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字详略得当从诗词官途概括了苏轼的一生,值得珍藏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和地会心一笑”。

  苏轼的书法在宋朝“苏黄米蔡”中位列第一,他写的《寒食帖》行书公认为天下第三,第一王羲之,第二颜真卿。

  苏轼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代表者。

  苏轼的诗歌和黄庭坚并列为“苏黄”,苏轼的散文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列被称“欧苏”。

  本文一共字,从苏轼一生的宦海沉浮和诗句美文中,带领大家重新完整的认识苏轼,那个遭遇挫折困境无数却依然能够生性豁达我行我素的苏轼,那个无论去到哪里都能不畏坎坷泰然面对一切的苏东坡。

  一、家庭环境——父母对苏轼一生的影响。

  说苏轼那就不得不提及苏轼的父母,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27岁时,才发奋图强用功读书以求考取功名,而苏轼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就是苏洵27岁时,也就是说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用功读书的环境中。

  而且在苏轼60多岁时,他晚上梦到自己又回到了儿时,醒后写了一首诗。

  夜梦·夜梦嬉游童子如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什么意思呢?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太贪玩儿了,而父亲对学习监督得非常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但是结果父亲快回来了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大家想想,60多岁了还能梦到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严厉监督教导读书的场景,这是刻在骨子里不会忘记的严厉,所以说苏洵以身作则以及严厉教导的家庭教育对苏轼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其次就是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有这么一个故事,苏轼十几岁时,程夫人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江夏八骏”之一的刘表大家都熟悉,范滂也是“江夏八骏”之一。

  范滂不畏奸佞不惧强权铁面无私,直言上书弹劾宦官,最后被诬陷指控“党人”结党从而获罪被杀头。范滂在刑场上含泪和母亲告别说:儿子不孝不能侍奉母亲终老,要去追随黄泉下的父亲了,希望母亲大人割舍不能忍受的情感不要悲伤。他母亲说:人不可能追求青史留名的同时,又奢望获得长寿富贵,这是不可能的,你今天能与李杜齐名,虽死何憾?

  读完《后汉书·范滂转》后,苏轼就问自己的母亲:母亲,我长大后想做范滂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

  大家想想,这该怎么回答?

  苏轼的母亲说:你若能做范滂,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一代直言敢谏爱憎分明的大文豪雏形就这样养成了。

  二、少年得志——制科甲等百年第一的苏贤良。

  苏轼20岁时,父亲带他和弟弟苏辙前往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科举考试有三个门槛,第一个门槛过了是举人,才华出众的苏轼苏辙轻松过关。

  第二个门槛过了是进士,类似于现在的高考,当时的科举是礼部出一个论述题《刑赏忠厚之至论》写作文,这一次苏轼因为文章写的太好,被当时的主考官翰林学士欧阳修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不能给第一给个第二吧,就这样苏轼写出了第一名的文章然后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

  他们的父亲苏洵知道后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打油诗。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介。

  第三个门槛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苏轼和苏辙都轻松过关获得了进士及第的称号。

  有一句俗语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就是50岁考上了进士都是很年轻的。可是这一年获得进士及第称号的苏轼和苏辙一个22岁一个19岁。

  而且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逢人便夸苏轼有大才,并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又与家人提及:“你记住我的话,30年后将没人再会提及老夫,苏轼的名字将会在文坛大放异彩”!

