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化学实验课48万人观看,直播已成为科普教育的“催化剂”
芥末堆 那子 8月27日报道
戴博士一只手握着高脚杯的底部,另一只手把“芬达”倒入杯中,结果倒入杯中的“芬达”变成了“牛奶”。
化学课上,戴博士像是个近景魔术师,把“芬达”变成“白水”、“雪碧”……听课的老师在手机录像的同时,还不忘询问学生,“神奇吧!”
其中所用到的化学原理,对于听课的高一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的知识点,只不过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实验。“平时上课实验课的占比应该不到0.1%。”课后,一位来自湖北学生告诉记者。
这也是为什么戴博士做科学科普的原因。当年,他受邀为中学生做科普实验,却发现同学们表现得很吃惊,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化学实验一样。
这场化学课还在“戴博士实验室”、“头条新闻”、“快手小铁”三个快手大号同步直播,其中一个账号半小时在线人数高达48万人。
围观博士做实验日渐成为这代数字原住民获取知识的新方式,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已然成为了科学科普的“催化剂”。
“试管都没碰过”的化学学习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化学实验,其中,二价铜和一价铜转化、过氧化氢、重铬酸铵、高锰酸钾离子等化学知识点,学生在学校都有学习。让他们感到新奇的是,亲眼看到化学实验。
这是一群来自湖北英山县、竹溪县、蕲春县等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的学生,在这次“英国皇家化学会暑期公益扶贫项目”报名简章中,还特意注明了“限贫困地区学校填报”。这次项目是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发起,快手联合主办,ASDAN协办,北京王府学校承办的英国皇家化学会暑期公益项目,一共为期4天。
一位来自湖北学生告诉记者,“平时上课实验课的占比应该不到0.1%。”据她介绍,平时上课,老师迫于应试的压力,会缩减实验课的课时,很多实验是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的,“试管都没碰过”。
戴博士很理解学校老师的授课方式。他告诉芥末堆,在英国每个班级最多只有20位学生,而在中国,大班型普遍存在。“70多个人同时做实验是不可能的。成本高,准备实验的工作量大。”
基于实际上课环境,在这次项目中,戴博士团队设计了“微型实验”,用1毫升,甚至0.2毫升的原材料做实验,这样就可以控制成本和工作量,但如何控制误差就变得很难。
所以前期,戴博士的团队会在实验室自己做实验控制误差,课后也会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项目学习内容。
如果“微型实验”可行,戴博士希望把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地方,把材料包和教材内容免费送到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能够上化学实验课。
48万人观看的化学实验课戴博士的这节化学课同时在“戴博士实验室”、“头条新闻”、“快手小铁”三个快手大号上同步直播,其中一个账号半小时在线人数达48万人。
当初加入快手的契机也很偶然,戴博士的助手过年回家看到老乡都在刷快手,回来便建议戴博士试试看。从2018年初注册至今,戴博士的快手号“戴博士实验室”粉丝量已经累计290万,短视频累计3.3亿次播放,日均PV超过61万。内容也从简单的实验,逐步加入实验、化学方程式的讲解。
戴博士直播截图
戴博士曾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北京分会创始人及上任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从事科普工作始于2011年,用货拉拉运送装有试管、护目镜、纯净水等化学仪器的五六个箱子,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一起去到打工子弟学校,给那里的学生上一节两小时的化学实验课。从那之后,戴博士每年都会五六十所学校做科普教育。
戴博士认为的科普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一方面,为孩子种下化学科学家的种子。戴博士第一次见到宋大有是2012年的一次科技嘉年华,现在的宋大有已经能够帮助戴博士设计化学实验,对于未来,宋大有虽然还不清楚要考取哪所学校,但已经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化学。
宋大有帮助戴博士做实验
除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之外,戴博士希望科普能够提高孩子的科学精神。“书本上说得是对的嘛?”课上,戴博士反复问学生这个问题。戴博士坦言,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盲目相信教材、老师,没有怀疑态度。戴博士希望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质疑精神,事事要寻找证据支撑观点,而不是只相信结论。
正如戴博士所言,科普是为孩子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因为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的接入,能够让科普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