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面向未来,智慧教育应该如何发展?

芥末堆 12月1日 七里香 报道

11月23日,在芥末堆主办的“或跃在渊:教育的信心与发展”GET2020教育科技大会智慧校园分论坛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建利主持了题为《疫情前后,智慧教育的探索和未来》的圆桌论坛。

论坛嘉宾包括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刘新超、海澄小学校长胡宏娟、山东省昌乐一中常务副校长张福涛、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老师李勇。

疫情期间,除了挑战,也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不管是对学校,还是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李勇希望理想的网络学习空间早日建成,真正形成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模式。

胡宏娟表示,疫情期间,学校把课堂上的师生行为数据、学生德育的评价数据等汇总在一起,出了一个有关学生整体的数字报告。这个数字报告是对学生一个学期的综合评价。这是在疫情期间一个最大的收获。

张福涛认为要思考学校如何和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怎么开发出更适合需求的产品?学校怎么更好地利用产品?这样才能够推进信息化。

刘新超提到,无论是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还是选择者、使用者、管理者,都要抓住这个机遇,根据本地情况扬长避短,把本地、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推动起来。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主持人(焦建利):我叫焦建利,是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我们一起头脑风暴,围绕疫情前后讨论一下学校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和发展。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疫情爆发以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刘新超: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名校同步课堂,很可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多人同上一堂课。疫情期间省政府领导和省教育厅领导决定要做名校同步课堂,找郑州市一些学校的老师录课,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放播出。我们的平台支撑不住,想了很多办法。自己的平台通过视频加速解决访问瓶颈的问题,同时我们又动员了广电系统,通过有线系统播放。同时还利用一些其他云的力量,比如阿里云、腾讯云等,包括联通云、运营商、政务云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

2月10号,名校同步课堂就已经开播了,在全国也算比较早的。UV达到多少呢?平台达到600万,省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电系统大概也是500、600万,所以这个规模给我印象特别深。当时压力特别大,好在是撑过来了。所以这个事真的是终身难忘。

张福涛: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学校一个58岁的物理老师,教高三,原来他基本是做不了微课的,但是疫情期间,他全部学会了。此外,他还学会了用问卷星考试,包括图片上传功能。他还利用直播课将各种的数据、应用结合在一起。后来他开会讲过这样一句话,哪有什么会不会,只有敢不敢。

胡宏娟:说了有点不太厚道,三个字——“偷着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开学的第一天,整个教学秩序就已经非常井然了。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放假前收回来的平板全发回去了,其他实际上都是我们平常做的事情。平台是一直都有的,直播课我们也一直上,学生的作业反馈我们也都是通过平台反馈。所以后来看着网上各种翻车,我们只有偷着乐了。

李勇:我的观点可能跟前面几位老师不太一样,首先我真的不希望类似的事情再发生,疫情对我们的损伤实在太大了。

平时我们在做教育信息化的时候,很多学校积极推行教室里的人机互动、线上互动。但是当我们失去教室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才真正感受到教室里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是多么宝贵。多少学生和老师都盼望着复课、开学,虽然教育信息化确实能够给我们教学带来帮助,能够改变一些模式,但是我觉得最宝贵的仍然是在校园里面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教学互动。

主持人(焦建利):这次疫情爆发之后,对学校很多的变革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智慧教育、课堂教育的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今天四位嘉宾,大体上可以用两类身份,刘老师和李老师可以作为地方行政部门的领导,胡校长和张校长可以作为学校的领导。我先把这个问题丢给两位校长。

两位校长可不可以跟我们谈一谈,疫情爆发前后,您所在的学校,在课堂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什么行动做了改变?和以往的计划相比做了什么样的改变?以及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变?先请胡校长!

胡宏娟: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在做智慧教育。作为一个乡村小学,在做智慧教育的时候,这个东西很难呈现。所以我一直做,到2019年底之前,我都还不知道我做得到底对不对。目前我们经过了两个检验,一个是上一次一个案例获得了教育部的奖项,第二个是在这次疫情中,在很多老师、学生、家长都不适应的状态下,我们能够迅速适应疫情的转变。通过这次疫情,可以检验到老师和孩子们在前端奔跑的成果。

目前,我们已经转回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了,对于我们的老师来讲,他们信心就更强了,我们知道我们走的路没有错,我们一直坚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主持人(焦建利):谢谢胡校长,看来疫情对于海澄小学是一次检阅,信心更坚定了。我非常好奇,上个学期和以往的情况相比,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或者课堂教学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做了什么样特殊的处理?

