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31:解述“清华简”中的《参不韦》篇;“量子纠缠”现象揭秘
(文/瑀亮书生)
清华简里有名堂
五乘法则治家邦
上篇我为大家揭示了《易经》的真正作者:上古黄帝伯益的长子怀文。
同时,也解隐了孔子所作的《易经·十翼·系辞》、《易经·乾卦·彖传》以及《庄子》中的部分章节,进一步揭示了:
【黄帝伯益即是伏羲,是他创立了“太极八卦”和文字;女娲娘娘即是西陵嫘祖;伯益生于安庆怀宁石镜山,父亲是尧帝皋陶,母亲是鹿仙女;伯益长子怀文继伯益位,是中华的第二代帝王;次子若木在安庆怀宁黄龙镇梨园开掘皖河;伯益孙也即昌意子高阳是中华的第三代帝王,史称颛顼帝或北帝。】
黄帝伯益长子怀文帝也是传说中的“天皇氏”。
“天皇氏”不是“天皇”。氏,谐音字为“实”,实作足解,谐音字为“族”。
天皇氏,就是天皇一族。
那么“天皇”是谁呢?就是黄帝伯益。也称“天帝”。
在整理出的“清华简”中,就有关于“黄帝和蚩尤是父子”之记述。关于这点,我前文就讲述过了,蚩尤就是黄帝的长子怀文。他和黄帝是父子关系,并非敌对关系。现今的一些史料、传说中错误地将他们俩定为两个部落的首领,并且两个部落之间还经常发生战争。这是不对的。
最近,“清华简”整理团队又公布了一些最新成果,其中有一篇名为《参不韦》的简文。
现将已公开发表的内容摘录如下:
【《参不韦》主要内容是作为天帝使者的参不韦对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训诫的核心内容是包含仁爱、阴阳等思想的“五刑则”,从而指导夏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参不韦,即“三不违”,不见于文献记载,他受天帝的委派来指导夏启治理国家。启是大禹的儿子,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君主。简文通过拟托参不韦向夏启传授天帝之命的形式,陈述作者对人君建邦治政的理念。简文以远古洪水泛滥、导致天下混乱开篇,天帝于是创制“五刑则”来治理洪水,“五刑则”的顺利实行,成功抑制了洪水。天帝因而命令参不韦将“五刑则”授予夏启,指导其治理邦家。“五刑则”是《参不韦》的核心思想,其具体内容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五个方面,其中,五则又称“五德”,即礼、义、爱、仁、忠,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色即青、赤、白、黑、黄,五味即苦、甘、酸、咸、辛,属于战国时期流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参不韦》论述“五刑则”的重点在于将其与职官系统相配,并具体规定了每个职官的职责,以此来指导夏启治理国政。如简文以“五行”与职官“司工、司马、征徒”相配,“征徒”一职未见于传世文献记载,据简文可知即对应文献的“司徒”,这丰富了我们对先秦官制的认识。】
这是一则以神话作为外包装而隐言上古正史及天道演变之理的简文。
文中除了夏帝启为真实历史人物外,“天帝”及“参不韦”其实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所谓的“天帝”就是黄帝伯益,而“参不韦”就是伯益长子怀文帝。
“五刑则”就是“五乘法”。“五乘”,又分“五称”和“五引”,这是两个重要的天道演变规则。
【天帝】
天,谐音字为‘殄’。殄作尽解,尽作全、博解,博的谐音字为‘伯’。
帝,谐音字为‘底’。底作止、已解,已的谐音字为‘益’。
解得:伯益。
同时,天帝即是“黄帝”。
天,谐音字为‘添’。添作益解,谐音字为‘熠’。熠作煌解,谐音字为‘黄’。
这个好解。
要想解“参不韦”和“五刑则”却先要懂得三个重要的定位字“参、刑、乘”之造字本义。