  这时候的苏轼可以称的上是少年成名天下皆知。

  但是不幸的是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在这个时候去世了,父亲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回到了家乡眉山奔丧。

  三年守孝后,24岁的苏轼再次来到开封,北宋朝廷最高级别的科举制科考试即将举行。

  制科考试和进士科考试有什么区别呢?宋朝分北宋和南宋总共三百多年,进士科考试是3年一次,总共录取了四万多名进士。而制科考试总共只举行了22次,总共只录取了41个。

  制科考试的第一步是要由朝中大臣举荐,第二步是参加由六位朝中大臣组成的预试,第三步才是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然后挑选人才,所以在制科考试中通过选拔是非常困难。

  宋朝的制科考试

  中的第一等和第二等是虚设,相当于没有,总共就是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还有个第五等是不及格。北宋建国到苏轼参加制科考试的一百年里,只有吴育获得过第三次等,而苏轼在这次考试中获得第三等也就是甲等,苏辙第四等,苏轼是百年内第一个获得第三等的成绩,百年第一。

  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读完苏氏兄弟的文章高兴的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由于制科考试分很多科,而苏轼参加的制科名字是“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所以苏轼又被称为“苏贤良”。

  三、初出茅庐——年轻气盛怒形于色的苏轼。

  制科第一的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陕西凤翔府判官(协助太守处理公务),前一年,苏轼和凤翔府太守宋选相处融洽,一年后宋选罢任,苏轼的同乡陈希亮(字公弼)接任。

  陈太守虽然和苏轼是同乡,但是为人铁面无私性格刚直,不许官员称呼苏轼为“苏贤良”,认为苏轼太小还配不上“贤良”的称号,并将称呼苏轼为“苏贤良”的官员拖出去打板子。

  然后陈太守在中元节举行庆典时(官员必须参加),苏轼就借故不去,接着就被罚了俸禄。而且苏轼写的公文陈太守总喜欢改来改去,苏轼则认为我写的文章皇上都觉得好,你竟然改来改去。诸多事件累加起来,苏轼对顶头上司就非常不满。

  机会来了,陈太守建造了一座亭台叫做凌虚台,让苏轼写篇文章刻碑纪念,苏轼不但没有夸赞歌颂太守的功绩,反而在这篇文章中反讽这位陈太守。

  陈太守看过后却笑着说原文不动刻上去,我是担心苏轼少年得志,声名远播,容易招到嫉妒所以现在让他遭受一点挫折,免得太顺利以后跌大跟头,没想到他竟然对我有这么大意见。

  多年以后苏轼专门为陈公弼写了一篇传记,传记中写道自己少不更事在凤翔府任职时,怒形于色多次和大人有争议,现在非常后悔才明白大人您当初的良苦用心。

  传记有多么珍贵呢?苏轼的一生只写了十一篇传记,其中《陈公弼传》篇幅最长,字数最多也最为详尽,而且十一篇之中只有两篇涉及到当代的人物,另外一位则是陈公弼的儿子陈慥。

  四、远离京师——担任地方官的苏轼开拓了眼界心胸和格局。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期满后,调回汴京担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负责给官员颁发任职凭证的官职),同年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病逝(育有一子苏迈),王弗在16岁时就嫁给了18岁的苏轼。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这样评价妻子:“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

  “敏而静”聪慧敏捷而低调,这是苏轼给第一任妻子的评价,可惜的是王弗在26岁时就病逝了,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在密州任职时,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可以说第一任妻子给苏轼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次年,其父苏洵在汴京病故,苏轼苏辙护送亡父返川,丁忧期满后苏轼在眉山老家娶了第二任妻子,比苏轼小11岁的王闰之(育有两子苏迨、苏过),是王弗的表妹。

  此时宋神宗已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变法,而苏轼因反对新法官职迟迟不得晋身,老师朋友贬的贬,流放的流放,苏轼心灰意冷之下上书自请外放去担任地方官牧养老百姓。

  宋神宗虽然欣赏苏轼也知道苏轼是个人才,但是不能为改革新法所用,那就安排到地方上去任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自此苏轼就被调去杭州担任通判(副市长),杭州任期3年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总共八年在外担任父母官。

  杭州任职期间写过很多诗词,其中百世流芳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密州任职期间写下了豪放派代表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秋佳节想念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徐州担任知州时,碰上了澶州黄河决堤,淹没了很多州县危及徐州,城内富户纷纷拖家带口想要逃难,苏轼站在城门阻拦以免城内百姓民心惶惶。

