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41岁当上的翰林供奉,放今天相当于什么官?说出来很难信

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科举,朝廷往往通过科举来选拔官员,唐太宗在主持科举考试以后,看着考中的人才鱼贯而出,就大喜地感慨了一句“天下英雄皆入我彀中矣”。在科举诞生以后,有才能的人都纷纷想着去考科举,而不是去做其他的事情,这也让科举的考试难度非常大,很多才华杰出的人也很难通过。


但是李白之所以没有通过科举,并不是因为科举的难度太大,而是因为科举设立了门槛,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也就是说罪人以及商人的后代是不能够参加科举的,如果冒名顶替被查出来以后会被处以死刑。而李白的父亲刚好是一位商人,并且还是有名巨富,所以李白无法通过科举去入朝为官。

李白并不是像后世的徐霞客那样,无意科举一心只想云游天下的人,虽然他也经常去云游天下,但是由于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所以李白心中入朝为官,为天下谋天平的理想从未平息。李白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唐朝时候的小学课本《六甲》,那一年武则天去世,而李白开始认字。


等到开元三年(715年)的时候,李白已经十五岁,并且有多首诗赋流传天下,获得了许多社会名流的推崇。同时这一年李白还开始学武,他后来在诗中说“十五好剑术”,并且“剑术颇通达”,在金庸老爷子用去做小说名字的《侠客行》中,他就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虽然有一些文学上的修饰,但是显然此时的李白已经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在文学武功都已经获得一定成就以后,李白先是游历天下增长了自己的见闻,随后又在家乡隐居一段时间,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仗剑去过,辞亲远游”。这个已经取得了杰出本领的少年,要前往天下去获得自己的功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追求自己那“经世济民”的抱负。


不管对谁来说,实现理想的路上总是具有着重重艰难的,尽管李白具有着如此出众的才华,并且也并不需要像唐僧取经那样度过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他遇到的问题也一点都不少。由于商人之子的身份问题,李白无法科举,所以他在长安城中蹉跎了很多年的岁月,眼看着好友王昌龄等人都考中了进士成为了官员,他却连考试资格都没有,自暴自弃地过了好些年。


后来好不容易知道想要做官,并不仅仅只有科举这一条路,还有“献赋谋仕”的途径,于是他就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向唐玄宗献上了《明堂赋》,大力称颂唐玄宗的圣明贤德与突出成就,但是唐玄宗并没有看到,于是李白又去结交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


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唐玄宗终于在742年看到了李白的诗,并且对其产生了仰慕之情,让他在自己身边做了翰林供奉,李白这个时候已经43岁,终于当上了官员。那么这个翰林供奉放今天相当于什么官呢?说出来也很难信,那就是有编制的艺术家,虽然由皇帝发放俸禄,但是并不负责具体的国家事务,而是随手帮助皇帝写诗助兴。


李白也正是在翰林供奉的这个职位上,因为给杨贵妃写诗而留下了“天子磨墨、力士脱靴”的佳话,然而这显然并不符合李白的本意,所以他最终还是飘然而去,尽管后来又当过拾遗的言官,但是却从未负责过具体事务,在仕途上可谓是失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