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色 | 遍游千山,先从西湖的三亭(泉)聊起

  

  西湖周边方圆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址。一部西湖发展史述说了千年以来中国半部文化发展史。虽然西湖游人如织,但很多半隐蔽的“小众”文化遗址却鲜有人问津。而这些“小众”遗址却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历史的深刻见证。这里选择西湖三泉(亭)聊聊,当然西湖周边的泉与亭数不胜数,就说名泉当属虎跑泉、龙井泉、理安寺法雨泉等;名亭更多了,如放鹤亭、清音亭(虎跑泉上)、听泉亭(龙井泉上)、慕才亭、湖心亭。本文所述冷泉亭、六一泉、白沙泉却有着深厚而与众不同的历史人文典故。

  (1)胜景之最——冷泉亭

  冷泉亭在如今的灵隐寺山门东南侧,位于龙溪(灵隐浦)之畔。现存亭子为重檐木构,四犄角十六柱。古时冷泉亭是西湖胜景,因白居易与苏东坡先后执政杭州,并题字而名冠江南。先有白乐天题“冷泉”二字悬之亭上,后苏轼续“亭”字,合写而成冷泉亭!自唐以来,为冷泉亭做赋题诗可谓空前绝后,当前亭上的楹联之多也是海内少有。

  为什么冷泉亭是西湖胜景之最呢,有白居易的《冷泉亭记》佐证: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这个“甲”字足够捧成名胜之最了。然后白乐天又加了句更石锤的话:“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只能说他的文字功夫真是牛!我不知道灵隐寺是不是因冷泉亭而有灵,还是冷泉亭因灵隐寺而名,反正白乐天老人一首《冷泉亭记》注定了其在文人们心中圣泉圣地的地位了!你看他自己在文中还列举了石门涧上的其它四亭: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见山亭,与冷泉亭一起“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其它四亭却很少人能记得(当然其后因山洪都被毁坏),唯独冷泉亭历代反复重修。

  当然在唐代,西湖尚以灌溉调蓄功能为主,尚未大规模开发为供人游赏的风景区,那是之后两百年两宋时候的事情了。所以北宋的杭州因西湖已是“人间天堂”,无怪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第一次被贬杭州通判时,他真的形容到杭州山水:“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看来他心情还不错,经常游历,甚至把判案办公都挪到了冷泉亭处(这知道了什么叫移动办公,原来来早就被东坡玩过了哈)。因此他追随白乐天所题“冷泉”后,欣然加上了“亭”字,活脱脱把这地儿归他办公“所有”了。

  苏白二老题字的冷泉亭匾额不晚于南宋之前就不知去向了。白乐天当时的亭子是在水之中,而不是后来南宋、明代的岸边。南宋前后的冷泉景致应有很大差别,这也和亭子与泉岸关系密切相关。白乐天和东坡时代,因亭在水中央,人与亭水互动的氛围更甚。因唐代龙溪涧水深且广,白乐天等人很可能是乘舟泊亭的。《冷泉亭记》这么描述的:“坐而玩之,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可垂钓于枕上。”这仿佛如同飘在水上的亭船,脑中突然飘过一阵《沧海一声笑》,武侠场景不过如此。但到了南宋,在亭旁建立了石门涧闸,用于排泄山洪。亭闸相依形成的“冷泉放闸”成为灵隐一景,每次山雨之后,石门涧水过闸犹如怒涛飞雪,蔚为壮观。在明朝万历年间,亭子重建移于岸上,就是如今的所处。亭上的对联是陈继儒所书,用了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此诗句与冷泉亭形神相当的一致。

  