张福涛: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点,技术的应用更加多样化。过去我们仅仅是让学生基于平台、基于终端、基于资源自主学习。疫情期间,可能经验教学还是课堂主要的形式。现在是一个纯线上的活动,像直播课、各种软件的使用等,这一年老师们无形之中开发了很多的应用。

第二,一个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其实我们从2013年开始就比较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三是心理辅导。这次疫情中,孩子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困扰,最后很多家长和孩子不说话。孩子不出门、不吃饭了,就找到我们老师。我们加了一个工作,就是全员导师制。老师必须承包学生,要去和家长、孩子沟通。可能在开学之后,自学能力、自律意识、心理辅导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几个方面。

主持人(焦建利):疫情爆发之后,全球范围里转战互联网,开展在线教学。这对地方行政部门领导来说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决策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们与两位地方行政领导进行讨论,先给刘主任。

在疫情爆发之后,对河南政府来说,为了帮助家长、学生、老师适应新常态,地方教育系统做了些什么措施?或者说我们反思过去这半年,什么地方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

刘新超:这方面的确是感触很深。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这个问题。一个方面是平台的建设,区域平台的建设。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或者说学校数字教育源、智慧教育源建设。我们用了一个词叫做两手抓、抓两头,来概括思路。为什么要说抓这两个方面呢?抓平台建设是一个总的支撑。不是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在官方的平台上,主要是做枢纽环境、基础标准。让它成为一个连接器,把各方好的应用都连接上来,包括区域平台的对接,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互联、互通的通道。

对学校来说,学校在教育信息化中非常重要。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有一句话说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充分说明了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地位,没有学校的信息化是一句空话。

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包括网络有线、无线的全覆盖、设备终端设施全覆盖。没有这些东西基本的环境形成不了,信息化就无从谈起。在这样一个基础下要抓应用,不抓应用买了那么多东西都是浪费。很多免费的软件,比如腾讯的企业微信,基本上学校的日常管理就够用了。还有其他的一些软件,先用起来,然后具体到课堂教学,再根据不同的条件在不同层面展开。

从这两个方面来抓,信息化的推进会有一个很好的改观。

主持人(焦建利):刚才刘主任介绍的一些研究和探索,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本质上是机制、体制上的变化,我们怎么样把应用推进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面来我知道李勇老师过去一直在大兴做这样的探索,不知道你怎么看App库的方案?怎么评论?

李勇:这当然是正确的方向了。很多年前我写过至少三篇论文介绍教研App。在平板电脑进课堂的时候,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平板电脑是为了老师的教服务,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论述。我们在2014年开始研究平板电脑,也叫做数字课堂。当时很多老师说需要教学平台,他们说没有平台怎么上课啊,当时我就对这种应用模式不太认可。我认为平板电脑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很多的App实际上主要的应用场景都是在课下,在课堂上恐怕很难用,尤其是英语的App,像练听力、练口语的App,包括扇贝都是辅助学生用的。在课堂上老师怎么用这个应用呢?实际上用也是让学生自己去练。我是非常赞同刘馆长的思路。

主持人(焦建利):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讨论的目的不是来看这个现状,我们更多是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刚才提到机制、体制创新方面的问题,也包括教师、学生培训的问题、资源的应用模式创新问题。继续请李勇老师谈谈大兴过去是怎么做的,

李勇:大兴实际上在“十二五”的时候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区域教育云建设的区县。2015年大兴区的教育云平台就落地了,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地区还没有数字校园建设。我们率先采取区域统筹模式,实现了三层硬件服务层,基础设施服务层、平台服务层和软件服务层,学校实现了一键开通。我们制订了第三方应用的开发标准,统一了全区的基础数据管理,实现了数据的交换、无人职守的数据交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部分的云平台都有大兴区教育平台的影子,比如说应用商店、消息中心、统一的数据交互管理等等。

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其实还是顶层结构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感觉总是一拨一拨,和海浪似的,有起伏。一阵建设之后肯定就是一阵低谷,在低谷期很有可能把原来建设的成果全部抹平了,这样一个区域的平台必须需要基本的运维服务经费,这个经费如果都保证不了,软件系统怎么样长期存在呢?

