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御医王敏清:五进五出中南海,为众多领导人保健,至今在世

  在这篇文章,笔者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中南海御医王敏清:五进五出中南海,为众多领导人保健,至今在世。

  2005年元月的一天,在北京医院,有一份普通的医检报告:血压,体重,血脂,血糖一切正常,B超显示内脏正常,健康程度为优。

  这个体检报告放在一位青年人身上,你或许觉得很稀松平常,但是放在一位76岁老人的身上,你就会觉得意外。

  令人不可置信的是,这位老人还曾在2004年被检测出患有喉癌,那么为什么时隔一年,老人的体检报告依旧一切正常,而且健康程度为优呢?

  图|王敏清

  这位老人正是原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先生,他的一生先后为众多领导人服务过,曾五进五出中南海。他的一生是一个另类传奇,曾为毛泽东,杨尚昆,邓小平等人保健过,还曾抢救过叶剑英,胡耀邦,班禅的生命。

  那么在他的身上到底有何故事呢?他和众多中央领导人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要说起王敏清的童年岁月,还要从他的父母说起。王敏清的父亲名叫王世英,很早参加革命,一直从事革命工作。

  很少人知道,王世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情报工作领导人,还曾担任过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受周恩来指挥。而他的母亲也是一位共产党革命者,为革命工作四处奔波。

  1929年,王敏清出生了。五岁那年,他便开始跟着做地下工作的父母,在上海四处奔波,过着惊险而动荡的生活。

  而在王敏清的记忆里,那段日子是孤独的。

  他说:“父母一出去就把我锁在屋子里,我记得曾经有一次住在上海的二层楼,他在屋里看着爸爸妈妈领着其他孩子们玩,心里特别羡慕。”

  白天的时候还好,可以看着外面的小朋友,也不难熬。最可怕的是夜晚,他独自一人在家,心里充满恐惧,经常害怕得脸上挂满泪水,在孤独和恐惧中入睡。

  关于这一幕,王敏清回忆:“老是觉得屋里有东西在乱动,还有老鼠四处跑来跑去,特别害怕。他就趴在窗台上,等着爸爸妈妈回来。”

  很小的时候,父母也会带着王敏清一起上街逛逛,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刻。每次出门前,父母还会将他精心打扮一番再出去。

  图|王敏清和父亲王世英

  生活中,王敏清有时发现,父母会在他的衬衣兜里缝着东西。那时他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长大后才明白那些大概是一些重要文件和密电码。

  1935年,上海的临时中央局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重要领导人紧急转移到苏联,由王世英负责的特科暂时代理中央局的工作。可到了8月份,上海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为了安全考虑,王世英决定重新安置孩子。

  1938年4月的一天清晨,王敏清和父亲,还有几名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孩子,乘坐一辆军用汽车,向延安方向驶去。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笑声不断。

  王敏清趁着父亲高兴,在父亲耳边轻声问:“爸爸,这次我们又要搬到哪里去啊?是不是我又要改名字了?”

  听到这话,父亲心里感到一阵心酸。这些年的地下生活,朝不保夕,他们只能经常搬家转移,四处奔波。为了安全考虑,每到一个地方,他们还要给王敏清换一个新的名字。

  并且由于他们的工作身份特殊,一直很忙碌,因此王敏清小小年纪没有得到过多少父母的照顾,甚至连和周围的邻居都不能交朋友,害怕出现意外。他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充斥着搬家和改名字。

  想到这些,他的心里一阵心酸。他说:“孩子,我们这次去延安,回家了。以后你再也不用改名字了,从此以后你就叫王敏清,永远都叫这个名字。”

  到了延安,王敏清进入鲁迅小学学习,只有节假日才能与父母团聚。这对于从小很少见到父母的王敏清来说,并不难受,毕竟已经习惯了。

  一开始,他最受不了的还是延安的伙食。

  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延安极度缺乏生活物资,甚至有时候都没有肉吃。他们只能吃小米饭,可吃到嘴里,却满嘴的沙子,咽都咽不下去,一块肉要吃好几天。

  他曾回忆:“那时候,能吃到一块肉简直太珍惜了,我经常舍不得咽下去,就放在嘴里抿一抿,然后放在口袋里,一点一点撕肉丝吃,可以吃得久一点。”

