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母命娶了乡下媳妇,43年婚姻无深爱,可妻子过世他30年未再娶!

民国初期,尽管年轻人们都追求恋爱、婚姻自由,但大多数还是难逃父母包办婚姻的命运,今天我们讲述的这个人出于孝道,迎娶了比自己大两岁的农村姑娘,尽管不是出于真爱,但他也和妻子相守了43年,两人一生无儿无女,平平淡淡度过了一生。
这个人便是启功,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他的身世在那个时候还是非常显贵的,祖上是爱新觉罗,是雍正皇帝正儿八经的后代,只不过启功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过世了。清朝灭亡后,启功一家便跟着他的祖父到了河北定居,从此远离政事,过起了普通人家的生活,虽没有在北京时富裕,但生活还算是过得去。
而启功自幼聪明爱学,在祖父的影响下,早早进入私塾学习各种知识,成为了一个博览群书的翩翩公子。启功19岁时回家祭祖,按照早年的习惯,这一天对于母亲来说是最为神圣的一天,绝对不敢怠慢,要做的各种事务非常的多,有时候也会请人来帮忙,而这一天启功的母亲让他去胡同口接一个姑娘,虽只是告诉他是个帮工的姑娘,但其实是母亲为他相中的一个姑娘。
启功没想那么多,按照母亲的吩咐来到了胡同口等候,因为当天下小雨,所以当姑娘撑着伞一步步走来时,启功被姑娘轻盈的步伐吸引了。然而并没有发生一见钟情的戏码,当姑娘走进时,启功才发觉刚刚那一瞬的心动,更多的是受环境影响罢了,随后把姑娘引入了家中。
而当启功得知自己去接的姑娘是母亲为自己寻的结婚对象时,他直接便拒绝了,一是当时他刚刚步入社会,寻找工作,没有结婚的心思,二是启功在见面后确实也没有相中这个姑娘。但启功的拒绝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显得毫无作用,启功母亲告诉儿子,自己好不容易盼望这他长大成人了,能够看到他成婚,即便是百年后见到了他早逝的父亲也有交代了。启功想到母亲养大自己不容易,出于孝心只能点头同意了,他说:“只要母亲满意就行了。”
就这样启功迎娶了自己的妻子,那个名叫章宝琛的姑娘。章宝琛其实无论是长相、学识,还是家世,和启功都是天壤地别的差距。章宝琛是个农村姑娘,长相身高都很普通。家世上章宝琛的母亲早早过世了,继母为人刻薄,所以她嫁给启功时,没有丰厚的嫁妆不说。家中的弟弟也一道跟着来到了启功家。这些外在条件姑且不说,精神上启功和她自然没什么共鸣,启功自幼熟读诗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章宝琛可没有那个机会和条件学习,是个勤勤恳恳的劳动妇女。
尽管章宝琛并不是启功最满意的结婚对象,但他既然选择了结婚,便会对妻子、对家庭负责。而启功婚后也逐渐发现了妻子的很多优点,比如章宝琛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性格温顺,做事勤快,端庄贤惠。每每启功邀请三两好友来家中闲坐时,不管时间多么晚,章宝琛都会站在炕前给客人们倒茶水,自己从不会不懂装懂,插嘴凑热闹。
后来启功回到北京教书,母亲和姑姑接连病倒了,自己每天在外忙于工作,家中的事情顾及不上,所有的事情便落在了章宝琛身上。章宝琛照顾老人从来不喊苦喊累,照顾饮食起居,甚至端屎端尿也从来不嫌脏嫌累。而这一切启功都看在眼里,对妻子的付出自然是十分感激,两人之间虽没有爱情可言,但却是比爱情更坚固的亲情。
后来启功教书期间,因为有女同学,有时候必须得和她们一起外出写生,难免不会有流言蜚语传出,而这些传闻即便章宝琛知道了,她也从不相信,因为她了解丈夫的为人,对丈夫十分信任,所以从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大吵大闹,让章宝琛省去了不少麻烦事。
到了启功中年时期,社会发生动荡,他因为身份原因生活也发生了不少波折,喜欢的字画、书本等都成为他的罪状,气愤的启功一冲动便在家烧了自己多年来的收藏,而章宝琛了解丈夫,这些字画书本是丈夫最珍贵的物品,现在倘若烧了,他日肯定会后悔,于是章宝琛奋不顾身冲进了火堆,将字画给抢救了回来。
在章宝琛的影响下,启功才一步步走去了萎靡不振的状态,继续拿起自己一生最爱的毛笔写字画画,而章宝琛成了为他把风看门的人。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章宝琛的身体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弥留之际,她告诉启功,在家的墙角里,藏了这些年来他所有的字画手稿。启功回家后,用铁锹从墙角挖出字画后,泪流满面,这个自己起初不满意的姑娘,到头来才是真正最了解自己的人。
尽管章宝琛这一生没能给启功生下一儿半女,但是在她过世后,启功并没有再娶的打算,他用自己余下来的三十年,每分每秒都在想念妻子。启功晚年每每想到妻子,总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章宝琛这一辈子跟着自己没过上什么好日子,一辈子都在操劳他们一家人的事情,所以启功即便在生活变富裕后,仍旧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为的也是纪念过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