但是我觉得至少我们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道路,确实为整个国内的区域整体建设、区域教育云建设提供了成功案例,以及实施的标准和经验。我们的五层架构、五层机构数据层的建设、一库两中心,以及数据的维护机制、数字校园的五级认证的评价模式,都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

主持人(焦建利):疫情期间,除了挑战,也给我们每一位都带来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不管是学校,还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这个问题留给我们在座的四位嘉宾,每人简单聊一聊,无论是对个人,学校或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你认为带来的机遇到底是什么?如果只允许讲一个的话,你认为最重要的机遇是什么?

李勇:因为我非常愿意跟企业交流,我希望理想的网络学习空间早日建成。无论哪个公司建成,我都欢迎。不是疫情期间临时凑合应付,而是真正形成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模式。如果这样的模式形成了,再来疫情我们也不会再慌了,我把这个网络学习空间比喻为教育信息化的明珠。

胡宏娟:今年对我们来讲,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把所有的数据汇总了。目前,我们有课堂上的师生行为数据、学生在课堂上有关教学内容、回答正确、考试的数据以及学生德育的评价数据。以前都是分开的,经过这一次疫情,我们把这些数据做了一个平台框架。把数据纳入平台框架之后,今年已经出了一个有关学生整体的数字报告。这个数字报告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数据的综合评价。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在疫情期间一个最大的收获。

当然这个数据还很单薄,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去做。

张福涛:实际上对我们来讲,通过教学和技术的融合、学生的教、教师的学,我感觉机遇可能是学校如何和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怎么去开发出更适合需求的产品?学校怎么更好地利用产品?这样才能够推进信息化。

刘新超:这个特殊的事件的确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而这期间隐藏着一个极大的机遇。我觉得我们无论是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还是选择者、使用者、管理者,对这个机遇都要充分重视起来。抓住这个机遇,根据本地情况扬长避短,把本地、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推动起来,否则这个事件的作用就减弱了。多重的磨难会给我们带来大的收获,抓住这个机遇,迎难而上,肯定会有新的发展。

主持人(焦建利):接下来,问题给李勇老师。您认为新高考背景下的选科专业职业定位测评、学业潜能评估测评等,对学校和学生有怎样的价值?

李勇: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新高考背景下,这样的应用是刚需,它给学校带来了方便,这是最重要的。没有这样的系统,高中怎么对学生进行分班?怎么排课?都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大的价值就是方便。

主持人(焦建利):刘主任能详细讲讲非工具类教育类的App进校的一些机会与挑战吗?

刘新超:工具这个范围很广,很多都可以作为工具,把工具排除了又把教学排除了,那还有哪些呢?我感觉App进校要从需求里面找机遇。我们学校的需求不是笼统的,教务主任有教务主任的需求,校长有校长的需求。要看产品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能够满足管理方面、服务方面、教学方面的需求,那么进校的机会就有了。

挑战是什么?现在的确有很多挑战,我个人认为是黏性问题。好不容易进校了,好不容易进了一个区域的好多学校,但是能用多长时间呢?收费等问题怎么解决呢?会不会在一夜之间明天被一纸文件替换掉呢?这些挑战的确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也许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怎么样迎接这些挑战,避免对各方都不利事情的发生?我认为是把握住各个方面的需求,可能是解决这个挑战的一个思路。

主持人(焦建利):我们下面再来看给胡校长的问题:想了解一下在英语教学和英文阅读上有哪些切实的需求?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切实帮到老师和孩子们?

胡宏娟:其实在农村学校最麻烦的应该就是英语教学了。在口语以及听力上,农村的孩子接触少,也没有环境去接触。我们在做电子书包的时候把教材的所有版本纳入到了电子书包里,用一个语音的AI系统就能够进行点读的分析。这样,我们就把学生的读以及单词的学习基本上放在课前和课后解决了,在课堂上老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跟学生互动,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可以很快提升孩子的英语学习。

主持人(焦建利):下面再看张校长的问题:在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群体中,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到翻转课堂?如何高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感?

