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千里背疯母上大学”,放弃年薪55万工作的刘秀祥,现状如何?

  文 | 另一瓣心室

  来源 | 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

  2008年9月开学第一天,临沂师范学院的校园里迎来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生。

  与其他衣着得体、朝气蓬勃的学生不同,这位新生瘦骨嶙峋、满脸疲惫,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显示出他长期缺乏睡眠。

  他左肩抗着一个大号的编织袋子,右手搀着一个眼神木讷、行动迟缓的老人,走在人群中格外醒目。

  

  他就是从贵州大山“千里背母”到山东求学的刘秀祥。

  当年,刘秀祥的事感动无数人,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但出乎意料的是,他拒绝宣传,拒绝任何帮助,而是硬生生靠自己边奉养母亲,边咬牙坚持读完大学。

  但这个有着强烈自尊心、多次抵御住金钱诱惑的倔强少年,回到贵州后却像变了一个人,四处跟亲朋好友借钱、要钱,为了钱到处演讲,讲述自己不堪回首的成长经历。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钻进“钱眼儿”,同样一个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刘秀祥回乡执教的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贫困山村里,作为家长的第三个孩子,4岁以前的刘秀祥也曾像普通孩子一样,享受过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疼爱,然而一切都随着父亲的去世戛然而止。

  刘秀祥4岁时,他的父亲由于长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不久,他的母亲也因承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此时的刘秀祥年纪尚幼,还未意识到生活的狂风暴雨正在向他奔袭而来,直到哥哥和姐姐相继离开。

  因为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压,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刘秀祥的哥哥和姐姐以外出打工为由,相继离开破败的家,再也有没回来过,也没有往家里寄过一分钱。

  就这样,一个家庭的重担就像变戏法一样,一级级落到了毫无准备的刘秀祥身上。此时上小学三年级的刘秀祥才十岁,既要上学、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又要经营风雨飘摇的家,境遇可想而知。

  

  苦难在欺压弱者时,似乎永远都不会吝啬。幸好,贫困早已在潜移默化中磨炼了刘秀祥钢铁般的意志。

  无数个清晨,伴随着尚未褪去的点点星光,刘秀祥起床给母亲做饭、穿衣洗漱,一切安顿好之后他才去上学。数不清的深夜,只有等母亲安然睡下,他才能够挑灯夜读。

  一到周末和假期,刘秀祥就和村里的大人们一起进山挖药。药材拿到县城的商铺换一些钱,那是他和母亲唯一的固定收入。

  偶尔,邻居也会找刘秀祥干一些零活,给他一些钱。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刘秀祥也从来不白拿别人的一分一厘。

  “那些年,日子过得太苦了。”后来据刘秀祥回忆说:“吃饭都是弄一些盐巴,用盐水煮菜吃,连油都没得吃。”

  

  苦苦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刘秀祥也是在那个时候才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改变他和母亲的命运,唯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也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使刘秀祥在未来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独自挨过了所有的苦难。

  

  初中升学考试,刘秀祥取得了全县第三的好成绩。本来可以上最好的重点高中,但是,几百元学费成了他眼里的天文数字。

  幸好县里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见刘秀祥学习成绩好,家中又有实际困难,所以免去了他的一切学杂费。学费解决后,另一个问题又冒出来:去上学,谁来照顾母亲?

  刘秀祥经过一夜思量,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搬家。

  事实上,刘秀祥背母上学并非始于大学时期,而是从2001年上初中开始。

  2001年8月末的一个早晨,13岁的刘秀祥带着母亲和一床破旧的行李,站在了就读学校附近的一处山坡上。刘秀祥深吸一口气,在心里打定主意,他要自己动手,在这里造一个新家。

  

  新家的构造很简单,用木头搭起框架,在四周包裹上所有能找到了可以用于防风的材料,最后再铺上一层稻草。随后,他又在房子外面的地上挖了一个坑,上面架上一口锅,卧室和厨房就这样成型了。

  之后几年,刘秀祥一直和母亲住在这所冬冷夏热、遍地蚊虫的房子里,靠在课余时间捡垃圾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让人不禁感慨的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刘秀祥从没想过放弃学习。

  毕业前,刘秀祥的初中老师建议他报考中专,这样就可以早一点就业。但刘秀祥拒绝了老师的提议,他说他要读高中、考大学,过更好的生活。

  为了攒高中学费,中考后的暑假,刘秀祥跟着老乡去水电站扛钢筋。白班10个小时,晚班8个小时,为了快点赚钱,刘秀祥连上一个白班和一个夜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这种工作强度成年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一个孩子?

