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别的暑假作业,看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希望
2020年的暑假,有两个热搜引人瞩目。
一是杭州初一学生盛泽琪昀把唐僧师徒经历的81难制作成了取经通关图,二是湖南省文科第四名钟芳蓉最终选择了北大考古系。
为什么想把这两个事件放在一起说,因为都和教育相关,和传统文化有关。
还有就是与主流的方向大不相同,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并由此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
从舆论导向来看,两个事件获得了一致的正向评价,大家在留言中大多流露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
中学生的取经图让网友们纷纷感慨,这才是有价值的暑假作业;同时也为老师点赞,原来作业可以这么留,名著可以这么学!
对于钟芳蓉的选择,大家普遍表达的是对于她不慕功利、独钟中国传统文化事业的欣赏。
考古界更是一片欢呼,山西、河南、广东等七个省的博物馆还为她送上了丰厚的入学礼包。
毋庸置疑,点赞背后是大家对传统文化魅力的认同,同时也是因为“物以稀为贵”。
为何做正确的事会成为一种不寻常呢?
有人说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让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忽略,所以才显得难能可贵。
其实不尽然。
信息碎片化时代,人心越来越浮躁是真的,但这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浮躁的根源,却是因为缺乏文化的根基。
我们和传统文化已经疏离得太久了。
传统文化是什么时候丢失的?恐怕要追溯到大半个世纪之前。
在新中国破旧立新的时代,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所谓文化革命。
旧时代相关的一切都被视为封建时代留下的糟粕,遭到了粗暴的破坏和无情的丢弃。
当人们逐渐醒悟时,却发现这就像被推倒的城墙只剩下残垣断壁,一代人教育的缺失,留下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数十年里,在新生代接受的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只剩下语文课本里残存的一点支离破碎的信息。
而教育模式更是苍白生硬,当代的成年人回忆起语文学习经历,大多想到的恐怕都是讲故事梗概、抄名言名句、背中心思想。
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纷纷感慨,在余光中、林清玄的散文中,在方文山的歌词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不过幸运的是,文化是根植到一个民族血脉中的,只要有星星之火尚存,总会有光芒闪烁。
近些年,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声浪越来越高。记得前几年,有一篇介绍民国时代语文课本的公号文章一经发布,便在朋友圈刷屏。
《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也接连走红。
以2000首诗词储备量在《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的武亦姝、从小被爸爸要求背诵诗词的董卿都赢得了无数溢美之词。
人们欣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日渐浓厚的热情。
大众审美潮流的回归也让国学教育成为一种潮流。
然而,文化回归注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在倡导传统文化教育的口号之下,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国学教育机构。
孩子们穿着汉服上课,拉着长调吟诵,跟风的家长们让牙牙学语的孩子背三字经、百家姓,甚至还有专门以女孩子为对象的女德班。
看似繁荣的国学教育,实则泥沙俱下。
2019年初孙楠一家在“华夏学宫”接受传统文化培训的新闻爆出,舆论哗然。
对于为何不让孩子去正规学校上学,他的理由是:如今的中国孩子普遍缺乏“规矩”,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女儿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成人礼上,她给我奉茶,令我触动很深。
这番言论自然不被大多数人认同,但也不可否认,伪国学的泛滥正是迎合了一部分人想急迫找回传统的诉求。
只不过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机械教条的理解,本身也是文化长期缺失的结果,注定走不长久。
果不其然,甚嚣尘上的国学机构最近两年大多偃旗息鼓。然而,各界对于传统该怎么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怎么能发扬光大却是一派迷茫。
与此同时,在新媒体平台异常繁荣、信息过载的今天,许多人又开始为网络文化对传统的冲击而焦虑不安。
似乎新时代的信息化与传统文化是两个势不相容的事物。
但事实上,在新的传媒环境下,传统文化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我们的身边复苏滋长。
无论是盛同学的作业还是钟同学的选择,其实都传递出了这一信号。
文化的内核就是源远流长,会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演进,因此,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要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生长。
在经济高度发达、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有了更多元的诉求和更多元的载体,也为普及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近几年,故宫、敦煌用文创的方式成为网红,带动了全国博物馆的革新和全民传统文化的普及。
前不久,《清平乐》以精美的制作方式还原了一个宋朝,再次引发人们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潮。
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均是因为借助了新技术融入了新理念新元素,让传统文化鲜活了起来。
而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钟芳蓉坦诚自己报考古专业是受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影响。
她的同学也表示,受《河西走廊》《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影响,班上很多人都有历史情结。
由此可见,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跟风,不是口号和教条式的理解。只有摒弃浮华,以人为本,嫁接了当代文明的元素,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这个暑假,我们为取经图这样的一份作业点赞,就是因为它毫无生硬和牵强之感。
据盛同学的老师介绍,该校的假期作业学生可以自主“点单”,其中为《西游记》绘制西天取经历险图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
因为喜欢,孩子们把西游记这本古典名著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或者是一幅思维导图、或者是PPT,或者是一篇小作文。
这种百花齐放的作业形式不仅让学生也让家长和老师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这样一份不寻常的暑假作业背后,凝聚着老师的创新,孩子们的思考,这才是让传统文化迸发勃勃生机的关键所在。
总之,文化的回归需要的是自上而下、兼容并蓄、积极创新的合力。
在教育层面,如果今天有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勇于探索的老师为孩子们架桥铺路,未来,便会出现更多的钟芳蓉。
我们既然看到了方向,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文| 简姝 】
【编辑|谦钟素 】
【排版 | 毛毛雨】
中国“凭”什么被称为基建狂魔?
晏婴遭人嘲笑矮小,司马迁愿为其驱车,他有什么魔力助齐国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