  “东西合流,注大壑”,引自清《西湖志纂》“冷泉猿啸”图

  关于描写冷泉泉水奔流状和“壑雷”声的句子数不胜数。如苏轼《送唐林夫》诗中:“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范成大专门描述《冷泉亭放水》:“古苔危磴着枯藜,脚底翻淘汹欲飞。九陌倦游那有此?从教惊雪压尘衣。”宋代周紫芝《观冷泉放闸》:“呼猿洞口水溅溅,忽见奔流下九天。”宋末的方回《乙巳三月王东溪邀饮灵隐冷泉亭》:“一时变作跳空雪,万众惊闻喷壑雷”。为什么会有如此声响,原因在此——贝琼在《古涧寒泉记》记录道:“钱塘西山之灵鹫,有泉流幽涧中,或隐或见,曲折而下,其激石有声,铿锵如琴筑之交奏。及憩春淙亭[原在合涧桥上],东西合流,注大壑,则如骤雨之至,雷霆之薄,亦西山一奇矣。”但明清以来却不负盛况,原因在于明弘治年间石闸被山洪毁坏。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因山洪爆发,石闸溃;虽然清初有所恢复,但涧深和阔宽均大不如前,未能再恢复“壑雷”声响了。明袁宏道在《冷泉亭小记》中言:“。。。今依涧而立,涧阔不丈馀,无可置亭者,然则冷泉之景,旧盖减十分之七矣。”因此,冷泉也就安静下来了,变为深山藏幽潭,丝丝入凉了。张岱的《西湖寻梦》中这么描述道:“夏月乘凉,移枕簟就亭中卧月。涧流淙淙,丝竹并作。”

  在众多文人诗词中,我比较喜欢北宋姚铉的《冷泉亭》:水石一阑干,僧归四山静。携琴谱涧泉,月浸夜深冷。把“冷”字写得出神入化,既有禅境,又有侠意。其实冷泉自唐以来就很热闹。明代的林丹山写道:“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近代有人为西湖解意:在“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的俗谚中,加进了“两高不高、冷泉不冷”。借这个俗语也出一个对子,上联:泉冷净心心不冷,峰飞来意意未飞。寻下联。

  

  民国期间的冷泉亭。引自日本《亚东印画辑》226回第5张(1943年6月出版)

  (2)怀念师友——六一泉(亭)

  这第二处泉水又和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系,看来他真的是寄畅山水、鹤舞云中?不过此处的泉(亭)却是讲述了他重情重义的另一面,对于恩师、友人感人至深的故事。六一泉在孤山西侧脚下,泉池约2平方米,上覆有石室及半壁亭,原为宋代高僧惠勤讲经处。六一泉目前隐蔽在俞曲园纪念馆之后,本来这处俞樾纪念馆就是游人伶仃,如果不是好奇俞曲园后院小山坡上后花园,还真很容易错过。虽然这处遗址鲜有游人光顾,但其典故却是那么感人肺腑。

  

  (清)董邦达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难道这六一泉与欧阳修有关?正是!欧阳修虽从未到过杭州,但苏东坡却为怀念恩师所建。欧阳修对“六一居士”这么解释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在赶赴杭州任通判的路上,他特地去颖州拜见了欧阳修(颖州西湖在宋代也是相当知名)。但世事难料,就在苏东坡杭州任职第二年元祐六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杭州与颖州相去千里,不像现在高铁飞机几小时就能到,苏东坡没法赶去颖州吊唁,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他为此上孤山,与同为欧公弟子的惠勤一同哭悼恩师。

  上文苏白两大文豪相继题“冷泉亭”是隔空对话文彩放光芒,那么六一泉(亭)记述的却是师友情深。这里再插一段:苏东坡第一次离杭后不断辗转,宋神宗元丰二年(1709年)四月苏东坡自徐州往湖州赴任途中专程到了扬州的平山堂凭吊恩师。时光荏苒,苏东坡离上次见到欧阳修也快十年了,且恩师也离世8年之久,东坡情感交加,将对怀念恩师与人生如白驹过隙感悟融为一体,他又借白乐天的一句诗改写了一句千古名言:“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见《西江月平山堂》)

