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导演张挺:有九大历史现场支撑,“抹黑”说站不住

  关于《大明风华》在历史细节上的瑕疵,张挺这样回应网友,“这个戏创作的时间很局促,关于大女主和宫斗戏的禁令下来之后,临时抛开之前的全部剧本,重新写了五十多集,全靠大学时期的一点儿记忆,没有来得及请历史顾问,所以出现了历史细节上的小错误,我会引以为戒。”

  文/杨文山

  “有人说这部剧是‘玛丽苏’,可‘朱家五子’占据了四分之三以上的舞台。有人把它定性为‘偶像剧’,可剧中惨烈的战争,郑和归来的辉煌,帝王心事的苍凉,远不是偶像剧的框架所能包容的。我几乎无法为这部剧寻找一个对应剧目,也无法给予它准确的定位。”

  电视剧《大明风华》播出三周后,导演兼编剧张挺注册了一个知乎账号,挑了一个不带火药味的问题——“如何看待《大明风华》一部历史题材剧的台词如此接地气?”来与网友互动。

  尽管这个问题说的是台词,但是张挺的回答并不限于此,侧面回应了这部剧在网上存在的一些争议。不久后,他又空降豆瓣《大明风华》讨论组,真诚回答了不少网友提问。

  前排中:张挺

  作为2019年唯一一部在卫视黄金档播出的古装新剧,《大明风华》收视率和网络热度都表现抢眼。然而,它在一些细节上却遭到了一些“历史粉”的质疑,从“朱元璋画像”开始,在网上掀起不少波澜。网络舆情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大明风华》的口碑,目前豆瓣评分6.3。

  历史剧如何把握历史真实与戏剧真实的平衡?历史剧如何和当下的观众进行互动?网络舆情对历史题材影视剧产生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影艺独舌对张挺进行了一次专访。

  在传奇和正剧之间,探索历史剧的中间地带

  网络文学为了最大化吸引读者阅读,一般会降低门槛,于是架空历史成为常见设定,当然,这也方便了网文写手天马行空地进行写作。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大规模席卷影视行业,“只见古装剧,不见历史剧”逐渐成为古代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种常态。

  在监管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历史剧与古装剧也开始了融合,逐渐出现了中间地带。《琅琊榜》是架空剧向历史剧靠拢的典范,而《军师联盟》是历史剧向古装传奇渐进的代表作。但是,在历史场域的“中间地带”带着镣铐跳舞,这并非一件易事。

  “历史正剧”这个词一度是个烫手山芋。它意味着曲高和寡、宣讲教义、不够商业……当古装剧出现重大政策调整时,历史正剧又成为一个“避风港”,它标志着和不良创作取向的一种切割。然而,历史剧只能“维新”,很难“复辟”。

  十多年前,张挺曾和导演张黎合作过一部“历史正剧”——《孔子春秋》。张挺的剧本写了两年,非常辛苦,拍得也很有特色,然而就是因为“不商业”,至今没有在国内播出。张黎同时也是《大明风华》的艺术总监。

  2007年,刘和平编剧、张黎导演的《大明王朝1566》登陆湖南卫视黄金档,并且一连播了两遍,但是收视成绩不佳。虽然这部剧如今被封神,但十多年前,这部剧完全没有当下其在互联网上这样大的影响力。

  他在知乎上又写到,“上大学的时候在中央戏剧学院姚莽先生那里选修了《明史》和《金瓶梅》精读,这就是我最早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认识。”由于学戏剧出身,张挺习惯把史书当做文学作品来看的,“根据历史中发生的事,去推测人物动机,为什么要这么做?必须有情感依托,否则在戏剧上不成立。”

  “紧扣着当代观众的情感,把历史中重要的东西挑出来,完成戏剧的一个组合,再把故事讲给观众听。对我而言,这样就算完成任务了。如果有机会,请历史顾问来提意见,剧本再做打磨,可以做得更好;没机会就这样,不装。我也没有更大的野心去做别的事情。”

  《大明风华》开播之前,张挺内心还很忐忑。首先,这不是一部女性向剧,不少人对于男人戏、政治戏、战争戏都有质疑;其次,这部戏没有固定的男一号,女性角色没有戏剧任务就退居幕后,这种写法也非同寻常。在此之前,湖南卫视某部男性向古装剧收视遇冷,这更加剧了平台的忧虑。

