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完成人生首马,施一公院士:马拉松有终点科研没有

大河客户端 2020-12-15 07:34:10

12月13日结束的广州马拉松完赛者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53岁的他,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一个全马,赛后他笑言,“本来打算55岁前跑一个全马,没想到53岁就完成了。”

事实上,跑步一直以来都是施一公的爱好,虽然挑战全马是第一次,但此前他已经多次完成过半马比赛,成绩也堪称精英跑友。

在施一公看来,跑步以及体育运动的好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更好地工作,更在于磨练心智,“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

从青少年时就开始爱上跑步

在科研道路上,施一公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他的学业之路从清华大学走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付出,成为了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并且成为了中国和美国科学院“双料”院士。

2008年,施一公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后任清华大学副校长,随后又上任西湖大学校长,在步履不停的科研与教育道路上,跑步是他一直没有放下的爱好。

此前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施一公透露过自己和跑步结缘的来由——读初三那年,他意外报名参加了校运会1500米长跑的比赛,结果跑了倒数第一,但施一公没有因此讨厌跑步,反而开始努力练习跑步,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后提升很大,“当时800米可以跑进2分20秒以内。”除此之外,他也练习过1500米和3000米跑。

进入清华大学以后,他又在竞走项目上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记得在清华大学新生运动会上,我报了3000米竞走,一不小心拿了第一名。”据报道,施一公还曾在校运动会上创下过竞走项目的纪录。

“这个过程中,我悟出一些道理,身体好,自然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施一公说。

跑步伴随他的科研生涯

很多人在毕业开始工作之后,就会因为没时间等等原因逐渐放弃体育锻炼,但科研工作繁忙的施一公,却从来都不会忘记给跑步留出时间。

2018年成为西湖大学校长后,他就成立了西湖大学跑团,甚至在2018年8月,西湖大学的开学典礼当天清晨5点,他还和同事一起去西湖完成了11公里的环湖跑,随后他在开学典礼上邀请学生们加入:“我期待我们的西湖长跑队伍日益壮大,并肩前行!”

今年4月份,在面向浙江省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公开视频中,施一公还特意着重强调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再给同学们叮嘱几句:紧张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两天之前,我在杭州西湖边,跑完了半程马拉松,用时1小时38分。我相信同学们可以比我跑得更快!爱体育,爱科学,爱锻炼,爱学习;教室一去如故,操场常来常新,学习锻炼两不误,健康学习工作50年。”

这一次参加广马全马,施一公就是和西湖大学跑团的跑友一起参加的,“以前训练跑过30公里,36公里,但是42.195公里全程跑完还是第一次。”跑完下来,施一公也出现了腿部肌肉痉挛的现象。

“跑了三公里就汗流浃背,跑下来挺不容易,多亏了我的队友,如果不是三名西湖大学跑团队友的帮助,我很难完赛。”

体育锻炼磨练身体更磨练意志

中国能够在今年战胜新冠肺炎疫情,逐渐放开马拉松等大型赛事,让施一公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明年全世界都能控制好,全世界的秩序都能恢复正常,都能享受到正常的生活。”

而提到马拉松对于自己工作的帮助和启发,他也坦言,“全马就像是科研生涯,不过全马有终点,而科研没有终点,全马不管多累,到了终点还可以享受一下,而科研则是永远可以往前走。”

对于施一公来说,跑步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保证有充沛的体能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也是对于意志力的锻炼。在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时,他就经常给学生分享自己从体育锻炼经历中得到的收获。

“跑步让人有更充沛的体力,有的人以为,花了很多时间(锻炼)学习效率会降低,实际上,如果跑步方法得当,能调整你的能量级别,心脏机能和肺活量增强,供血充足、思维敏捷。”

“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施一公的感悟,无疑值得更多人去学习和体验。

【来源:天中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