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日本:18年18人获诺奖,为何经济却一直停滞不前?
瞄准市场,不同凡响。大家好,这里是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
之前在视频里我说到了日本为何痛失了互联网风口,经济持续不振20年。就有一位网友啊,在我的视频评论区留言了,说: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世界第一。(意思是说日本很牛,没有我说的这么差。)
他这个呢,虽然说的不准确,但也的确差不多。准确地讲呢,是日本在21世纪以来,获得的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间,共有18人拿到了诺贝尔奖,反观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日本的这个成就的确是很惊人的!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18年18人获诺贝尔奖,为何经济发展却连续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你怎么知道人家日本经济发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过的比我们还好吗?这个,经济发展怎么样的事,不是我凭感觉来判断的,大家可以查GDP的数据啊。我这么说,对于知识界来讲,他们是认同的。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具体唠一唠这个话题,请大家小板凳搬好咯。
日本关于诺贝尔奖的事,其实是在21世纪初的时候,也就是说在2000年开始的时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这项规划,原来的规划是说要在未来50年至少要拿到30个诺贝尔奖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这近20年来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么奖。
其实从诺奖诞生开始,日本历史上一共就有27人获奖,其中有两人出生在日本,但现在已加人美籍。25人当中,其中物理奖9人,化学奖8人,生理学医学奖5人,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大家可以看到,在诺贝尔五大奖项中,日本都占全了,唯独后来增设的经济学奖日本人尚未问鼎过。
即便是这样,据说日本在2000年前被诺奖评委会忽略的预备获奖者就有多达近10人,可见,如果诺贝尔奖真的没有“黄种人歧视”的话,日本的获奖人数更多。对比国内来看,我觉得日本用骄傲来说分量都不够了,简直应该是很傲娇了。
以下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先来看物理学奖:
2002年,由来自东京大学的小柴昌俊获得,获奖理由是:对于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宇宙微子检验有卓越的贡献。
2008年,由来自名古屋大学的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以及来自东京大学的南部阳一郎三人共同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小林-益川理论与CP对称性破裂源自粒子物理学的贡献。
2014年,由来自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来自德岛大学的中村修二三人共同获得,获奖理由是: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了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
2015年,由来自东京大学的梶田隆章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并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下面是化学奖:
2001年,由来自京都大学的野依良治获得,获奖理由是:手性触媒之不对称合成研究。
2002年,由来自东北大学的田中耕一获得,获奖理由是:活体高分子同定与构造解析手法的开发。
2008年,由来自名古屋大学的下村修获得,获奖理由是:绿色萤光蛋白(GFP)的发现与生命科学的贡献。
2010年,由来自北海道大学的铃木章和来自东京大学的根岸英一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根岸耦合反应。
2019年,由来自大阪大学的吉野彰获得,获奖理由是:开发锂离子电池。
接下来是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2年,由来自神户大学的山中伸弥获得,获奖理由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2015年,由来自东京大学的大村智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了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
2016年,由来自东京大学的大隅良典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2018年,由来自京都大学的本庶佑获得,获奖理由是: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贡献。
好,普及完这些基本知识,我们还是回到正题,那么日本科技看起来这么牛,为什么事实上在2010中国经济总量赶超日本后,日本的GDP就一直在原地徘徊呢?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到底又是什么?战略企划枪手综合了多位专家的观点并结合了自己的思考,发现答案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诺贝尔奖的颁布,获奖者年龄都比较大,大部分奖励的是获奖者在20-30年前就做出的贡献,有一个统计说,诺奖的获奖者年龄基本是在65岁-75岁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成就都集中在几十年以前。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不仅要看获奖论文,更要看论文的某项发现或观点在世界上影响有多大,以及落地和普及程度有多高。
日本的诺奖获奖者,从年份看,他们的成果大多是在昭和(1926~1989年)时期,特别是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即便是最晚的获奖者梶田及山中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平成(1989~2019年)早期获得的,那时日本学界还尚能延续昭和时的风骨。
像中国的为数不多的诺奖获奖者也是一样,比如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也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莫言的真正创作高峰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所截取的他的作品也是发表于1988年,也就是说诺贝尔奖虽然在今天颁布,但是他表彰的一般是二三十年之前的研究成果。
而据一位长期在日本参与科研和工作过的专家,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讲述,日本的科研工作者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授学者,跟政府及企业没有根本的利益关系,因此研究成果不一定落地到本国企业,也不一定能日本的企业和市场经济带来更直接的影响。
不同于邵和年代的是,在平成年代日本的研究者长期受制于政府机构,政府在教育经费上的投资每年都在缩减,独立研究的成本高昂,导致日本博士人数和科研人数在减少,日本的一位教授也说道,“政府大概准备花100年时间,让教育预算归零。”
而另一方面,日本的体制又限制了研究人员在一线企业的工作机会,拿了博士学位更多的是选择埋头做老师,这让日本的博士人数如同两座大楼中种植的小树,一直长不大。
而到了最新的令和年代(2019年起),日本学者变为“官员奴仆”的趋势则愈加明显,日本现有的大学为了争抢有限的科研基金,对文科省态度极为恭顺,文科省的一个小官员就足以让大学教授、校长俯首听命。这使得近20年来,日本学界真正有建树的人越来越少,这些结果将反映在二三十年后,日本诺贝尔奖获奖人数的后劲不足。
有一个最新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英国某权威机构做的大学排名,在这份排名中清华大学排名全亚洲第一,力压日本众多大学,就在这份排名中,全球前200强的高校中,中国内地占了七所而整个日本才占了两所。
所以,真相已经很明显了,日本已经吃了很多年的老本,近20年来,无论科研成果的产出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确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强盛的日本了。
好的,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关注战略企划枪手说市场的账号,我将为您持续解析更多不为人知的市场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