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考数学只考15分,总分却位列男生54名,被清华“破格”录取
但是,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幸运儿,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上能遇到伯乐。高考,是相对公平的一场决定人生走向的考试,其重要程度和严格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在81年前,就有这么一位考生,他数学高考成绩仅15分,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必然落榜的分数,但是清华校长复查试卷后,却声称必须录取他,那么他是谁?他究竟有什么样的能力让清华校长都如此动容不惜破格将他录取呢?
1910年11月21日,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在山水都精致的江苏无锡诞生了一个将来被称为“文化昆仑”的文学巨匠,他就是钱钟书。他的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叔父钱基厚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值得一提的是他父亲钱基厚是清华大学的国文老师。
钱钟书出生在文学气氛浓郁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渲染,有趣的是,钱钟书小小年纪就与文学有不解之缘:他的名字是出自抓周,年满一周岁时,小钱钟书在面前众多物件中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为“钟书”。
后来的他也人如其名,博览群书,文学功底极深。有一次他的父亲要给钱穆的《国学概论》写序,父亲想检验一下钱钟书的文学功底,就让他为之代笔,序写好后,父亲一个字也没有改动,就连钱穆也没有发现这竟然不是钱基博亲笔所写,钱钟书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伯父钱基成膝下无子,钱钟书由他的父亲过继给伯父,伯父对他视如己出,父亲和叔父也对他疼爱有加,在倾心浇灌的同时也养成了钱钟书狂傲的性子。
他早年时在文坛口无遮拦,字字珠玑,他不但公开讽刺过张爱玲,还在早年的小说《猫》里讽刺了大半个民国文坛。家里的宠爱以及他的积累将他的眼光堆砌到一定的高度,他便将世上的大部分都丝毫看不上,一本《围城》,道尽了婚姻的真相。
但是才高如钱钟书,也有一个烦恼令他焦头烂额,那就是——偏科。钱钟书也有着现代大多数学生的烦恼,见到数学就烦,为数学头秃。但倨傲如他怎么肯向数学低头。在高中毕业后,他直接报考清华大学,但是当时的清华大学提倡学生全面发展,考生必须通过数学、国语、外语等考试,很不幸,钱钟书在数学上翻车了,他当时只考了15分。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最早可追溯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难得的是作为这么一所老校,却集聚了当时很多文学先驱,例如我们熟识的闻一多、朱自清等大师,他们秉持先进救国的理念,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方式,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钱钟书高中毕业后想都没想就报考了清华,在考场上的数学依旧让他焦头烂额,最后也没有过这道关,仅仅只有15分的数学是肯定不符合清华大学全面发展的概念的,但是优秀如他,在国文和外语的考试中获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满分。
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在复查他成绩后激动不已:就算偏科,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必须录取他。他们从来都不拘泥于形式,不被固有的教条所禁锢,罗校长更是不想这匹千里马就此没落在马槽。
于是决定破格录取钱钟书,钱钟书以外语满分的优异成绩就读清华大学外文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的174个男生当中,钱钟书排名54,在数学如此拖后腿的情况下都能取得如此成绩,不得不说他的确值得被破格录取。
钱钟书在《围城》中切中时弊,道破婚姻的真相:"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但是与书中相反的却是他的婚姻生活,圆满而幸福。
钱锺书曾发愿:“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说:“锺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在清华大学,钱钟书邂逅了他一生挚爱——杨绛。他们在清华大学学生宿舍古月堂门口一见倾心。杨绛曾在《我们仨》中提起钱钟书的大少爷脾气,从小就被娇宠的钱钟书不识柴米油盐,杨绛任劳任怨地照顾他,照顾起这个家。
但他们的爱是双向的,在杨绛不舒服的时候,钱钟书也会去尝试怎么照顾人,尽管看起来拙手笨脚。
还有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的时候,初为人父的钱钟书的喜悦和小心翼翼跃然纸上,谁能想到这位敢于针砭时弊,字字珠玑的大师在平时生活中如此平易近人,与世界上任何一位丈夫、父亲一般,爱着他的发妻,他们的儿女。
书中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惊天动地,只是细水长流,涓涓细流中流淌着无限爱意。直至1998年12月钱钟书撒手人寰,在他弥留之际,杨绛始终陪在钱钟书的身边,不停地用家乡无锡话在他耳边耳语,直至他停止呼吸。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钱老先杨先生一步而去,杨绛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地缅怀,用心和笔还有充满爱的回忆记录了《我们仨》,点点滴滴记录过去平淡而安稳幸福的岁月。
纵观钱钟书的一生,平常而又不平凡。像平常人一样生老病死,读书养家,结婚生子。但是他的文学天赋让他又注定不平凡,无论是他的著作,还是他以15分的数学成绩进入顶级名校清华大学,还是他这段圆满的婚姻,都注定值得人们称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他的伯乐罗家伦校长,用长远的眼光看来,他们是互相成就的,罗家伦校长赏识钱钟书的文采与外语的优秀的成绩,破格将他录取进清华大学继续进修,深厚他的文学基底;钱钟书后来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造方面的卓越成就,也为清华大学又添了一抹人文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