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加20分!前三名全部无缘清华北大,贵州改革加分政策

  3月29日,贵州省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此次调整将于2022年高考开始正式施行。其中,全国性加分项目中,将逐步分区域分时段调整、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地方性加分项目中的省、市、县“见义勇为英雄”等称号高考加分分值也将逐步调整取消。这让我想起了一段历史。

  2018年,贵州高考文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全部无缘清华北大,这一段高考历史你可知道?少数民族加分从何而起,又因何走向末路?2018年贵州高考,文科第一名是总分714分的闵同学,这么优秀的成绩,却很难当得起“状元”二字,为什么呢?

  一、状元的悲哀

  答案先抛出来:闵同学是苗族,这714分当中包含有20分的少数民族加分,当年的裸分排名中,排在第一到第三的三名同学,都是汉族考生,他们是杨同学(女)、陈同学(女)和刘(同学)。按照实考分数排名,这三名同学应该是实至名归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但足足有19名同学在享受了加分之后,总分超过了他们,他们三人自然也就失去了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报到的机会。

  当年贵州的少数民族加分有多“凶”?看看上图就知道,少数民族可以享受10到20分的加分额度。今天咱们有一句顺口溜,叫做“一分干掉万人”,贵州不是一个高考小省,2018年的考生报名人数为44万,其中普通文史类考生(不含艺术生)11万人。给自己的分数加上20分,你想想能超越多少人?那么,如此“犀利”的加分政策是怎么来的呢?

  二、政策的来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加分政策。与少数民族有关系的高考加分,是在1987年推出的。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对高考加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优秀学生、思想政治突出的学生、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体育成绩出众的学生、二级运动员等,都规定了相应的加分额度。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归侨华侨、烈士子女等也得到了降分投档的机会。

  在此之后,高考加分政策又进行过多次调整,各省对于本地的高考加分政策慎之又慎,政策出台时都要经过反复论证。你可能想问:加分是必须的吗?为什么要有加分呢?

  其实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在后期的确有人利用漏洞来钻空子。咱们先说说初衷,都知道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欧美动漫区,通常教育资源没有那么发达对不对?拟定加分政策,就是为了弥补这种教育资源差距带来的考试成绩差异,给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孩子们多一些机会。那后来这种政策是怎么被“玩坏”的呢?

  比如,有一些城市的少数民族家长,利用自己的“关系”,把户口落到少数民族聚集的落后地区,只为了享受加分。但是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在这些地区上过学,他们上的甚至是城市里最好的学校,他们掌握着落后地区不知道的“资讯”和“方法”,两边沾光,既能加分又能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不仅没有缓和“不公平”,反而加剧了“不公平”。

  三、政策的变革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进一步收紧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意识到了“给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少数民族加分”,并不能实现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有汉族考生啊;大城市里,也有少数民族考生啊。单一标准的加分,是存在问题的。

  以前,贵州的加分幅度很大,的确出现了问题;

  现在,贵州的措施体现进步,尝试去弥补漏洞;

  未来,贵州的政策还会进化,机会要给对的人。

  对贵州逐步取消少数民族加分,你怎么看?你认为加分政策还有哪些弊端?你认为高考应该有几项加分?来评论区聊聊吧。

  历尽十年考察千所大学,我是“大学活地图”缪登峰,期待你的点赞、关注和转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