“参、乘”在现今发现的甲骨文上有字形,而“刑”字在金文上有字形,在甲骨文上尚未发现。
我前文多次说过,我们中华的古文字都是依照“太极八卦”之理而造出来的,其曲隐的是天道演变之理。
因为“太极八卦”我还没有解述,许多内容无法详解,故先将这几个字的造字本义简单说下。
“参”字在甲骨文上的字形所会之义和“王”字相近,两个字会的都是生成了静止态的光子,也就是说,光子尚未做高速移动。
但“参”字强调的是生成光子的过程中由于势之称所涉及到的“度”与“不可度”之问题。可度,因为是有理数;不可度,因为是无理数。当“不可度”时,就要让其“可度”,于是就产生了“星”。物质宇宙中的“白虎三星”(实际上是四星)就是这样产生的。
而消除无理数的方法蕴藏在甲骨文上一个重要的字里。以后再细述。
这是“参”字的造字本义,再由此造字本义引申、演变出许多引申及演变义,如“加、升、度、谋、选拔、比照”等意。
因“参”字和“王”字的造字本义相近,由“参”到“王”,而“王”字在中古的经典古籍中常隐指“文王”也即怀文帝(非周文王)。故,天帝的使者“参不韦”实际上暗指的是黄帝伯益长子怀文帝。
【参不韦】
参,作加解,加作益解,谐音字为‘翳’。翳作怀解。
不,作弗解,谐音字为‘拂’。拂作揾解,谐音字为‘文’。
韦,谐音字为‘违’。违作抵解,谐音字为‘帝’。
解得:怀文帝。
下面来看“刑”字。
“刑”字在金文及秦系简牍上的字形所会之义为:阴一反济阳二。左边为“井”字形,右边为水坎形。
井,掘土打井为泽。左边的“井”字形,象征“泽兑”。
右边的水坎形,为阴一,阴一反济右边的“井”(泽兑、阴二),则阳二维生成。
阴一反济阳二后,阳鱼鱼眼升至乾位,其左边的势被济满,如一把利刃,而右边的阳鱼鱼头势为空,如一座监牢。由天道到人道,此为“刑”字引申到人道中作“行刑、刑狱”意之由来。
因为是反济而非顺济,违反了律规就要受惩罚,故又引申作“惩、罚”等意。
有律规、法则制定在先,人一旦违反了则会遭受处罚,故引申作“规、则、法、典”等解。
“刑”字字形上右边的水坎形如一把弯刀,刀者,杀人之器也。故,引申作“杀、割、刭(《说文注疏》、《韵会》上之释义)”解。
如此等等。
“刑”字用于此处之关键,是利用它的造字本义而暗示“五乘法”中的“五引”。
我们先来看“五刑则”。
【五刑则】
五,取“五”字。
刑,作惩解,谐音字为‘乘’。
则,作法解。
解得:五乘法。
下面重点来解析“乘”字在甲骨文上的字形所会之义。因为“乘”字所会之义包含了生成物质宇宙的一些最基本的逻辑。
“乘”字在甲骨文上的字形如下:“乘”字在甲骨文上的字形和“称”字所会之义基本相同。
势因失称而产生引力,又因引力而求得势之称。
“称”字侧重的是“对称之状态”。而“乘”字侧重的是“对称后的叠加态”,其除了含“称”义外,更兼含“引”义。
因失称而生引,因生引而形成了对称,那么,势就由原先失称态时的一个而变成了二个,此二者处于对称态或者说纠缠态。此为“乘”字之造字本义,为称、为引,可引申为“叠加”(一物引一物,可理解为一物加上一物)。
A物失称,会对称地生出一个A来。后者和前者呈对称状态,且以引力相连。此二者浑然如一体,设为C物。则:A乘以A,其形为C,而C浑然如一体,仍为1。
若将A乘以C,则因C之形为2个A相引而成的对称态,那么作为对称要求,A这边也必须要生出二个分别与C中的两个A对称的对称态来(形状及矢向皆要对称),因为此二个对称态(总4个势,两两对称,对称态整体作1)是A也即被乘数这边新生出的,如此,所得结果或者说乘积就是2了。
此处有个“乘以”。以,指的是以后面的乘数为模版而称之意。乘数这边是“因”,被乘数这边生成的是“果”。被乘数因为乘数这个“因”的具体情况而生称,从而得出相应的“果”。生成的“果”我们可称之为“对称态”或“纠缠态”。
若,A乘A,则就是A加A。只是简单的叠加。
再延伸下。
假设有两物:一物为C1,其包含C11、C12这两势;一物为C2,其包含C21、C22这两势。
若将C1“乘以”C2,结果将是怎样的呢?
