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近日在京举办,“智慧教育”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深刻认识发展智慧教育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技术赋能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扎实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理念变革、模式创新和生态重构。

  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有“智慧教育”和“智能教育”两种概念,您认为它们有什么不同?

  雷朝滋:实际上,“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是一组既存在联系又有所差别的概念:二者虽然都以教育信息化作为主要内容,但“智能教育”重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科研创新发展,鼓励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教育新业态,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与此同时,“智慧教育”重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变革,推动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可以说,“智慧教育”是教育在智能时代的新升华,是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新阶段。 “智慧教育”的范围更广、内涵更深、层次更高。

  记者:您认为智慧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雷朝滋:简单来说,智慧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更有智慧。它的根本目标,在于依托学校教育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将之提升到智慧的境界。

  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但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功利化的倾向,不少人只追求“高分—名校—好工作”。学生做不到立大志、明大德,就难成大才。这三样不具备,也就难担大任。讨论智慧教育,需要先了解这12个字的逻辑关系,这其中就包含了智慧教育需要实现的目标。

  记者: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

  雷朝滋:现在的新技术,比如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都可以在教育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应该成为教育变革的力量,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育信息化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第二是提高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第三则是给学生和教师减负。信息化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多媒体、VR等新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直观、生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走出教室”、发展自己的爱好。

  记者:您觉得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有多远的路要走?

  雷朝滋:这个很难回答,但应该说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要更新,其次是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在将来,教育信息化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健康,最突出的是学生近视率在升高。除此之外,学生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生化指标异常的比例也在升高。另一方面是心理素质,指的是一些学生心理不健康、学生抑郁的比率也在升高。

  创新能力的缺失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教育理念没有跟上,导致应试教育把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了。我们的孩子入学之前,什么都想问。上学以后,虽然他们的知识增加了,但是问题却变少了,变得越来越沉默。学生从主动提出问题,变成忙于应对老师的问题,自己主动的思考减少了。这是因为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课业负担太重,进而感受不到发现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记者:推进智慧教育有关部门有何计划?目前面临哪些困难?

  雷朝滋:智慧教育的推进需要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教育部主要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方法来推进智慧教育的发展,目前已先后遴选了两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和培育区域,并设立了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和湖南“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

  现在主要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负责教学的部门对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应用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现行教育体系的阻力。现在一些所谓名师对信息化教学有所抵触,是因为他们在提高分数方面积累的经验,在信息化教学推开的背景下,不一定还能有效。

  记者:您觉得智慧教育具体能发挥什么作用?

  雷朝滋:智慧教育的作用着重体现在促进教育均衡和引领教育变革两个方面。首先,当前教育发展还面临城乡、区域、校际不平衡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通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及通过“三个课堂”的应用不断深化普及,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平衡,其对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助力更明显。其次,教育信息化将是教育改革发展当中很重要的内生变量,通过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引领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真正的智慧教育,应该是教育的更高阶段:学生爱学习,健康成长,创造力增强,而且变得更睿智。(记者:冯松龄,参与采写:李如斐、侯琼)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