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阻断贫困传递,用产业为贫困区域“造血”碧桂园打造企业扶贫新样本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陈振兴文图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到了第四十个年头。碧桂园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身体力行者。改革开放四十年,碧桂园一路发展,从南方的一个小企业,成长为今日享誉全球的碧桂园集团。一路走来,碧桂园不仅产品一直在演变,而且扶贫工作碧桂园也从未停止脚步。碧桂园在虞城县的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打造苗木基地,探索可持续扶贫模式;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扶贫先扶智,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虞城县只是桂园在全国9省14县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扶贫道路上奔跑21年后,碧桂园今年更是将扶贫提升至公司主业的高度。

      截至9月底,9省14县已全部完成贫困户摸查,32.5万人落实脱贫方案,帮扶措施惠及7.4万人,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

      先“输血”,给贫困家庭点燃希望

      8月1日,碧桂园虞城县扶贫小组集体到张庄村一个略显破旧的小屋,看望老党员解邦凯。一面墙上张贴的“三好学生”奖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是解邦凯孙子小权、孙女小怡小时候获得的,当时的他们成绩优秀,是班里前五名,被老师夸赞是聪明又懂事的孩子。

      解邦凯上世纪70年代入伍,虽然年逾花甲,但依然精神矍铄。战场上,他是一名勇敢的军人,生活上,也是一位坚强的爷爷:几年前,他的儿子因车祸去世,儿媳改嫁,他独自扛起抚养两个孙子孙女的重担。

      但家庭的变故,给两个幼小的心灵带来了阴影,成绩开始下滑,小权在初升高的考试中,因几分之差没能考上当地好高中虞城县一高,本有机会选择去读其他普通高中,但他最后选择了一所职业高中,理由是可以早点工作,回报爷爷。

      看到这一幕,碧桂园河南区域扶贫负责人贾宇决定结对这两个孩子,开展一对一帮扶。“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捐款,更注重对孩子心理的辅导,帮他们健康成长。这也算是对解老这位老党员的致敬。”贾宇告诉记者。

      碧桂园到虞城县开展扶贫工作后,直接为贫困家庭“输血”扶贫的案例还有很多。几年前,贫困户史永银的儿子因抑郁症自杀,儿媳随后改嫁。如今81岁的他靠仅有的4亩地,供19岁的孙女和17岁的孙子上学。因为家庭环境比较贫苦,导致两个孩子在学校很自卑。

      碧桂园河南区域扶贫工作小组得知情况后,立即承担起其孙女上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并且安排专人开车送她前往郑州报到。对正在上高三的孙子,扶贫小组结合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明年毕业将提供上学机会。

      贾宇说,在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农村地区,因为病、家庭变故等原因致贫后,仅靠家庭自身能力很难脱贫,这时候需要为家庭“输血”,尤其是解决孩子上学难题,让他们看到希望。

      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传递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我们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所以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式。”碧桂园河南区域扶贫负责人贾宇说。

      事实上,教育扶贫之路走了21年的碧桂园集团一直坚持。创办于2002年9月的国华纪念中学,是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面向全国招收家庭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如今,碧桂园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已播撒向全国各地。

      今年以来,碧桂园通过“入户走访+学校申报+教育局推荐+扶贫办审核”的方式,在虞城县筛选出1000名最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教育助学。目前,第一批493名贫困学生已经筛选完毕,助学资金正在陆续发放。

      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小陈言语里是藏不住的激动:“碧桂园的哥哥姐姐不但帮我解决了学费住宿费,还把我送到郑州,圆了我的大学梦。”

      此外,碧桂园在虞城县还将开展“五个一”教育助学活动——公司高管每年结对一名贫困学生、参与一次捐款助学、进行一次家访、完成一个“微心愿”、每月进行一次沟通交流。

      今年6月,碧桂园河南区域公司在虞城县启动“晨曦计划”项目,主要针对虞城县家庭特别贫困的高一年级学生。每名晨曦学子除了可直接获得连续三年的生活资助之外,还有主题班会互动交流、心理辅导、冬夏令营等丰富多样的成才支持。目前,已有50名建档立卡贫困高中生获得资助。

