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毒”物,家长看了都脸红,出版社的回应叫人难以接受

  读书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读一本好书,更像是交了一位良师益友,让学生从中受益。

  鉴于“毒插图”事件,很多家长吃一堑长一智,对学生接触到的课内外读物,都要进行严格筛选后,才能给学生阅读。但凡没有通过家长审核的读物,即便是学校老师统一发放的,也不敢给学生看,以免教坏小朋友。

  本以为随着“毒插图”重绘,相关工作人员失职问责以后,这种现象不会再出现了,可还是不断有家长发现问题绘本和课外书。若不及时肃清这些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容易会对未成年学生造成误导。

  

  市面上的课外读物可谓是琳琅满目,让家长目不暇接,一时间不知道买什么好。一位家长在选购的过程中,目光一下子就被一本书吸引了。该书名叫《我要做爱学习的好孩子》,原本是一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书,结果却因为排版问题,容易叫人想入非非。

  

  家长看明白后,为自己的龌龊想法感到脸红。不过转念又想,不能怨家长理解有偏差,而是书名的前4个字被特意放大,后面6个字显得特别小,离远看只能看到前4个字。正常人都会理解成主副标题,而完全不是一句话。

  

  正所谓教育之事无小事,如此低俗恶趣味的内容,不该出现在小学课外读物上面。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三观养成,学生年龄小本来就对性教育一知半解,比较好奇。经常受到这些书的误导,很容易形成不良风气,引发早恋现象,影响学业。

  此前还有很多学前教育儿童阅读的绘本,也存在误导倾向。比如《睡美人》、《扁鹊》等家喻户晓的名著和名人都无辜躺枪,画风丑陋又三俗,完全失去了教育意义。这样的课外书还不如不读,浪费时间浪费钱,还学不到好东西。

  

  该家长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该读物,出版社给出回应非常敷衍,说是美工排版的问题,只考虑了美观而忽视了内容方面存在歧义。家长对于这个结果难以接受,课外读物从设计到出版印刷难道没有人负责审核吗?

  

  数学课本上的唐氏儿插图,最后的调查结果,就是审核人员失职。即便不少人因此而受到问责,可是家长们并不买账。插图的设计目的明显不单纯,无法用艺术标准去掩盖。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家长就怕此类事件再次卷土重来。

  此次出版社再次出现排版失误,家长担心这是又一个“吴勇”现象。还是应该彻底找出问题的根源,编审人员是否有“擦边”倾向,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目前课外读书市场百花齐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审核力度,无论是内容还是插图,都应该精益求精。比如此前充满争议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很多人都记成了“斯人”,主要就是受很多不够严谨的课外读物影响的。

  

  课本上一直印的是“是人”,结果学生看“斯人”多了,记忆就发生扭曲,以为课本上也是“斯人”。即便专家解释从字义上讲,两个字可以通用,若是学生在中高考上写错了字,造成丢分就不值得了。

  还有的课外读物更离谱,把诗词的作者“张冠李戴”。硬把孟浩然的作品说成是杜甫的,一旦给学生留下刻板印象,再想纠正可就难了。

  

  很多老师最头疼的,不是学生课前不知道预习,而是学生学的都是错的,驴唇不对马嘴,老师上课讲正确的知识,学生以为自己会了,根本不认真听,考试的时候就傻眼了,自己信心满满,分数一落千丈。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家长不会辅导,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参考书就是错的。家长将错就错,一片苦心,反而南辕北辙。毕竟不是所有家长文化水平都具备甄别能力,课外书筛选的问题不能全都落在家长身上,相关部门还是要加大审查力度,该改版重编的决不能手软。

  

  课外读物虽说没有教学课本重要,但是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教育作用,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三观,是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审核标准千万不能忽视。出版社不能为了销量问题,恶意竞争夺眼球。

  今日话题:大家平时还发现哪些课外书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知识创作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