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32岁考上研究生,心脏搭了6个支架,仍要指导学生论文
在2001年的时候,在中央电视台的第10频道出了一个新栏目叫《百家讲坛》,主旨以专家学者为普通百家附服务为原则的讲座节目。讲座内容包括中华文化、历史、医学等多方面知识。
其中许多专家学者就因为上过《百家讲坛》的节目而被大众所熟知,王立群教授就是其中一位。读史记、讲人物系列节目都让王立群教授为观众所熟知,并让许多观众为他的学识所钦佩。
而让很多观众都不知道的是,《史记》不仅是王立群教授上百家讲坛的一个题目,还是他少年时求学的起点。
从高中生直接变成研究生
王立群出生在1945年的安徽省,那时候战乱纷飞,朝不保夕,儿时的王立群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他在8岁的时候就要开始担负全家做法的活,大人们去讨生活,在13岁的时候就开始变成工人,才可以继续获得教育的机会。
那时候的王立群觉得填饱肚子和有稳定上学的机会就已经很了不起的事情,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成为大学的教授和著名学者。
到了1965年了,他报考了清华大学,当时成绩很好的他本以为可以完成大学梦想,可惜特殊时代使得他无法开始大学生活,于是他又继续留在小学做代课老师。
在第二年,王立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拿到了一本《史记》,当时,他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对他今后的影响,但是书中的内容让他十分有兴趣。
在代课老师的7、8年中,由于师资力量匮乏,王立群还要一人教好几个科目,不仅是常见的语文和数学,还要教书法、美术,甚至是音乐课。为此,敏而好学的王立群还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学会脚踏风琴,解锁了自己的新技能。
一直等到1978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出来,让当时的全国学子都是欣喜若狂、王立群当时也很兴奋,已经32岁的他决定直接去考研究生,这对他自己的来说也是非常的挑战,但是上学的热情,让他无所畏惧。
于是,荒废了14年的俄语和没有教材的政治,成为王立群考前最大的问题。他和同事借了俄语的教材,然后大半年每天坚持背诵,最后居然考试过关。
没有教材的政治考试,他仅用用了三天集中背诵市委宣传部统一发的小册子,最后竟然考了90分以上,是他考试那么多科目中分数最高的科目,他的研究生生涯也就此开始。
以《史记》走入百家讲坛
研究生的学习生涯,让王立群的学识得到系统性成长,1982年,他在河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教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也成为了课程中经常讲的内容。
就这样,王立群在河南大学默默教书20多年,也从一位孜孜不倦的青年教师,变成一位儒雅温和的大学教授,不久一个栏目找到了他。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过来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被推荐试讲,由于他读了《史记》几十年,对于其中的人物和段落的理解别有独特的角度。尤其他是对项羽的解读中别有不同,于是在2006年的时候,王立群读史记系列登上央视节目。
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非常好的反映,许多观众立刻记得这种外表谦和,讲课娓娓道来的学者。由于王立群在节目所使用的语言通俗易解,不仅是对于原文的段落细细解读,并且还以其他记载相互验证,使得在叙述重要知识点有理有据,在那一年,还掀起了一阵“史记”热。
对于王立群在百家讲坛的大火,许多人都觉得他讲《历史》时并没有按书而读,而是不仅讲了古代人的视角,还讲解了现代人的视角。因此,许多观众都觉得不仅是发生历史的事情,而是每个人在现实中都可能会遇到的事情,也让每个人因此拉近和历史的距离。
正是在百家讲坛的尝试,王立群教授希望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想法有了路径,他虽然年纪较大,但是积极参与电视、网络等新式媒介的传播活动。不仅是自己学会用电脑,还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积极用微博等社交网络与网友互动。
他后来又去《中国诗词大会》做点评嘉宾,还给教育电视台《国史演义》录制了《汉高祖刘邦》等节目,以这种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去传播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工作。
而他自己一直把学问做好,然后把学问教授出去,对待学生他也是一如既往地上心。
心脏搭支架,坚持病床前指导论文
王立群教授在上百家讲坛时已经60多岁,随后几年他一直超负荷工作,使得他自己的身体变得很差。
在2008年时,他因为积劳成疾,身体不适在北京做了手术,并且在两个月进行了多次心脏手术,先后装了6个心脏支架,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先顾及自己的身体,而是首先记得自己的教师本职工作。
根据他的学生回忆,当时王立群虽然是身在病床,但是还是非常牵挂那一年自己所带的3名硕士生,2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害怕自己的病情会影响学生们的毕业时间。
他转院后坚持在病床前指导自己的学生修改论文,他的学生去看望他时,他总是关心论文的进展情况,他的学生回忆道,当时王立群教授虽然面色较白,但是讲解论文时依旧是思路清晰,让许多学生感动不已,所谓言传身教莫过于此。
出院以后,王立群教授又继续他的本职工作,认真讲课,认真为自己的学生答疑,他一直鼓励每个学生在学问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勇于去开拓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真正的治学精神。
而他自己所带的学生在考博的路上也基本获得975/211等名校的青睐,毕业后也成为各个单位、部门的技术骨干或者重要干员。
王立群教授对待学术,总是非常严谨认真,不仅讲究敢于创新,也要不断积累,因此,虽然王立群教授已经年过七旬,但是依旧在学习新知识,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自我的知识积累。
对于学生,他总是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使得很多相差好几十岁的学生和他的关系很好,不会显得有所代沟,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和蔼好老师。
如今的王立群老师还是时不时会出现在电视台的节目上,而这些节目也多半是传播历史文化的讲堂。他还是热衷于去传播自己知识范畴内的内容,为电视机前的新生一台去讲解过去古老的历史文化,希望这些知识可以在新的一代人身上获得传承。
结语
一本《史记》讲述了帝王将相的故事,但千百年来读过它的人多不胜数,但是王立群教授却把它讲出了普通百姓的声音。
他自己幼年的艰苦求学生活,使得他对于古籍中记载的字句有着更深情的体会,也读懂了其中民族传承以来的许多故事。
他自己对于《史记》几十年的理解,不仅是可以背诵原文,更是可以理解这穿越千年的文字背后所隐藏民族精神与期待,作为他学者他以教育的方式去传播给众人这当中理念。
作为个人他更是将《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治学精神贯彻到突然自己身上,也由此成为了他个人对于学术上的治学原则,也成为他要求学生们的治学原则,他自己也由此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