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锡涛|书诗画刻尽传神

  家严何鸿谟先生去世近一年了,多次想写写他平凡而又命运多舛的一生,但是杂事缠身平静不下来,同时也深感自己文笔笨拙,几次动笔都又停了下来。今天是中元节,秋雨绵绵,于是忙里偷闲写下这些文字,借以缅怀先父,愿他老人家在天堂里永生。

  

  我们祖辈是比较富裕的耕读之家,清朝年间曾岀钱修火神庙,对此,滕国故城有碑为证。只是到了我高祖父时,家境才败落。我奶奶在解放前是滕县有名的剪纸艺人,在城里靠剪花样糊口,很多有钱的人家每当有重要活动,都请她到家里剪花样。奶奶在我们十里八村,属于少有的见过世面的妇女,每当村里有古戏上演,她都能讲岀戏中的人物关系。

  父亲出生于1937年,当时家庭条件应该还可以,在村子里勉强算得上是衣食无忧。在家族长辈们的训导和熏陶下,父亲青少年时代习读了很多古诗文,练就了一手好字,打下较为扎实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奶奶的影响下,父亲还表现出了绘画天赋,特别喜欢画画。解放以后,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大伯去了台湾的影响,父亲尽管学习十分优秀,但却在完小毕业后就回家务农了。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每到年节,父亲就自己写画中堂和对联,到集市上换来一点活口的钱。由于书画手艺高超,中堂卖得比他人都好,但收入依然非常有限。在食不果腹的条件下,他却经常从口中省下一些钱,用来买书自学。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他2020年10月去世,身后留下满屋的书。父亲在世时常说,老辈们曾留下很多书籍,在解放后“破四旧”时,由于成分不好,外加上伯父去台湾,我们家成了重点搜查的对象。因为怕被人查到,罪责难逃,父亲就在自己院子里焚烧了大部分存书,仅留下《康熙字典》、民国八年的《辞源》,以及高祖的《辞华堂课诗清册》和大太祖父的《何伯材应试文稿》等极少数著作。大太祖父的作品上面,还印有滕县县衙的官印,其中的缘由已经不得而知了。由于父亲喜欢买书、藏书,所以我轻意不买书,所看的书大都是从父亲的书架中拿来的,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书继世长”吧。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村比较出名。村里有才华的人很多,比如从滕县一中高中毕业回家的高材生邢继棠,在后来的“文革”中是闻名乡里的人物。当年还有下放的人员,他们一帮人组建了乡村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父亲的主要任务是为演员化妆,同时负责画戏台的布景。那时父亲很卖力,每一场布景都浓墨重彩,十分壮观。往往是戏还没开演,舞台场景就十分吸引人的眼球了。从兖州一中下放的黄士贞老师是正规师范毕业,很有学问,父亲生前常说画水粉画,很多知识就是跟他学来的。他们当时排演的戏都很有水准,时常被邀请去外乡演岀。那时也没有什么报酬,有时演完戏饿着肚子回来。现在想想,那是一种什么精神啊!

  建国初期,农村缺医少药,由于父亲爱好读书,读了不少中医书籍,于是成了半个中医大夫,为村民解除了不少病痛。1969年,公社成立“五七”红校,专设了西医班,父亲是第一批被推荐学医的人。那时授课的教师是从上海医学院下放的,他们大都是正规医学专业毕业,有真本事,在为期一年多的时间里,父亲学到了不少货真价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结束后成为正式的“赤脚医生”。由于中西医术兼通,耐心细致,父亲逐渐成为比较有名的村医,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父亲作为“赤脚医生”一直干到1977年。当时,公社领导看到父亲能写会画,随把他调到刚成立的水利组任会计。从那以后,公社的标语口号、会议会标大都由我父亲来写。

  1982年,县里编写《滕县志》,岀了多期《滕县史志资料》,还有党史方面的资料。父亲应邀参与了整理资料的工作,并在期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1986年,姜屯镇史志办公室成立,父亲被任命为主编。他与胡怀秀等老师,不辞辛苦,查找资料,三天二头地下村采访,形成第一手资料。搞过文史的人都知道,初稿是最需要下功夫的。历时近三年,编辑成《姜屯镇志》(草稿),同时还编印了三期《姜屯镇史志资料》,发行了几千册。那时都是铅印,校稿十分麻烦,有时会因为一个错字,脚蹬自行车往返印刷厂多次,一次次的校改,十分辛苦。直到1990年,由于年龄的原因,父亲告老还家。