  话转回来,在颖州汇聚时欧阳修给苏东坡推荐了杭州一位修行兼弟子诗友的僧人惠勤。喜欢结交朋友的苏东坡到了杭州沒几天就拜见了惠勤,两人也成为诗文好友。这种日子好景不长,随着苏东坡官途颠簸流离,等东坡18年后的元佑四年(1089)再到杭州任知府时,惠勤也已仙去。惠勤的弟子引东坡看了孤山上的欧阳修与惠勤的画像。说也奇怪,就在苏东坡来孤山前几个月,在悬挂画像的堂厅之后冒出了清泉水,像是有意等着他的到来。苏东坡觉得应该是两位师友的呼唤,同时也为了尊重恩师欧阳修,他便用欧阳修的“六一”名号,将此甘泉命名为“六一泉”,并欣然写下了《六一泉铭并序》,一并怀念两位师友。由此,虽然这位平生尚未到过孤山的六一居士老人,借苏东坡在孤山留下了其人生价值观。

  

  六一泉及其周边胜景(清)

  苏东坡后来特地将六一泉后面的岩壁凿开而成一石室,并取名为东坡庵,专门用于后人凭吊怀念。《咸淳临安志》对此事有记载:“东坡既名六一泉,又于泉之后凿岩筑室,自名曰东坡庵,今不存。”苏东坡实在是太好客了,有了石室,即刻呼朋唤友来相聚。元符二年,他在《书赠刘浙僧》中兴致勃勃地向友人发出邀请:“孤山下有石室,室前有六一泉,白而甘,当往一酌。”不过也因泉水的确甘甜,所以也很快成为文人雅兴聚贤之地。苏东坡在其《六一泉铭并序》中对于六一泉水有描述:“舍下旧无泉,予未至数月,泉出讲堂之后、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

  六一泉(亭)变迁:目前六一泉上的半亭建于20世纪60年代,但石室应为苏东坡当年所凿。北宋时期,六一泉纳入了报恩院,南宋改为四圣延祥观。《咸淳临安志》记载南宋时期“覆以石亭,揭以御扁,前为堂”。自从元以后,六一泉就逐步荒废了。明朝洪武年间任杭州府学教授的徐一夔记载道:“宋南渡后,废惠勤舍为延祥观。元初又废观为帝师祠,泉没于二氏之居者几三百年。”。明朝嘉靖时期,六一泉及附近为茅瓒的宅第。清朝六一泉再度受到官方重视。乾隆南巡时,六次游览六一泉,几度赋诗,并书匾额。如乾隆乙酉御书额六一泉,甲辰御书额光明普印,但目前均不见下落。

  六一泉(亭)因欧阳修、苏轼和惠勤三人的师友关系而建,他们之间或有些不同的政治宗教观念,但相互尊重欣赏才华很难能可贵。人的一生荏苒不到百年,有共同理想的朋友相伴,以文会友,寄情山水共赏山川云月是件幸事儿,同时还把这份情谊流传后世。正如东坡在《六一泉铭并序》怀念六一居士道: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常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或见于此泉也。

  

  《六一泉铭并序》出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第五十九,宋刻本

  

  六一泉今貌(青骑士 拍摄)

  (3)山林清音——白沙泉

  如果说冷泉亭是文人聚贤,六一泉是怀念故人,那么白沙泉却有另外一则故事。

  白沙泉在栖霞岭上,如果从黄龙溪翻山去往风荷曲苑,很容易找到石径旁的白沙泉。白沙泉的历史较前两处名泉(亭)短得多,《杭州市地名志》记载:“白沙泉,在西湖西北,栖霞岭古剑门关西北岭下。清翟灏等《湖山便览》卷五:白沙泉,‘明万历中,筑墓者偶凿得之。泉甘而白,甲于诸山,取汲者争喧如市’。今存。”说到水质,有说与虎跑泉一样!明代有诗赞曰:“方池澄一勺,名与虎跑齐;此水惜迟出,未经坡老题。”不过我看见的仅有一滩浅水,未见泉眼,也不好判断其水是否清冽能饮。有新闻也提到,由于近年来附近修建防空洞,可能造成了地下水系的破坏,使得泉水供水不足,尤其在炎热夏天经常断流。此外,白沙泉离黄龙洞也较近,下图可以辨析二者相对位置。民国因白沙泉而得名的白沙山,西北侧山麓下有白沙泉村。

