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卷作文题出炉,是上海特色!(解题并附范文一篇)

  离其他省市的高考过去刚好一个月的今天——7月7日,上海高考开始了。

  上海卷一直是独立命题,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作文题也出来了。和新高考Ⅰ卷的“本手、俗手、妙手”和全国甲卷的“移用、化用、独创”相比,上海卷作文题难度如何呢?

  

  先看看近几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它们基本有几个共同特点:材料内容简短,表意明确,不故弄玄虚;有一定思辨性、哲学味,看似简单,其实立意较难;既关注思维的广度,又关注深度,为学生发挥才情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016年的也是这种风格。对于“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评价的性质有善意与恶意、客观与主观、有意和无意等之别,评价的对象有亲友、名人、网络上的陌生人等等,评价的结果有正确与错误、公正与偏激等之分,评价对人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的……考生要从众多信息中抓住一个意思来写,还要写深写透,实属不易。

  

  这是当年上海卷满分作文的标题,看标题就知道作文不大好写。

  2022年上海卷作文题新鲜出炉,题目风格一如既往!

  

  来简单审审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这句话可以代表求知欲、好奇心,代表单纯、直接,代表享受学习的过程、看重成长的经历,代表出发、向前,等等。

  “长大后,我们往往更看重结论”,把这句话换句话说,就是:“以结果论成败”,而不太享受拼搏的过程;更在乎终点,往往会忽略沿途的风景;更看重获得了什么,而不管付出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只看重结果会很“要命”,比如同学认真学习,而你却说考好就行,不用那么认真。不学习又想考好,那就只有作弊了。

  

  许嵩某年的一条微博正好表达了这个意思。

  综合这两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前者重过程,后者重结果;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终点;前者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后者关注收获了什么;前者是努力追寻,后者可能是坐享其成;前者还在认知世界,后者被世界定义;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不知因果,就难辨黑白……

  这个题目隐含的信息是:前者会让我们收获更多,而只关注结论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

  “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考生可以认可“担忧”,也可以觉得“正常”,不管怎样,立意都要积极阳光,结合以上理解综合立意即可,立意要正确且明确。

  下面来看一篇作文《享受过程》。此文并不是为上海卷而作,所以内容和此作文题有关联,但并不完全合拍。

  

  本文的亮点是语言流畅,逻辑严谨,层次清楚,论据充分且紧扣现实。个人认为,“林黛玉不喜欢热闹而不去参加聚会”一事并不能说明她不懂得享受过程,不懂得体悟生命。所以,这个事例用在此处没有说服力,没能达到论证的效果。(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