  后来的播出效果,更坚定了张挺的想法,“我尝试了一种历史剧新的写法,主流观众是喜欢和认可的。一部作品真正的失败,是来自观众对它的抛弃,绝不来自几个人的辱骂。”

  构建九大历史场景,“明粉”是个伪概念

  曾经,关于历史剧的争议,扣的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翻案”这样的大帽子。如今,在二元对立、黑白分明的互联网上,“洗白”和“抹黑”成为历史剧的两大罪名,体现着“三观至上”的泛道德化时代的舆情沸点。

  以往写历史剧,编剧只需把历史专家说服。《大明王朝1566》第一次送审时,“改稻为桑”的设定没有通过,刘和平后来花了五天时间和五位历史专家一个个谈。

  他在文章中回忆这次沟通细节,“你们搞的是历史学研究,甚至是历史考据或考证,我们文学艺术的本质特质就是虚构,如果不容许虚构,就无需我们的存在。但是,我们在写历史题材的时候,一定会高度地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谈完之后,第二次审查全票通过。

  常江在写《军师联盟》时,已经会把人物的既定形象考虑进去,尽量做到不冒犯观众。在接受独舌采访时,她反思了“曹植没有存在感”的观感。

  “无论七步诗是真是假,他跟甄妃的感情应该是假的,但是《七步诗》《洛神赋》家喻户晓,从此曹植是权力和爱情的受害者。但是历史上,他确实是曹丕太子位强有力的争夺者,他在争夺中是有主动性的。我们出于谨慎沿用了民间形象,作为戏剧确实是单薄了。”

  即便小心谨慎,《军师联盟》开篇中的“华佗之死”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为了开篇分量够重,罗贯中可以让华佗晚死十几年,我让他早死几年也没关系吧,没有想到这会引起了那么大的争议。从另一个方面说,我低估了经典人物、经典事件深入人心的力度。”

  在《大明风华》专家研讨会上,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张金奎在细节上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但对这部剧整体的历史立场还是肯定的。他讲到,“这个戏对朱棣形象的刻画是没有问题的,对当时中央政府到底是先安民、先富民还是先定国的讨论,总体解决是到位的。在我们学科内部,还没有听到以前的历史剧遇到极端的批判的声音。”

  相比起“三国”,《大明风华》中的历史人物并没有那么耳熟能详,但它还是冒犯了不少“明粉”。张挺则认为,“‘明粉’是个假命题,只有明朝历史爱好者和明史专业研究者,也没有人会把朱棣当偶像,除非有一种商业炒作和营销的目的。”

  “五四运动之后,我们总应该对帝王和封建制度抱有几分警惕。鲁迅先生说,翻开中国的史书,横着竖着,连夹缝中都写着‘吃人’二字。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今天,各种各样的‘历史粉’还不上来手撕了他?”

  张挺在《大明风华》中写得最多的是历史人物的伤痛感,而非荣耀。整个故事像一个寓言:不管是行伍出身的朱棣、“富二代”朱瞻基,还是“太平天子”朱祁镇,他们在皇权制度下,最终都“成为了一条龙”:具备了帝王人格,成为骨肉相残的谋逆者。

  在《大明风华》创作中,张挺有意恢复了九个重要历史现场: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朱棣北征死于榆木川、朱棣秘不发丧(皇位继承危机)、朱高煦乐平造反、喜峰口之战、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这九个历史现场布局下来,基本上几代帝王的命运都在里面了,中间有大量虚构。

  “这九个现场在历史上没有巨大的争议和偏离。有这九根柱子撑着,我相信这个戏在历史大节点上不会犯错误。”

  关于“洗白”和“抹黑”说,张挺表示,“戏剧角色就是戏剧角色,并不与历史上真实人物发生绝对的印证关系。归根到底,我写的是一个戏,它是历史经过变形后的倒影。”

  打破历史幻觉,和当代人做情感沟通

  “宋徽宗第一次与宋江谈判并购梁山的时候,天下第一反贼头目和天下第一风雅皇帝选在李师师的妓院里见面。宋江是冒充嫖客来的,宋徽宗皇宫床下竟有密道直通妓院,也真难为他搞这么大一个土木工程。宋江的贴身保镖燕青,大哥和皇上在外屋谈判,他不敢偷听,和李师师躲在里屋,李师师却不老实,非要看他的一身‘好纹绣’。燕青不敢得罪她,脱下衣服让她摸。结果李师师竟然摸得心头火起,燕青心惊胆战,又不敢逢场作戏,又不敢推开李师师。

