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济南解放70周年】从济南特别市市立第二中学到华东大学附属中学,再到山东省实

  作为山东大学堂原址,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校史馆就坐落于此。拥有百年历史的三间清末老教室经过改建,里面陈列了1000余幅历史图片和近百件实物,展示了省实验中学建立以来的70年发展历程和遍及各地的实验校友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济南解放后成立 前身为“市立第二中学”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为尽快稳定局面、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决定以基础较好的济南市第二临时中学师资为主,以济南市第一临时中学校舍为主,成立“济南特别市市立第二中学”,这就是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前身。之所以称为“第二”,是因为当时济南金牛山已有市立第一中学的缘故。

  山东大学堂原址

  当时,学校校址在经六路小纬四路(今济南三中校址)。时有教职工63人,学生除原一、二临中以外,也吸收了停办的四所私立学校(中山、中正、向村、建国学校)的部分学生,共编高、初中20个班,学生1067人。学校领导班子包括校长王大彤、教导主任李柏人、副教导主任齐崇文、总务处主任王英杰。

  1948年10月18日,市立二中正式开课。为更好地育人,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扫除奴化的、封建的与法西斯式的教育,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制度。其中,取消了训育处、教官、训导员室,教务处改为教导处,实行教导合一,各班设班主任。对学生更是强调正面教育,废除打骂、体罚等错误做法。

  作为济南最早成立党支部的中学,学校当年成立的党支部有党员5人,支部书记为王大彤。此外,学校还是济南最早成立学生会的中学。经过各班代表民主选举,学校成立了第一届学生会,先后由高三学生张华龙、李刚、李业恒任学生会主席。让学生可以充分锻炼能力,并实现自我管理。

  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校大门(捐赠人:五七届校友田道正)

  易名“实验中学”意为承担“实验与改革”使命

  1949年1月,济南特别市市立第二中学改名为“华东大学附属中学”。次年7月,华东大学同山东大学合校,迁往青岛,“华东大学附属中学”于同年7月更名为“山东省实验中学”,担负“进行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实验与改革”的使命。同时,学校也成为全国最早命名的“实验中学”。

  更名后,学校招收高一新生3个班、初一新生4个班。在招生中注意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对烈军属、工人、贫农和干部子女降低分数录取。秋季开学后,全校共21个班(包括高三1个、高二2个、高一3个,初三5个、初二6个、初一4个),学生1112人,教师46人,职员24人。

  开学后,为更好地教育教学,学校召开了第一届师生代表会议,产生了学校管理委员会,下设教职员学习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卫生保健委员会等,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教学。比如,召开教与学座谈会;提倡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教案,加强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围绕正课学习,开展各种以班级为主的课外活动;领导深入各教研组参加业务研究并兼课,组织观摩教学等。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1956年,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推广山东省实验中学经验。

  去年成立“教育集团” 发挥“实验”领航作用

  1960年,山东省实验中学迁到现中心校校址(杆石桥西济南市经七路73号)。对于这个校址,济南教育史研究专家瞿雷先生在《杆石桥外》一文中做了如下富有诗意的回顾:老济南永绥门外杆石桥西有方“文脉天地”,此地“魁星”高照,“文曲”争辉。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以聪明才智和卓越贡献为母校和泉城增光添彩,而实验中学也以骄人的办学成绩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校园”“国家级绿色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数十项国字号荣誉称号。

  现在的校门

  特别是近几年内,学校发挥“实验”的领航作用,在中心校(走读)、东校(寄宿)和西校(寄宿)三个校区的基础上,于去年成立了“山东省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并将刚刚开门纳新的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作为核心学校。现在,集团共有教学班182个、学生9000余名、教职工750人。(本报记者 张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