  这年秋天,日军对延安轰炸,鲁迅小学按照中央安排,迁移到五十里外的安塞。王世英为了锻炼王敏清,便让他跟着同班同学一起走着去上学。不过一路上有老师带着,又有很多同学一起,边走边唱歌,边欣赏风景,他觉得也不累,甚至很享受。

  

  1939年2月,鲁迅小学经过多次改名并入,最后成为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小学部。在这里,学习的条件可好多了,学生们都有了窑洞,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

  在课余时间,王敏清特别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彩色玻璃珠。不过那时玻璃珠也是一个稀罕物,同学们连想都不敢想,只能用石头磨成圆球来玩。为了更快磨成圆球,他们还在老乡碾子的碾盘上磨石子,把老乡的碾盘都磨得一道一道的。

  1941年,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敏清也和同学们一起投入生产。1947年,到了解放战争的关键关头,国民党部队集合大量兵力和武器,分三面向陕甘宁边区实施围攻,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这时王敏清也是一位17岁的大小伙了,父母便叫他跟着部队撤离延安。原本以为之前有不幸去安塞的经历,这次撤离不在话下,可没想到父亲交给他一个艰难的任务,让他带着介绍信打前站,记录上面有我们多少人,哪天到了哪里等等。

  因此每天清晨五点左右,王敏清就要起床,从父亲手里接到任务后独自上路。他必须要在大部队到来之前,提前联系好人员为部队安排好房子和饭菜,迎接大部队。

  就这样,他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有时走得脚板起泡,就会觉得父亲实在太严厉了。这段艰苦的锻炼,也在他的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同年春天,王敏清以优异的成绩被北方大学医学部录取。之所以考取医学部,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他小时候经常看着体弱多病的母亲为革命四处奔波,便想学医改善母亲的身体状况。

  可没想到学习不过一年,王敏清便因前线急缺医生,被分配到华北军区野战医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王敏清又进入山西医学院学习,后作为优秀学生被分派到卫生部报到。

  1954年,王敏清先后来到保健局和北京医院工作。

  图|王敏清

  不久,保健局副局长找到王敏清:“组织上决定将你调任进中南海保健组,这是一个光荣又重要的工作,现在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王敏清没有多加思考,直接回答:“我听从组织的安排。”于是1955年初,王敏清进了中南海。

  刚刚来到中南海,王敏清首先熟悉周围的环境。他到怀仁堂,游泳池等各地转一转,认一认各位领导同志的脸,顺便还要和各位领导同志的警卫人员,秘书等建立联系方式,便于日后沟通。

  接着他便作为机动人员进入中南海工作。所谓机动人员,就是不专门负责一个领导人,而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像如果有重要会议,活动,领导人外出等,他则负责期间的保健工作。同时,他还要负责杨尚昆等人的保健工作。

  他第一次和毛泽东见面说话,是在一次舞会上。

  那天春藕斋举办舞会,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为了缓解工作疲劳,参加舞会。而为了保障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保健处要派人值班,以防遇上意外情况,王敏清那天正好见到毛泽东。

  同年夏天,由于天气渐渐炎热,毛泽东经常去中南海的室内游泳池游泳。为了保障毛泽东的安全,王敏清经常被派去值班,自然见到毛泽东的机会也多了。

  

  不过那时毛泽东的身体较好,水性也好,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意外的情况,因此王敏清只要跟着医生们做点眼药,处理一下耳朵积水,观察一下血压,心跳等事项就好。