  这是全世界一流的戏剧场面,有暴力,有色情,有政治,而且很喜剧,所有的情节纯用白描,宋徽宗虽然风雅,说话也绝不掉文,这才是中国的叙事文学具备的风采。”

  在知乎问答中,张挺绘声绘色讲了《水浒传》中的这个情节。除了谈语言和台词外,他也隐藏了一层意思:历史真实和戏剧真实不能等同。“《西游记》中的唐三藏是真实人物,他的性格也不讨人喜欢,但也没说是抹黑陈玄奘吧?”张挺不平道。

  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张挺认为电视剧一定是要和观众沟通的。“古代戏是借着历史跟观众沟通家庭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关于历史的思考问题。如果有些东西阻碍你和观众之间的这种沟通,那就毫不犹豫把它们拿掉。”在历史剧创作中,一定要压缩再压缩,把别的年代的事情,尽可能压缩在相似的历史环境下。

  刘和平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我们从事戏剧创作的人一定要知道,最后我们的创作一定要服从戏剧结构、戏剧叙事,服从我们戏剧本质的本身,而不是其他。这也就是完成我们的文学叙事。”

  刘和平在《雍正王朝》非常大胆地让让八爷多活了十年,活到雍正十三年。在《朗读者》这个节目中,他举了这个例子,并且引用了庄子一段名言。庄子说:“忘记了腰,是因为腰带舒服。忘记了脚,是因为鞋舒服。忘记了是非,是因为心里舒服。”刘和平加了一句:“忘记了历史,是因为戏舒服。”

  张挺也对戏剧与历史做了区分。“情感的真实是戏剧的最高目的,历史真实并不是。戏剧探讨的是人物情感的合理性,历史合理性让历史学家去钩沉。大家专业不同,我们是在娱乐之余,传递一些历史理念,推广一些历史精神。”

  “娘,您对我的爱就像湿棉袄。穿着沉,脱下来冷。”朱祁镇对孙若微说的一句台词,让不少观众鼻子一酸。事实上,《大明风华》不少戏份都让观众痛哭流涕,朱棣下线、朱高炽下线、朱瞻基下线、胡尚仪下线……樊忠的死也有人落泪。张挺认为,这种共情是打破历史幻觉后的结果。

  “现在不少历史剧是拼命制造历史幻觉,我是打掉历史幻觉,最好别当历史戏看,当现代戏看,对情感呼应、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更深入。如果没有对观众情感有充分估量和把握的话,我不会这样写。”

  除了情感上要和观众沟通外,历史剧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当代观众的价值观。朱高炽在历史上是迷恋声色而死,但剧中没按史书记载来。“观众喜欢朱高炽这个形象,如果我写的朱高炽纵欲而亡,观众立马弃剧,别管你这真的假的。”

  同理,在《军师联盟》中,司马懿被塑造成一个怕老婆的人,张春华更是做出女权宣言:“曹丕想让柏灵筠进府,先赐我一个男人。”这显然有违历史真实,但能够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有不少年轻观众在说,看了这个戏他们重新去翻明史,给他们更多历史的思考。看片子的时候是看片子,看历史的时候是看历史,分得很开了。因为这部戏让他们对明史感兴趣,我觉得这是《大明风华》起到的一个良性的作用。”张挺很是欣慰。

  让历史的归历史,戏剧的归戏剧,用戏剧的眼光看历史剧应该成为一种审美常识。在当下,历史剧的创作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舆论不应该再成为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绊脚石。

  Q&A

  Q1:朱棣北征,为什么都打不过瓦剌?

