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几点,才是一堂好的公开课|大国良师成长故事

  2021年11月,《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启幕。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参与方式见文末)。

  《教育家》将陆续推出“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参选人撰写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一起感受良师的成长足迹,倾听师者心声。

  

  为什么公开课总是被“垢病”呢?可能是因为它披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衣,实则是以老师为中心,以授课老师的展示为中心,以台下听课老师为中心,学生在整个公开课当中,像一个道具,来配合老师完成演出。他们在公开课当中需要一直揣测老师想要的答案,有些公开课,干脆就提前把要回答的内容告诉学生,以免在课堂中出现意外。所以很多老师说公开课是做秀,而这场秀老师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而学生的演技更需技高一筹,他们得乖巧懂事,全神贯注盘算着如何让老师满意。因为我们认为公开课就应该是行云流水、节奏紧凑、步步为营,整堂课丝滑般流畅,精确到每个环节、每个动作、每个表情。

  其实曾有一次赛课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们匿名写出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学生最大的感受就只是:老师很温和,老师很亲切。评课老师们觉得是一堂好课的,学生反而觉得很平淡,评课老师觉得不太理想的课,学生却反而觉得收获很大。

  我从来都不反对公开课,也希望年轻老师们多参与公开课,但是公开课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应该适时调整一下?

  一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让学生真正的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愿意思考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揣测老师的意图。而好的课堂,也应该是让学生感到放松的,敢于说出自己心里想法的,而不是电影先生从头到尾都紧张,害怕说错。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公开课不自然呢?就是因为一切都是被设定好了的,不能有万一。不管学生回答什么,老师都会想办法将其拉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其实,学生的回答如果相当出彩,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这是课堂难得的闪光点啊!如果能将其引导,或者是进行讨论和思考,我想我们的听课老师也会发现,原来公开课也是可以有“意外”的,“意外”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当然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公开课难,不是难在怎么背下自己的台词,而是难在如何做到运筹帷幄随机应变。

  我想一堂好的公开课应该是有思想性的,让人感觉放松和安全的,让人觉得自然和真实的;应该是能体现老师带领学生走在思考的大路上的,无论讲什么,无论以什么形式,都应是有所收获的。如果一堂课没有思想、灵魂、感情,哪怕在形式上做足了文章,也称不上是一堂好课。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作者:格尔木市第二中学 马玉龙

  编辑|朱强

  统筹|周彩丽

  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教育家》发起的第二届“寻找大国良师”公益活动。活动分为三部曲:

  1.征集“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

  2.出版《大国良师的样子》丛书

  3.推选“大国良师”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开展“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xzdgls_jyj@163.com,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