  

  1929年绘制《实测杭州西湖图》 (局部)

  这白沙泉水之上的题刻,为康有为在乙丑年(1925)所题。民国二十三年(1934)张国维等编著的《游杭必携》记载:“山后有白沙泉,泉自洞中流出,涵为一池,山脉融液,独源所钟,故泓深莹洁,异于众泉,康南海至此,大为忻赏,濡笔题曰白沙泉三字。”不过目前的康有为几个字落款为新进补上去的,原因是在2008-2009年间被修缮人员人为抹去了,甚是遗憾。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康南海题个字本没有啥新奇。只是这偏居西湖,并不出名的白沙泉为啥“惊动”了这位饱学之士?康有为晚年在杭州度过,在西湖边丁家山建了一天园别墅(康庄),因此他老人家尝尝游历西湖及其周边山林。更直接的原因是年近花甲的康南海迎娶了第六位夫人张光,而张光的娘家就在栖霞岭上(栖霞岭12号)。张光嫁给康有为不到20,康有为想必是倍加疼爱,正因此康南海有更多时间漫步于栖霞岭上的古剑门关古道。给白沙泉题个字,也是表达对于张光出生地的谢意吧。

  

  《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局部)清康熙55年至雍正5年间彩绘本

  

  《御览西湖胜景新増美景全图》(局部)清容光堂摹刻

  

  白沙泉今貌(青骑士 拍摄)

  最后也说下这白沙泉所在的栖霞岭(宝石山)生态环境是相当的不错,山林郁郁葱葱,形似黄龙吐翠。行走在古剑门关古道上很是享受,沿路青石幽径叠嶂、溪涧鸟语环绕,尤其是在微雨之际;同时也有不少历史遗迹可去探访,如保俶塔、葛洪炼丹古井、栖霞洞、黄龙洞、牛皋墓、黄宾虹纪念馆等。之前每次去杭州都会选择栖霞岭之上的一处宾馆住下,清晨就会漫步栖霞岭一圈,边走边冥想。西湖及其周边山林之地是杭州的隗宝,同时也承载了上千年华夏文明的薪火。有时候我们需要宏大的历史叙事,但同时更需要记住那些闪光的个体事件,这样的历史天空才是真实与丰满的。西湖与杭州城是城以湖名,湖伴城生,相得益彰。冷泉亭、六一泉、白沙泉都是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融合而成的遗址及景区,深刻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情义,我们在寻访的同时更应该倍加去爱护它们。

  

  栖霞岭小径中的黄龙吐翠(青骑士 拍摄)

  参考资料:

  张岱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

  俞樾 《春在堂随笔》,江苏古籍出版社

  http://m.pinlue.com/icontent/349856490054.html

  http://www.360doc.cn/mip/557743118.html

  https://mp.weixin.qq.com/s/2g1eNjXqYguCP82SQwTMGw

  https://mp.weixin.qq.com/s/koQIbfi-RXmSnZlT4WKzxg

  https://me.mbd.baidu.com/r/jugrDp6zC0?f=cp&u=5476e19a684fe404

  https://mp.weixin.qq.com/s/koQIbfi-RXmSnZlT4WKzxg

  https://mp.weixin.qq.com/s/wtmSg6Ii4rt-68oJeqDVAA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wghz/content/2020-04/15/content_7714763.htm?from=timeline

  传播中华文化 点亮华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