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须具体而论。下面取两种情况来算。
当C1和C2处于对称态、且C1中的C11、C12为对称态以及C2中的C21、C22也为对称态时,C1和C2浑然如一体,结果为1。
当C1和C2处于非对称态、且C1中的C11、C12为非对称态以及C2中的C21、C22也非对称态时,那么C1中的C11就会分别以C2中的C21、C22为“因”而各称出一个新的“果”来。同理,C1中的C12也是如此。总的就会产生或者说称出4个“果”来。此4个“果”就是4个“对称态”或“纠缠态”。
第二种情况看起来好像跟我们现代数学中的2乘以2一样,没什么区别。
按照我们现代的“乘法交换律”,被乘数和乘数互换是没有区别的。
但从数的本质上来说,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数”的本质意涵之一即是形或者说势之变。
上述中,C1乘以C2,C1中的两个势分别以C2中的两个势为“因”而称出“果”。
所生成的4个“果”我将其名之为:C21-1对称态、C21-2对称态、C22-1对称态、C22-2对称态。
这四个态各自浑然如一体,处于纠缠状态。而原先C1中的C11、C12则被“以”掉了。(以,谐音字为‘易’。易者,变也。这也是“乘以”中的“以”字暗含的意思。)
若是C2乘以C1,则就是C2中的两个势分别以C1中的两个势为“因”而称出“果”。
同理,所生成的4个“果”我将其名之为:C11-1对称态、C11-2对称态、C12-1对称态、C12-2对称态。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从数的本质意涵方面来论的话,被乘数和乘数互换是有区别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现今的“乘法交换律”中,被乘数和乘数可以互换,是因为其已经将“数”简单地符号化了。
如,2乘以2,就是将前面的2分为(1+1),后面的2也分为(1+1),并且前、后的1都只是一个相同的符号而已。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所有的1都拥有相同的势形和矢向,没有区别。
以上为其中的两种情况下所算得的“果”。若是其它情形,可依“以谁为‘因’而‘称’”之理来具体计算。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找出谁是“因”,另外一个是“称”。
下面来解述下神秘的“纠缠态”。
两个势处于纠缠态,浑然如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此种状态就是“一维态”。
近现代物理学家们一直感到困惑的、似有幽灵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纠缠”现象,其实就是因为纠缠的电子、正电子处于一维态而发生的现象。
一维态,我形象地将其名之为“金箍棒”态。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能短、能长、能粗、能细,小时如绵细针可藏耳朵里,大时能达九云霄、胀满天地间。这是因为金箍棒是绝对刚性的,其挠度为零值,它没有大、小之分的。假设在孙悟空手握处为A点,九云霄那头有个B点,则A、B两点处于一维态,是一体的,假若在A点有个小振动或小改变,那么此振动或小改变就会无时差地传导到B点。
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只要是处在一维空间中,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们就会永远纠缠下去,咫尺即天涯、天涯也即咫尺。即便是有高山、大厦阻隔也无妨,因为高山、大厦是三维的,而二维、三维都包含一维。除了外力因素外,只有一种情况能让它们终止纠缠状态:两粒子之间有虚无空间。
关于“纠缠态”,我援引一句古话来形象地比喻:千里有缘一线牵。因为一维就是线性的。
虚无空间,说通俗点就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连一维态都没有。
我前文已经讲述过,原始宇宙就是虚无态,其无边无际、无相对势位、一片虚无。无相对势位,也即没有“势”。
我们现在常说的“真空”其实就是一维态的,而非真正的虚无态。也就是说,“真空”里是有“势”的。
物质宇宙是在原始宇宙中诞生的,原始宇宙无边无际,而物质宇宙在原始宇宙中的占比几乎为零。
这怎么理解呢?
分子在一瞬间为一定值,而分母为无穷大,分数值岂不是接近于零或者说无穷小嘛!
