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位大学生相聚“云上诗会” 第15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来了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郑好

  “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诗歌是年轻人的事业,也是不断探索实验和求新求变的一门艺术。

  8月10日下午,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星星》诗刊杂志社与成都文理学院联合承办的“2022·第15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22位大学生诗人,少部分来到四川省作协会议室,大部分则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相聚一起,分享各自的诗歌创作心得,并得到来自《星星》诗刊编辑部的点拨。

  参会的22位大学生诗人

  绝大部分是硕博研究生

  此次参加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22位大学生诗人,是经过星星杂志社严格遴选而出的。其中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的博士生,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硕士生,来自山东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的本科生。其中绝大部分是硕博研究生。

  如1997年出生在重庆万州的伯竑桥,曾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这些年轻诗人所学的专业各有不同,有学汉语言专业,也有学医学、通讯工程等跟文学距离较远的专业。在诗歌创作上也风格多样,现代性与时代感鲜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大学生诗坛的创作水准。

  作为特邀嘉宾,远在河北邯郸的诗人温建军参加了连线,分享了自己的诗歌观。他期望在今后的时间里,能够有机会在线下见到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诗人,希望大家加强交流,在诗歌创作道路上不断扶掖,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与不负青春年华的诗歌作品。

  “诗歌界的小镇做题家”

  该如何进一步提升诗艺?

  在《星星》诗刊副社长、作家杨献平的主持下,22位大学生诗人逐一作了自我介绍,分享了各自的诗歌观和文学观,并畅谈创作体会以及在诗歌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

  一位大学生诗人向《星星》诗刊的编辑老师们请教时提到,他不是学文学相关专业的,非科班出身,“像我这样的‘诗歌界的小镇做题家’,该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艺?”还有大学生提到关于“灵感写作”的相关困惑:追逐灵感与现实生活的幸福之间是否存在冲突?还有人提到,自己在面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时,有一种灵魂的孤独感。还有人提到,对于晦涩的诗,该如何理解?如果想得多,但写得少,如何找到合适的入手点?还有人就语言与人格的关系提出问题。

  星星诗刊杂志社原副主编、诗人李自国,对大学生营员提出的困惑和问题,给了集中回应。对于所学的专业跟文学无关的疑问,李自国说,自己所学专业也与文学无关,以他的感受是,这并不是一种劣势,反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素材矿藏。李自国建议大家:“一定不要跟风,不要随波逐流,要寻找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龚学敏(中)与部分营员合影

  《星星》主编龚学敏寄语年轻人:

  守正创新,潜下心来,写出伟大的作品

  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主编、诗人龚学敏,在本次夏令营上做了总结发言。他提到,酷暑难耐,唯有诗歌可以给予清凉。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原本计划在河北邯郸举行的本次夏令营活动,改为主要是线上的形式。他提到,自己发现比起以往线下交流时同学们发言很简短不同,现在线上发言都变得侃侃而谈,“可见媒介变革也改变了大家言说的风格。”龚学敏还提到,这个时代瞬息万变,有很多新事物出现,但是好的诗歌作品还远远不够,“希望年轻一代的诗人们,认真观察体验所处的时代和世界,守正创新,潜下心来,写出伟大的作品。”

  龚学敏提到,这一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当中,诸多年轻人诗歌艺术追求,特别是诗歌语言的锤炼和意境的营造、表现主题方式方法上的率性和新鲜、思维意识上的活跃和书写新时代、新事物的能力等各个方面,呈现出可喜的水平,这令人鼓舞,又感到欣慰。

  自2008年开始,《星星》诗刊杂志社与成都文理学院联袂举办“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活动,迄今已是第15届。10多年来,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发掘并培育了一批富有创作实力的大学生诗人,为汉语诗坛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已成为了大学生诗人成长的摇篮,汉语诗坛一张星光灿烂的文化名片和品牌。

  从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走出去的聂权、谈骁、戴维娜、安然、纳兰、白仁飞、王向威、程川、张丹、李啸洋、左手、苏仁聪、师飞等青年诗人,如今已成当今青年诗坛引人瞩目的新锐力量。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在活动现场中讲话提到,“本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活动,必将再次为中国诗坛选拔和推出更优秀的力量和新鲜的血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