  次年,王敏清来到杭州,住进西湖汪庄,做毛泽东和江青的保健大夫。当时还没有暖气,天气寒冷,王敏清便和徐涛将燃着的火盆端进屋子里,匆匆入睡。

  而魏琳护士则守在他们屋里的电话旁,等着罗瑞卿通知她去做治疗。直到午夜,电话终于响了,但是魏琳刚拿起电话,就摔倒在地。

  恰好她摔倒时,不小心碰翻了火盆,引起着火,瞬间屋子里烟雾缭绕。王敏清迷迷糊糊醒来,感觉出了事,想去推门,可门被卡住了,没有推开,只推开一点门缝。

  他看到躺在地上的魏琳,将魏琳抱到另一张床上,可很快他也昏倒在地。幸好外面守卫的哨兵听到声响,又看到屋里不断冒出烟,急忙冲到屋里,将三人救出,送去治疗。

  经过治疗,三人诊断为煤气中毒,幸好哨兵抢救及时,情况并不严重。

  第二天天亮,王敏清苏醒,觉得身体浑身无力,头痛得厉害,但是想到毛泽东吃过早饭要例行散步,便忍着不适来到西湖边,陪着毛泽东一起散步。

  这时毛泽东也已知道昨天晚上发生了什么,见到王敏清到来,带着一口湖南口音,调侃地说:“两个医生煤气中毒。”周围的警卫员听到,都笑了。

  王敏清身为保健医生,却没有保护好自己,内心自责不已。他也明白毛泽东的好意,是想让他们提高警惕,引起重视,心里不由得感到温暖。

  期间,王敏清和杨尚昆的接触,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在他的回忆中,杨尚昆是一位好相处的人,没有丝毫架子。在医疗保健方面,他也从不向医务人员主动提出什么要求,总是要求尽量不麻烦医务人员。

  本来那时按照规定,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做一次全身检查,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半年做一次重点项目检查。根据杨尚昆的身体情况,需要做常规检查。

  每次检查前,王敏清也会向杨尚昆讲述,检查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并根据他的工作安排,安排合适的检查时间和地点。

  而为了不麻烦医务人员,杨尚昆总会说,现在身体不错,不用检查了吧,或者说这个项目之前检查过了,这次就不用了吧。后来经过王敏清不断解释检查的重要性,他才遵从按时检查。

  图|邓小平

  1962年,王敏清第三次进入中南海。一进入中南海,他先是和邓小平的卫士和秘书见面,后经过邓小平夫人卓琳的引见,探望了邓小平。

  在王敏清的回忆中,邓小平是一位十分稳重的人。

  他平常好像比较少说话,感觉很稳重,但是也不是绷着一张脸,对周围的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都很和蔼,亲切,朴实,特别豁达大度,处事宽容。他的朴实,给王敏清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邓小平的身体也很好,只是有时会出现轻微的低血糖,轻度听力障碍等。有时不小心患病,他很尊重和听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医生说吃什么药,打什么针,他都二话不说配合,没有丝毫其他话语。

  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还很低,王敏清建议邓小平每天吃一个鸡蛋,补充营养。

  过了些日子,王敏清看望邓小平,询问卓琳吃鸡蛋的事情。卓琳说:“鸡蛋每天倒是煮了,但是邓小平没有吃。他都给小儿子吃了。他说看到小儿子吃鸡蛋,比他自己吃鸡蛋还要舒服。”邓小平不肯吃,卓琳也没有办法。

  听到这些,王敏清明白了邓小平有个特点,爱孩子。于是他想方设法,将平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做,果然很成功。

  那时邓小平是国家领导人,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工作,而他的爱好是桥牌,也需要坐着打,和办公差不多,几乎没有体力活动。因此,王敏清担心他的身体情况,建议卓琳让他活动活动,可成效不大。

  后来他们想到邓小平爱孩子的特点,因此每到休息时间,他们便让孩子连拉带拽将邓小平拉出去散散步,才解决这个问题。

  平时生活中,由于邓小平身体还好,王敏清只要组织好定时体检,和外出跟随他出差就好。那些日子,他除了国内出差,还跟随过邓小平去朝鲜和越南,也是一些令人难忘的回忆。

  1964年,毛泽东作出批示,取消保健部,王敏清也再次回到北京医院。正在这时,王敏清又被安排跟随杨尚昆去牛角村,完成任务。

  次年秋天,卫生部副部长找到王敏清,要他担任中南海门诊部主任。历经几次进出中南海,王敏清推脱不想当官,就想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可他们还是陆续找他,觉得他比较合适,曾有过为多位领导人服务的经验,彼此比较熟悉。最后一再劝说下,王敏清答应了,先出任主任,等他们找到合适人选就退出。

  可没想到,王敏清担任主任半年多,就遇到时代巨变再次离开中南海。

  1983年,王敏清再次拿到出入中南海的证件,这是第五次进入中南海。时隔十几年,他再次回到熟悉的岗位,可心态和工作却已大不相同,责任更加重大。

  图|叶剑英(前)