  A1: 朱棣的第五次北征,奔驰了很久其实没有真正发生大战。在历史学家眼里,他五次北征评价都不太高。第一、二次还算辉煌,第三次就很尴尬了,第四、五次就是白给。这个戏写的,其实朱棣在战略上是失败的。

  电视剧就把五次北征融合到了最后一次,也没有写最后取得胜利。如果写成是辉煌胜利,在观众哪里肯定是很讨好的,这个是不对的。有时候历史真实的东西比较逆耳,但是得听,好战一定是要灭亡的。

  这个戏讲了很多历史规律,并不仅仅局限在当时的史实上,这是我写作时的一个想法。我们应该中国历史更长远、更纵深的背景来看。

  第一,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矛盾,都不可以轻易动用战争手段。第二,用战争也好,贸易也好,最终达成的目的是:关内关外亲如兄弟,如同一家人,最终完成一个“和”的目的,而不是分裂和绞杀的目的。

  这个立场也许是现代人的,但是应该表现和发扬的。如果这个立场站不住,把朱棣北征拍得再怎么热血,都是错误的煽动,这个罪过就大了。

  Q2:“土木堡之变”的起因为什么改为明朝劫掠蒙古部族?

  A2:首先,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单方面的。我方洁白无瑕你方完全挑衅,这种很少。我们这边肯定也有不靠谱的情况,我觉得没有那么单面化。

  第二,“土木堡之变”的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互市”问题。这个矛盾由来已久,归根到底是瓦剌部族再次壮大,对大明是有领土野心的。马哈木与也先的传承,这部剧中间已经写明白了,也先肯定是对中原有领土野心的。

  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互市”上向来撕扯不清,你强大的时候抢他们,他们强大的时候又抢你。在这个问题上,这个戏两边各打五十大板。

  第三,我写这段历史,也是想讲一个历史规律:“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好战必亡”。如果一个皇帝像朱棣这样好战,他如果再多打几年,国民经济真支撑不住,而且朱棣北征也达不到战略目的,人都跑干干净净。

  “忘战必危”。如果你贪图安逸,不考虑战争问题,不抓战备,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在剧中,明军已经疏于训练了,三大营的将士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国家承平日久,大臣骄傲自满,与此同时,瓦剌部族在急剧扩张之中。

  Q3:吴越饰演的张太后(张妍)前后似乎不大一致?

  A3:如果不把她作为一个太后,把她当做一个女性来看,她的行为是合理的。第一她死了老公,第二死了儿子,然后对这个媳妇又不是很满意,朱祁镇是她与儿子对抗的一个武器。

  如果一开始她就很有大局观、大气、端庄,那就不会找吴越来演了,可能斯琴高娃更适合。找吴越演同时涉及到朱高炽的人设问题,你要保住朱高炽的人设,张太后就不能是那样的。

  所有人物在剧中都是一盘棋,要互相适应。前面观众看得舒服,是觉得朱高炽和她很般配;后面不舒服,是因为没了朱高炽、朱瞻基之后,她和孙若微形成对立关系,在戏剧上起了一个负面作用。正面作用也好,负面作用也好,但是她的人设一直是维持的。

  当然,这和历史记载有差别,但是在剧中这个人物没有乱。历史上对她的描述是——“贤后”。历史是这样的,大凡你没有大错都是“贤后”,连胡善祥这种被废了的都是“贤后”,这这叫为死者讳。反正,“无过被废”这种事我是不信的。

  Q4:胡善祥为什么能说出《人间失格》中的名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A4:首先,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真没看过,但是我知道这句话。然后,站在胡善祥的人物状态之下,她就会情不自禁流露出来,她是可以说出这句话的。

  她觉得很抱歉,因为她是个人,有七情六欲,给你们带来这么多麻烦。她不是一个宫廷机器,没办法按照命运给我划的道走,就是叛逆,不服从命运。这句话非常符合剧中人物的感受。

  就和用曹操“捉刀”那个梗一样,我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个故事,但是我就觉得它有趣。就算知道太宰治写过这句话,也没有问题,这就是胡善祥能说出的话。

  Q5:“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用《战狼2》这句台词是怎么考虑的?

  A5:这是开了一个玩笑,是戏仿。

  第一,这句话自古以来就很著名。第二,这个口号分什么时候用,在民族受到压迫时候用,是个好口号,但是一旦被滥用就变味了。孙若微下面就接了一句词,“我朝怀柔四方,以孝治天下,循天理,平四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还冒出这样的混账话。”我觉得这就是正确的历史态度。

  要么你对了,要么你错了,然后去衡量国力,谨慎做决定。不是说但凡你惹我,我就弄死你。还有很多方式,比如贸易、外交等可以解决问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不能动不动就做煽动,忽悠大家去做战争炮灰,这个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