  二十世纪末期,国泰民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主持编修地方志,民间开始续修家谱。滕州周边的何氏族人也倡议续修族谱,由于父亲年轻时就参加过《古滕何氏族谱》的编写工作,受到族人的信任,推举他主持续修家谱的工作,谱馆就设在我们家里。修家谱虽是民间活动,但必须有一班热心公益、大公无私、并且具有相当文字功底的人,尤其是主持人,既能把好质量关、编好家谱,更要管理好大家的钱财。我父亲与谱馆的几个老人,始终注意节俭,外岀办事,很少在外面吃饭,真的非吃不行,吃碗大面就是奢侈的了,何谈大吃大喝了。但对外来人员,尤其是外姓到这里帮忙,则是热情招待。正是因为族人们同心同德,父亲在1998一2002,顺利主修了《古滕何氏族谱》五卷,后又主持修建了滕州何氏杏花园、何氏牌坊。何氏杏花园建好后,父亲又出面敦请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何鲁丽题写了 “曲江园林不可见,滕州杏花正盛开”。以上工程的完成,堪称家族盛事。

  

  父亲从小就喜欢书画,舞文弄墨七十多个春秋,为全国很多朋友题字画画,也到过很多地方,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他的画名。尤其是画墨竹,独具一格。他的字也有个性,很多熟识他的朋友,一见到字就知道是他写的。周边很多人家,家中都挂着他的字画,另外他还为很多地方题写了碑文匾额。在我小时的记忆里,春联都是手写,每到春节拜年时,大家都品评对联。一手好字,一年看了都清爽。因此,每到春节,父亲加班加点为大家写对联,有时几乎到了除夕夜,连饭都顾不上吃。

  父亲几十年前就与滕州文化名人张悟先生交好,张悟先生盛赞先父为“滕西一枝笔”,并为父亲题写了“竹之斋”斋号,另外还书赠了不少墨宝。父亲平时不喜欢参加本地的活动,认为只是凑热闹而已。只记得在2010年,在我的劝说下,他参加“枣庄市全民迎春书画展”,书法作品获得二等奖。

  父亲在世时,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创作员、山东省民俗学会创会会员,参加过省内外许多诗词书画等活动,取得了一些荣誉,不少作品被主办方编入作品集。从1980年起,开始诗词创作,多首诗词入编中华诗词学会主编的《华夏吟友》《中国诗词大观》等典籍。在这里摘抄几首,以飨同好。1980年,父亲写下了《拜谒中山陵》:“霭霭钟山生紫烟,青青松柏接长天。玉磴神道连峰影,江水浪涛荡陵边。浩气长存刻琼阁,天下为公金阙镌。民国肇造开新制,世事清平拜逸仙。”1992年,电影盒子滕国故城文公台修建,作《上宫馆滕公问政》:“上官遗址古城边,老树嵯峨依暮天。承教亦同三代后,尊师直过七雄前。心倾王道求仁政,志切民生问井田。孟子之滕留胜迹,星移物换两千年。”2010年,作《登镇江北固山》:“绝壁天悬望太空,腾波迅急海门东。大江滚滚东流去,巾帼抗金称杰雄。三山对岀风光秀,北固金山听疏钟。烟雨弥焦赏绿韵,广陵云色望飞鸿。”2011年,九十岁高龄的大伯在台湾逝世,父亲写下了《遥祭》:“曲柳横斜碧水清,高台南展与太平。远望山色离痛切,近阅微湖别泪生。灰纸化烟升紫气,裂心撕肺断肠情。哭声动地触白首,两隔幽明遥祭兄。”2016年,父亲将近四十年写下的诗、词、曲、赋两千余首(篇),著成《五癖散人呻吟集》和《尘海心歌》,由华夏文艺岀版社岀版,这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拜访上海著名诗人、学者,时年八十五岁高龄的徐碧波老先生,并获徐先生《赠何鸿谟词客》诗一首,今敬录于此,并作为本文的结语:

  齐鲁之间一异人, 书诗画刻尽传神。

  广衢纵有从文者,不及农家自在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