      关于“晨曦”这个名字,碧桂园河南区域负责人杨海波这样解释,社会的爱心力量是助推剂,温暖的公益力量必将唤起更多寒门学子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奋发向上,正如晨曦一般,通过自己的努力,绽放生命的华彩乐章。

      他介绍,自2017年9月启动以来,全省已经有来自卢氏、新县、民权、兰考、平舆等12个贫困县的403位学子获得了“晨曦计划”的关爱。今年下半年,该项目的覆盖面将扩大到20个县,受益学生将达到916人。

      促进就业,直接消除贫困

      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为长远考虑,不过要想全面消除贫困,也必须考虑眼前的现实:让贫困家庭的收入尽快多起来,钱包尽快鼓起来。

      多地实践证明,促进就业是破解贫困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帮扶手段之一。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今年,碧桂园在自身产业链梳理了上万个岗位提供给贫困户,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8月17日,为助力虞城县精准脱贫攻坚战,碧桂园河南区域举办了“碧桂园精准扶贫虞城县专场招聘会”,提供345个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包括商丘、郑州在内的多个城市,为虞城县贫困群众送工作岗位到家门口,提高贫困户就业积极性。

      当天,周边乡镇的贫困户共计200余人到场。“为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招聘会中各子公司还针对贫困户对岗位要求做了适当调整,对于条件适合的贫困户优先考虑,为其搭建平台,鼓励主动就业。”碧桂园虞城县扶贫小组王浩介绍。

      对贫困户进行致富技能培训,是碧桂园推动就业扶贫的另一个抓手。2012年起,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组织难度大的特点,碧桂园集团决定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为农民提供涵盖苗木种植、特色种养殖、农机操作、电商等多项技能的免费就业培训。

      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在乡镇大受欢迎。“后期我们还会根据种植重要节点,持续进行农业技术支持,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贾宇表示。

      为贫困地区“造血”,让扶贫可持续发展

      要想惠及更多人,必须靠产业带动。离开产业谈扶贫,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多年来,通过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一直是碧桂园的扶贫理念。

      早在2010年,碧桂园就结合自身特点和产业优势,选定广东省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绿色产业扶贫”试点,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培训、先进管理经验等优质资源流入乡村。

      如今,这种“造血式”的产业扶贫模式也已在虞城县落地生根。根据虞城县的实际情况,碧桂园先在虞城县张庄村打造了一个苗木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使得贫困户的土地得到了丰厚的租金回报。

      在土地流转完成之后,通过将全国各地的优质苗木假植到基地当中,吸引当地的贫困户前来工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一改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而这些假植的苗木,在经过3到6个月的假植之后,可以顺利进入碧桂园周边的房地产项目,解决了房地产项目的绿化问题,也为苗木基地找到了长期可持续的出口。

      贾宇说,截至9月底,苗木基地已累计用工1000余人次,发放工资10万余元。

      贫困户王贵中目前就在苗木基地上打工。在此之前,由于家中仅有王贵中一人,无儿无女的他每天的工作除了操持好自己的两亩地,种好庄稼之外,也无事可做。而这两亩地,遇见好年景,能收千把块钱,遇见不好的年景,甚至还会赔钱。

      现在每天早上6点,王贵中会准点起床,简单地吃过早饭之后,就会赶往1公里外的碧桂园苗木基地。每天为苗木浇浇水,施施肥,一个月就有2400元的收入。

      然而这还不是王贵中全部的收入。在王贵中家的院子里,连翘等盆栽姹紫嫣红,在秋风乍起的季节里,给这个略显破落的院子平添几分“姿色”。

      “这些都是碧桂园苗木基地的工作人员8月份拿过来的,我只用负责日常的管理,他们负责技术支持和花木的供给,到明年春天再以保底5元一盆的价格收购。这一项,要是院子里种满的话,一年两季下来,也能弄个一两千块钱。”王贵中说。

      其实不只是王贵中家里,碧桂园河南区域扶贫工作组探索出的“庭院经济”已经在多个家庭落地,让贫困户利用自家庭院种植小型苗木或时花,由碧桂园提供种苗,贫困户进行日常管理,成苗后由公司收购,既美化乡村环境又能增加贫困户收入。

      碧桂园在虞城县一系列的扶贫动作,让很多和王贵中一样的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在心上种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在虞城县的很多个贫困家庭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