  洪水围困几十天保住徐州城后,苏轼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并带领民众疏通河水筑堤,功成之后建了一座十丈高的楼台称为“黄楼”,寓意黄土镇水之意,这样的功绩还获得了宋神宗的夸赞。

  五、乌台诗案——苏轼命运的转折点差点丢了性命。

  苏轼调任湖州时,写了一份《湖州谢上表》,此时新法改革派得势,害怕反对派的中坚人物苏轼返回京师,陷害就从这份《湖州谢上表》开始了。

  文字狱这个东西,刻意去找问题肯定能找到,明朝有人写诗夸赞朱元璋被朱元璋杀头了,大臣问为什么?朱元璋说诗中的“殊”字是在指桑骂槐说朱家人歹毒,该杀。

  更何况苏轼本身就是爱憎分明的大嘴巴,直言敢谏是他的标签,他评击新法弊端的诗词数不胜数,于是被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指出四大可杀之罪。

  宋神宗举棋不定时,已经罢官退居金陵(南京)的前任宰相王安石却上书劝谏宋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苏辙不仅和哥哥通风报信,还上书说我愿意放弃一切官职只为保哥哥苏轼一命。

  宰相吴充也说陛下你自比尧舜,看不起曹操,可是曹操猜忌如此都能够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苏轼呢?

  当朝皇太后也出面干涉说当年仁宗看过苏轼苏辙的文章高兴之极的说我为子孙寻得了两个宰相,你怎么能杀苏轼呢?

  就这样苏轼免去死罪被贬黄州,担任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个官没有任何决策权,只有一个虚名)。

  六、被贬黄州——成为后世闻名深受大家喜爱的东坡居士。

  乌台诗案是苏轼命运的转折点,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不幸的开始,但是却成为了苏轼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

  为什么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苏轼才成为苏东坡?

  苏轼是犯官没有俸禄而且不能离开黄州,还好黄州通判是苏轼的故交,从州府要来了50亩荒地给苏轼耕种,荒地的位置就在黄州东门外的山坡上,苏轼在耕种之余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之后,苏东坡这个名字深受后世人们的喜爱。

  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传诵至今的散文前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豪放派词中极品流传最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诞生于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同时苏轼的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了一个儿子(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王闰之买下了12岁的朝云),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东坡肉”也是出于黄州,苏轼在黄州发现猪肉很便宜,但是富人不吃猪肉,穷人也不知道怎么煮猪肉,苏轼便写了一篇教大众如何煮猪肉的《猪肉颂》。

  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忽然得病在家卧床十多天未曾出门,消息传到京师时变成了苏轼死了,后来大家发现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经过这次事件,宋神宗觉得人才不能埋没,便亲书谕旨将苏东坡调至开封附近的汝州还是担任团练副使。

  在离开黄州前往汝州时,陈慥等朋友一直送行至江西九江,苏轼借此机会游玩了庐山,写下了一首和李白平分秋色的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了庐山后苏轼前往金陵拜见不问政事退居于此的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已不复当年锐勇,满是疲惫颓废之意,和苏轼聊天过程中还说:“今天这番话出自我口,止于你耳”。可见王安石对政治斗争已经是非常害怕,而且还劝诫苏轼就住在金陵养老吧。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侍妾朝云所生不足一岁的儿子因病去世,苏轼写下了“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就这样,50岁的苏轼决定在常州太湖边养老,于是上书朝廷,当苏轼找到了退隐之地把房子买好之后,影响苏轼一生的大事又发生了。

  七、东山再起——两年内从八品到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宋神宗去世了,十岁的宋哲宗即位,由于皇帝年幼太后摄政,太后掌权第一件事便是废除新法,并将罢官隐居在家写《资治通鉴》已经65岁的司马光邀请回朝担任宰相,新法改革派失势,反对派纷纷回朝重新被启用,司马光非常看好苏轼,恰好太后也是如此。