  有好几次,精神恍惚的刘秀祥差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

  

  

  进入高中之后,学习变得更加紧张,刘秀祥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母亲和理想,他一直透支着自己的身体。

  高考前一周,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和超负荷工作,刘秀祥病倒了。这也许是他第一次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绝望地看着只差6分的成绩单,刘秀祥心如死灰。

  虽然母亲什么都不明白,但他依然抱着母亲失声痛苦。儿时丧失父母疼爱,年幼扛起生活重担,再苦再累都不曾畏惧,但一张只差6分的高考成绩单成了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刘秀祥只觉得天旋地转,心酸和委屈像失了堤坝的洪水,不受控制地从身体里奔涌而出。

  多年以后刘秀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上天不公平,我觉得我是在用生命读书,我是在和命运做抗争。”

  就在刘秀祥一蹶不振的时候,他无意中看到自己2002年在日记中写过的一段话:“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如论多么痛苦,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明天吃什么依然是刘秀祥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收拾好心情的刘秀祥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梦想,在县城洗浴中心找了一份工作。

  懂得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刘秀祥,不得不暂时把对学习的渴求深埋心底。然而,见过光明之人,注定无法再忍受黑暗。日复一日给客人搓背的工作让刘秀祥十分痛苦。他深知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生命只有一次,我有权决定如果过好自己的一生。”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博弈之后,刘秀祥决定重新振作,回学校复读。

  由于已经开学两个多月,刘秀祥的复读申请接连被四所学校拒绝。绝望中他遇到了第五所学校的校长,直接跪了下去。心高气傲的少年,为了读书放下所有尊严。

  2008年,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刘秀祥终于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高考结束后,当别的孩子正在为不知如何打发漫长的两个月而忧心时,刘秀祥又一次为了大学学费,带着母亲钻进了矿山。

  

  

  两个月后,从矿山中走出来的刘秀祥,体重只剩下80斤。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瘦骨嶙峋、满眼血丝,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刘秀祥背母上学的事,第二天就在学校报刊的头版头条上发表了,他迅速成了学校的“明星人物”。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刘秀祥在报刊亭看到有关自己的报道后,第一时间咬牙买下了所有的报纸。

  虽然心疼钱,但刘秀祥更不想让别人同情他,他想靠自己的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

  进入大学的刘秀祥已经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靠出卖力气赚钱了,因此他可以同时打多份工。最多时,他同时做四份兼职。靠着兼职收入他养活了母亲和自己、给母亲治病,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还资助了三个以前和他一起捡垃圾的弟弟妹妹上学。

  

  毕业后,北京一家公司想蹭刘秀祥的热度,给他开出了55万的天价年薪。对于一个从小就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年轻人来说,55万不仅一个天文数字,更是一个天大的诱惑。

  又一次让所有人感到意外,刘秀祥拒绝了这份工作。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觉得,人应该脚踏实地地靠自己的能力活下去。

  2012年,毕业后的刘秀祥在保险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他的吃苦耐劳很快就使他月薪过万。刘秀祥终于有机会扎根大城市,带母亲过上好日子了,幸福的生活似乎在热烈地向他招手。

  然而,刘秀祥再一次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抉择。

 喜剧片 一天,刘秀祥正在外边见客户,突然接到了他资助过的一个妹妹的电话。电话那边女孩哽咽地说父母让她嫁人,她不会再去读书了。

  挂掉电话的刘秀祥,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他不明白为了学费明明已经寄回去了,女孩的父母还是不想让她继续上学。读书对大山里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有切身体会。