  这年叶剑英的肺病突发,病情加重。次日,众人向杨尚昆汇报叶剑英的病情,王敏清也在现场。汇报结束后,医疗组进行医疗抢救工作,王敏清被委派重任,参与叶剑英的医疗抢救工作。

  王敏清深知,叶剑英是全国海内外心目中很有威望的老人,他的存在,对于稳定国家局势,祖国统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起精神参与医治。

  之后王敏清跟随专家,开始紧张的工作。然而尽管医生和专家尽力治疗,可进入7月份后,叶剑英的病情却再度恶化,并发多个病症,情况危急。

  为了进行治疗,那段时间,医务人员全部在一个大厅里,进行昼夜监护和抢救治疗。不管白天任何时间,根据病情变化,他们都要随时会诊和治疗。有几天病情严重,他们一天24小时都不曾离开,日夜守候。实在太累了,他们就在角落里靠一靠,又满血复活。

  一天,专家们一致认为需要请钟南山会诊。王敏清立即联系多个方面,迅速请来钟南山进行抢救。

  经过众人的抢救,叶剑英平安度过八一建军节。到了八月份,叶剑英的病情奇迹般好转,医务人员终于狠狠松了一口气。两个月后,叶剑英的病情稳定下来。

  1989年4月8日中午,王敏清突然接到电话,胡耀邦在开会时倒下。他放下电话,丢下午餐,立即乘车赶到中南海。

  刚走进怀仁堂,只见在怀仁堂的后厅里,胡耀邦闭着眼睛,脸色苍白痛苦地躺在担架上,一边输液,一边做心电图等检查。经过检测,胡耀邦患上心肌梗塞。

  图|胡耀邦

  主任对胡耀邦说:“你患上了心脏病。”胡耀邦不相信自己会患上心脏病,对王敏清说:“不对,不对,我胃很疼,是胃病。”

  王敏清很熟悉胡耀邦,他的脾气耿直豪爽,而且他一向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错,平时不太重视休息,也不太在意医生的劝告,经常连续昼夜工作。

  因此他觉得,必须要向胡耀邦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引起他的重视,才能保障他的身体健康。于是他严肃地对胡耀邦说:“确实是心脏病,而且很严重,需要住院治疗。”

  胡耀邦微微睁开眼睛,看着王敏清严肃的神情,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便按照医嘱,住进北京医院。王敏清又说:“等到您的身体情况好点,再送您去北京医院。”

  就这样,一边治疗,一边观察,直到下午四点左右,胡耀邦才住进医院。将一切安顿好后,王敏清于当天晚上七点左右离开医院。

  之后几天,王敏清照常来到医院,看望了解胡耀邦的病情。见他的病情稍稍稳定下来,也放心不少,便按照计划去往外地出差。

  可没想到就在16日,王敏清从广播中听到胡耀邦病逝的消息,内心震惊不已。在他的印象里,胡耀邦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活力充沛。而且在他离开之前,胡耀邦的病情也渐渐稳定,不存在什么危险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段时间后,王敏清回到北京,才从医生口里得知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胡耀邦没有绝对听从医嘱,医生要求要绝对卧床休养。但是胡耀邦的性格豪爽,不容易静下来,并且不愿意在床上解决生理需要。

  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21日,王敏清参加胡耀邦的治丧活动。那几天,他的心情很沉重,看着胡耀邦的身体,脑海里回忆着和他的相处,心里哀思不断,悲痛难忍。

  1990年,61岁的王敏清退休了。身为一位从医多年的医生,王敏清一直严格保持良好的作息,身体状况比较好。直到2003年,王敏清在医院检查出喉癌早期,需要手术。

  图|王敏清

  王敏清很乐观,积极面对手术治疗,没多久便出院了。出院后,他没把自己当一个病人,依旧按照以前的生活习惯,吃饭锻炼,再配合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开心快乐地活着。

  时至今日,王敏清老人过着平静又有规律的生活,开心乐观地活着。而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在他的人生里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

  关于保持健康的身体,王敏清也有着独特的看法,并持续保持着,才能在老年时保持健康的身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