  就这样苏轼在十七个月内,从一个八品有名无实的犯官一跃而上成为三品大员,官居翰林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就是替补宰相),所以说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并且担任宋哲宗的老师,这是苏轼仕途的巅峰。

  为什么苏轼最后没能当宰相呢?因为苏轼其实是反对迅猛突击的新法改革,他觉得需要循序渐进徐徐图之,不宜下猛药,所以新法改革派得势时,苏轼和程颐司马光都反对。

  司马光当宰相的时候,全面废除新法,苏轼又反对,认为把新法中不好的部分废除,好的可以留下。就这样苏轼天天给司马光添堵,最后直到司马光去世。

  司马光去世后,苏轼因为口角之争被洛党程颐忌恨,又因反对司马光遭到朔党的指责,陷入了洛蜀朔党争之中。(蜀党是苏轼苏辙兄弟代表的四川人、洛党是爱莲说作者程颐代表的河南洛阳人)、朔党是司马光代表的北方山西人)。

  最后心疲力竭的苏轼多次上书请求外放地方担任地方官员,最后被批获准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事(类似于两浙行政长官兼杭州市长)。

  八、重回杭州——留下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

  时隔多年回到杭州的苏东坡发现西湖淤积严重,已经不复十几年之前担任杭州通判时的美景。

  苏东坡上书奏请宋哲宗疏通西湖准许后,第一步苏东坡将西湖的淤泥挖出来,建筑了一条跨越西湖南北的长堤,并在长堤上建造了六座桥和九座亭台,并在长堤上种植杨柳和芙蓉。最后这条长堤成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第二步苏东坡将西湖边上的水域划分给老百姓种植菱角和茭白,这样避免了水草繁殖和淤泥的积累,为了让百姓明白种植区域,苏东坡在湖上建造了三座小石塔,规定石塔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禁止种植。这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九、太后去世——正三品大员五年之内,被贬至海南担任从九品犯官。

  宋哲宗元佑八年,陪着苏东坡同甘共苦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一个月后,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自处理政务,将“元佑”年号改为“绍圣”,任命章惇为宰相,全面启用新法改革派继续新法改革,元佑期间反对新法的蜀党洛党朔党都纷纷被贬。

  苏东坡开始被外放定州,然后被贬至英州,还没有到地方就被贬至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有名无实的八品官),但是苏东坡却非常的乐观豁达,从他写的诗《惠州一绝食荔枝》可以看出来。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诗传到当朝宰相章惇的耳中,把你贬至岭南惠州是想让你过的不开心,这样我才能开心,结果你竟然这么安逸还想一直生活在岭南?盛怒之下又把苏轼贬至海南,想让苏轼永无出头之路。

  当时的海南有多苦呢?苏东坡和朋友的信中这么写的:“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没有肉,病了没有药,住的房子没有,外面的人都不认识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碳很冷,夏天没有寒泉洗澡很热。

  真的很苦,可是生性豁达的苏东坡还是很乐观,和儿子苏迈的信中说这里有生蚝只要放在火上烤一下就能吃,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十、苏轼之死——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去海南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再无离开海南的机会,因为当时宋哲宗非常的年轻,结果宋哲宗驾崩了,弟弟赵佶宋徽宗即位时由向太后摄政,太后和章惇不和将章惇罢相,并将元佑老臣一律赦免,因此苏东坡得以离开海南北返。

  渡海途中苏东坡回顾自己的流放生涯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在北返京师的途中,接到了朝廷下达的旨意随意安置,苏轼想去颍川和弟弟一同居住时,向太后又去世了。

  苏轼不想再次陷入朝政斗争之中,遂选择常州太湖边做为安度晚年的地方,想远离京师没去颍川,去常州的船上,苏轼得病,回到常州一病不起,随后去世。

  我很喜欢苏轼,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整理概括了苏轼的一生。

  参考资料来自于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康振教授《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和《康振讲苏轼》。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