个人陷入了热恋并得到了家人的赞同。
03惋惜的人生结局
1936年已经在南京中央医院工作的廖月琴和钟世藩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爱情结晶。
在钟山以南的夫妻给这个刚刚来到世间的小生命取了钟南山这个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钟世藩夫妇带着这个一岁左右的小生命一路漂泊去往了贵阳,在贵州中央医院为中国的医疗事业默默的付出贡献着。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在国民政府的安排之下这位儿科专家去往了广州,而廖月琴也一直跟随在丈夫的身边。
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为数不多的护理专家,廖月琴为新中国的护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她呕心沥血的工作之下才有了如今的广州肿瘤医院。

然而当十年动荡的开始之际,这位走过五十多年风雨,为新中国的护理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廖月琴却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
出生在富豪之家的廖月琴则能忍受这样的羞辱,选择了以死明志,时年仅仅56岁。

这件事在钟南山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痛,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怀念自己的母亲。
如今已经是时过境迁,往事已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
除了感慨以外,只能寄托往后的中国不要再出现这种历史的悲哀,也希望钟南山先生能够在中国的医疗事业上走得更远,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医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