  

  资助贫困的学生容易,难的是改变他们对于读书的认知和思维。

  在大城市,刘秀祥只是一颗螺丝钉,相比之下,大山里的孩子更需要他。经过又一次的深思熟虑,刘秀祥决定放弃了在山东的工作和生活,带母亲回到了贵州老家。

  

  回到贵州望谟县的刘秀祥,做了一名基层教师。从回去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要帮助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贫困。

  十年里,这个目标一刻也不曾动摇过。为了这个目标,劝学、助学、教学成了刘秀祥工作的重心。

  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刘秀祥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在大山中穿梭,劝那些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执教十年中,摩托车被他跑坏了8辆。全县15个乡镇,每一条街道都有他驻足过的痕迹。无论严冬酷暑,刘秀祥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劝学的路上。

  

  他详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反复给有辍学想法的学生和家长灌输读书的重要性,在他的影响下50多个孩子重返课堂。

  有一年在中考前夕,一个女孩在父亲的要求下退学了。刘秀祥得知情况后去女孩家里劝说了12次,最后一次,女孩的父亲放狗出来赶他,他摔倒在路边,住了一个月的院。

  最终,女孩的父亲同意了她继续读高中。“不后悔,现在那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说道这里刘秀祥由衷地开心。

  劝学过程中,遇到有实际困难的家庭,刘秀祥就会想办法资助他们。因此他常常入不敷出。

  有一次,他又打算资助一个学生,但是该学生听别人说刘老师已经在帮助很多人了,不忍心再要他的钱。刘秀祥没办法,只能撒谎和学生说:“我已经帮你找到了其他资助人,你安心学习就好!”

  

  直到考上大学,这个学生在刘秀祥家里看到自己写给“好心人”的信才恍然大悟,资助她的人一直是刘秀祥。深受感动的她,毕业后回到望谟县,和她崇敬的刘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基层教师。

  助学花光了刘秀祥所有的工资和积蓄,可依然是杯水车薪。为了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刘秀祥开始和朋友、同事借钱,后来干脆去县城找人求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只要能资助他的学生,刘秀祥就放下尊严去求人。

  慢慢地,刘秀祥在当地出了名,所有人都对他避而远之。他们说:“刘秀祥就像乞丐一样,四处乞讨。”

  对此,刘秀祥并不在意。眼里有光的人,不惧黑暗。他眼里的光,就是孩子们能重返学校读书。

  

  为继续助学事业,有了点名气之后,刘秀祥开始到处演讲。为了激励孩子们怀抱梦想努力拼搏,刘秀祥一遍遍讲述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

  

  “我一遍遍讲述自己的经历,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告诉孩子们,人生要有梦想,有梦想就要拼搏和努力,要相信奋斗的力量!”刘秀祥说。

  与此同时,刘秀祥还和赞助商约定,演讲不要报酬,一次只需资助两名学生即可。就这样,10年中刘秀祥拉来1000多人,共资助了4200多名学生。

  不仅在劝学、助学上硕果累累,刘秀祥的教学工作也做得极尽优秀。在学校,他传授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目标追逐梦想,让孩子们相信奋斗的力量。

  刘秀祥带的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中考最高258分,最低只有105分。三年之后,全班47人全部考上了大学。从2012年全县只有70人考上大学,到2022年的1300多人,身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的刘秀祥,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

  

  重视言传,也不忽视身教。为了鼓励学生,刘秀祥曾和他们约定:学生参加高考,他参加研究生考试。2020年7月,刘秀祥顺利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兑现了他的承诺。

  与此同时,刘秀祥还曾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最美教师”等多种荣誉称号。

  

  很多人读书了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很少有人会在学有所成之后,愿意帮家乡摆脱贫困。

  刘秀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逆行者,是我辈楷模。他用他的大爱和无私奉献,践行了一代人对家乡的深切热爱,履行了一个教育者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