张福涛:从2013年开始,我们讨论如何做翻转课堂,教师、家长、学生和学校的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哪一类人会对翻转课堂最不适应。当时有20几个实验班的老师都说家长是最大的障碍,很小一部分是学生。但其实是谁呢?首先是管理者,其次是老师,是原来在学校内或区域内的名师。他们很不适应技术的应用。学生是非常适应的,我记得当时实验班发平板电脑,有一位老师说学校培训一下学生怎么用平板电脑。2013年,农村孩子家里面很少有平板电脑的。我这边还没发完,小孩子打开之后非常熟练地操作起来,他天生就会这个东西。

2014年我到初中部,初一年级军训期间把平板发了下去,我到初中看了一下,当时一个学生在玩电脑游戏,当时我们是管控里面是没有游戏的。我就问他你哪来的游戏呢?他说是安卓系统自带的。我让技术老师查这个平板电脑有多少游戏,20几个技术的老师查了一上午都没有查到,所以我想孩子们是非常适应的。

但是孩子们有哪些不适应呢?我觉得有些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利用好平板电脑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好平板电脑去做更多的应用。原来招进来的学生是参差不齐的,在数学课和英语课上,总有几个趴在那里睡觉的,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通过实施翻转课堂,这些学生不会说学不会了,成绩也提高了。

主持人(焦建利):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刘主任:你的战役日记什么时候公布?

刘新超:河南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电子期刊,那个发了,可以搜一搜,估计能搜到。

主持人(焦建利):最后,几句话做一个小结:

第一个,想有请每一位嘉宾给我们做一个分享。我们讲到未来,在这里讨论疫情前后的变化,展望未来,您所在的单位,或者您认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最应该采取的行动是什么?我们现在当务之急要去做什么?

刘新超:我想无论未来如何发展,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无论未来我们做什么,有一条不能忘记,就是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这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主持人(焦建利):谢谢刘主任!张校长怎么看?

张福涛:其实我记得2015年《中国教育报》曾经采访过我这个问题,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第一句话叫“无机遇融合,把技术用起来。”其实我倒觉得不一定要叫翻转课堂,即使是传统课堂也能用,即使是学校管理也能用。我们在学科教学里,或者我们中考、高考里面用起来,我们在技术课上、音乐、美术课上也可以用。这个用起来以后,我觉得再慢慢逐步做起来,谢谢!

主持人(焦建利):好,谢谢张校长!李勇老师。

李勇:我建议咱们在座的企业在开发应用产品的时候,不要再抢教培领域了。在教辅领域,真正能够体现我们产品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前景非常广阔。希望做企业的应该在这方面多多动脑筋,为学生做出更方便的学习产品。

主持人(焦建利):好,谢谢!胡校长呢?

胡宏娟:其实我今天来这个会场的目的,就是想为将来寻找一个方向。因为我不知道最好的智慧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技术的大咖,了解到未来最美的、最幸福的智慧教育是什么样子的。谢谢!

主持人(焦建利):好,谢谢胡校长!

在两年前我在广州发表一个演讲,当时谈得是智慧教育相关的话题。我的看法是,智慧教育不是平板电脑的智慧,我觉得智慧教育是教师,特别是善于使用技术的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这个才是真正有价值、有魅力的地方。

其实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面向未来,我们要采取的行动应该是多重意义的。我们要理性看待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局势,可以说是新常态,面临很多的挑战。一方面是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技术不断被介绍到学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教室前面的显示装置花样翻新,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课堂需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和学有些什么变化?另一方面,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制约。教育的管理,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一种方式。我们面临的互联网生态、文化是一种草根式的用户生产内容,我们今天面临很多新的局面,这构成了疫情前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常态。

刚刚李勇老师讲到对企业的一个建议,我觉得特别的中肯。我觉得对我们所有的企业来说,不管你做什么,需要思考在后疫情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在很多时候跟企业朋友开玩笑,我说疫情结束,大浪淘沙,退去之后,沙滩上究竟留下的是什么?是不是一片狼藉?看到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开展了直播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在这之后,能不能持续为学校提供帮助和支持,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对于企业来说,要研究开发一些适用于学校的产品。我们必须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校遇到了什么问题?这是1995年一个美国人在演讲里面所讲的一句话。今天教育信息化的企业要能够提供帮助学校解决问题的产品。企业必须要知道,学校遇到了什么麻烦?遇到了什么问题?只有扎根课堂,深入学校,和老师、校长、学生交流、切磋、了解他们的需求,我觉得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了,归根结底,我觉得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就像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疫情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以前稀疏平常的事情在今天看来都是弥足珍贵,比如朋友之间的聚餐、开个会议,现在都变得非常奢侈。因此我想疫情爆发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思考教育的真谛,思考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们究竟要教给孩子的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整个论坛的讨论,我相信这个探索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对话也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未来和在座的所有嘉宾、所有与会的朋友展开更多的交流、讨论和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