物质宇宙在不停地生长和湮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它的面积或者说大小是不定的,只能假设有个瞬间定值。
我们不要担心宇宙会湮灭,因为原始宇宙压根就没有大、小之概念,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其大无外”好理解,“其小无内”可能有点难以理解。
“其小无内”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没有任何间隙”。
因为“其小无内”,故而物质宇宙在原始宇宙中的占比也可以说是无穷大,因为分母为零值。
接着,再来看“乘”字。
“乘”字的造字本义如上所述。再由此造字本义而引申、演变出“覆盖(叠加)、加、继承、升”等意。再由“加”到“驾”(人、马等叠加,谐音)、由“升”到“胜”(升超为赢、为胜,谐音)。又由“引”到“因”(由此及彼、因果相连、相机乘便,谐音),等等。
接下来,继续来说“五刑则”。
因为“刑”字是阴一反济阳二,从而造成了其比顺济时多了一引,且引力线的形状也发生了部分改变日韩综艺。如此,就形成了人道中的“五行、五音、五色、五味”此四种势之变。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色:青、赤、白、黑、黄;五味:苦、甘、酸、咸、辛。
这四种都是由势之变而生发的。
五行为触觉、五音为听觉、五色为视觉、五味为味觉。
都是感觉。产生感觉是因为感受到了变化,有对比才有感觉。
势之变其实就是势之面积大小在变化。“五引”中每一引都引起势之面积大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产生了感觉。
五则又称“五德”,即礼、义、爱、仁、忠。
德,我前文在解读《道德经》第一章时已经解述过,其意为“引”。道,为称;德,为引,整部《道德经》就是一部隐述“称、引”规则的科学宝典。
“五德”和“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指引力线本身的变化而生发的,而后者是指引力线变化所引发势面积之变而生发的。
前者是一维的,后者是二维的。
“五德”是属于意识范畴的,因为“意识”就是一维态的。
关于“意识是一维的”,我们的古哲先贤们早在其著述中“告诉”我们了,只不过是隐言,大家没发觉罢了。以后会解述的。
此为“五引”。至于“五称”,以后会细解,它至关重要,几何学的基础“勾股定理”就是在此过程中衍生出来的。
最后,来看看所谓的“使者”。
【使者】
使,谐音字为‘示’。示作彰解,谐音字为‘长’。
者,谐音字为‘这’。这作此、兹解,兹的谐音字为‘子’。
解得:长子。
即黄帝伯益长子怀文。
前文多次解述过,上古时期,尧帝皋陶禅位于舜帝、舜帝禅位于禹帝、禹帝禅位于皋陶子伯益(黄帝),但大禹义子启却囚禁伯益意欲篡位。当此危难之际,伯益正妃嫘祖及长子怀文等诛杀启子、救出伯益,伯益率部众攻克安邑,严惩逆启,还师怀宁。随后在安庆怀宁石镜山建磨大石镜,在安庆潜山建立古皖国。古皖即是中华,中华文明自此正式开创。
这篇《参不韦》文中的“对夏启之训诫”可能是黄帝伯益还师怀宁后之事,也有可能是后世人假托之说。具体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不管如何,其思想内涵是正确的。
上面讲述到的“五乘法”属于佛法,佛法的根基在“太极八卦”。前文多次解述过,黄帝伯益就是伏羲,是他创立了“太极八卦”和文字。
黄帝伯益是万佛之祖,化身为所谓的“释迦摩尼佛”,而所谓的“如来佛”是伯益长子怀文的化身。佛教起源于中华而非古印度,所谓的“古印度文明”其实是个虚构的文明。
不惟如此,所谓的“四大古文明”,就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真的,其它皆为虚构的。中华文明是其它虚构文明的源头和虚构之母本。
关于“清华简”中的《参不韦》篇暂就解述到这里。
关于“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对应的卦位和卦象以及甲骨文或金文等中字的造字本义方面的深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秘密、前三变生成光子的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几何学最底层定理“勾股定理”的由来等,以后若有机会解析“太极八卦”和《易经》等时我再详解。
好了,此篇就到此结束。
最后,2023年将至,在此敬祝:
国强民安,新年快乐!!!
谢谢观赏!观者有缘,观者有益。敬请持续关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