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锐|李潇:艺以载道 画于内心

  记者 孙乐怡

  绘画艺术源于生活,更源于内心的感触。多年来,青年艺术家李潇怀揣着这一信念,将整个身心付之于创作,追寻心中那块艺术圣地。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断认识自己,不断体味生活中的美好灿烂,用手中画笔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绘画中释放自己内心情感寄托。

  李潇,生于山东济宁,现居杭州。本科、研究生均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本科班主任为林海钟教授,研究生导师为张捷教授。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毕业作品《狮园逸趣》获林风眠创作铜奖,2016年作品《桃花源》《乐水图》被敦煌艺术研究院收藏,2017年作品《山居图》被中国驻新加坡文化中心收藏。2017年作品《如鹰展翅上腾》参展“东方艺术传承展·日本东京”。2018年作品《诸暨五泄图》被诸暨电力总局收藏并永久展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振翅 2021年 直径27厘米 绢本镜片

  红日映松 2021年 直径27厘米 绢本镜片

  李潇自述:“像匠人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这是美院的哲匠精神,也是我个人比较向往的一种学习状态。学习中国画以来的这十几年里,我个人觉得技法上的训练更多一点,对于技法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是我近些年来思考较多的一件事情。我认为,一件好的艺术品,应该有着不一样的技艺或者娴熟的技法,而且娴熟的技法能够更好的支撑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与表达,有了技巧上的充分训练也还会有熟能生巧不期而遇的艺术效果。技法支撑着我们去完成一件作品,但作品的构思和作品要表达的理念,更多的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写照,艺术的最后应该是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是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表达,因为作者所选取得每一个画面中的事物应该说都是作者内心而出。我所理解的“艺以载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但对“道”的理解应该是每个人都各有不同吧。就比如写生,应该说是比较当下的一种表达。但当我们面对自然山川的时候,也并非照搬自然界的原本物象,而是对于本来的造型和眼前物象做了一定的取舍,努力抓住事物的特点与精神,再将他从内心通过自己已有的技巧转化到画面上来。其实我们所画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都经过我们的内心提炼,再将它展现于画面,至于用怎样的技巧也是自我主观的选择。

  闲亭 2021年 69×139

  云涧 2020年 180×196

  清溪松风 2021年 200×200

  【学术简评】

  李潇同学的创作《清溪松风》以水墨渴笔写长松高岭、泉瀑烟霞,笔墨疏松而劲朗,意境淡远而清润,平中求奇,淡中求变,力求苍润之致。以元人之笔墨,写宋人之丘壑,将传统理法融会于自我创作实践当中,研古出新,将山水画传统技法结合自己观望自然的生命体验于一炉。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 张捷

  林泉高致 2021年 35×140

  电影蜜蜂山高水长2021年70×390

  编辑 孙乐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