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的“四十二章经”,西游记中的“二师兄”,是这么来的
这是疯狂的四百年,也是文化绚丽多姿的四百年,也是怪事横生的四百年。且看英子聊历史,跟你聊一聊魏晋南北朝新鲜好玩的奇葩事儿吧!在上一次咱们说到了永平求法的路线,距离相当于现在的两万五千公里。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些人为什么不走海上呢?走海上就不用绕圈子了。其实我当时也曾经这样想过,后来才发现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如果走海路,那基本上是相当于自杀。
当时的航海技术很不发达,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历史课本里讲的鉴真东渡的事情。中国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佛法,他是渡了六次才到达日本。他坐的船最远一次被风吹到了海南岛。鉴真大师是从长江出海口附近出发的,我们可以拿地图来比较一下,从海上到达印度的距离大概十倍,于到日本的距离。而且鉴真东渡是在比东汉晚七百多年的唐朝中期,所以永平求法团如果从海路的话即使不严肃,能飘到印度的概率大概比在北京摇到车牌号还要底。那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永平求法团。他们从当时的首都洛阳出发,过西安走上丝绸之路,走到了大月氏,也就是现在的阿富汗附近。
可能是菩萨保佑吧,让他们遇到了两位正在弘扬佛法的高僧,一个叫摄摩腾,另一个叫竺法兰。这个时候,求法团已经走了一年多了,是个机会就要抓住。于是呢求法团就大力邀请,用尽了各种方法,最终结果是这两位高僧同意跟求法团走。就这样他们一起回到了东汉首都洛阳。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67年,距离汉明帝做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永平求法团是怕去天竺路远,就在路上随便找了两个印度僧人来糊弄领导汉明帝。事实证明,摄摩腾和竺法兰是名副其实的圣僧。
历史记载摄摩腾为中天主人擅长礼仪通达大小乘经典。之前在天主义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的时候,正好赶上外国军队侵犯国庆。摄摩腾不畏生死,前往边境,以佛法劝化双方,使得两国避免了战争。由此名声鹊起。从此以后呢,他以游化四方传扬佛法为己任,直到遇见了大汉的求法团。
而竺法兰本就是闻名天主的学者,能诵经论数万张。他与摄摩腾两个人的关系很好,受到中国使臣的邀请后,两个人就相约一起到东土传播佛法。公元57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个人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舍利,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受到汉明帝的隆重迎接。
刘庄见他们携带的佛像和自己梦中的金色神人完全一样,心生欢喜。于是下旨为两位高僧建立精舍居住译经。因为求法团是用白马把佛经托到洛阳的,所以在洛阳城西建的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这里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建的第一座寺院,两位高僧就在白马寺里居住。周法兰很有语言天赋,到了洛阳以后,他很快就学会了汉语,并且先后译出了数部经书。还与摄摩腾共同翻译了42章经,也就是鹿鼎记里韦小宝的那个42章经。其实42章经是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阐述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中国艺术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这白马寺至今依然存在,朋友们要是有机会去洛阳的时候一定要去看一看。这里有摄摩腾和竺法兰像。两个人圆寂后墓葬相对,好像在事实一样面对面的讨论佛法。在这两位高僧之后,又有许多名印度高僧来到中国,先后翻译了多部经书,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的各个派别也分别传入。其中安世高大师是最著名的。安世高大师明清自世高,原是安息国太子。这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和周边地区,是当时和中国汉帝国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那么另外两个呢就是罗马帝国和贵霜帝国。安世高大师虽然是安息国的太子,但是却不喜欢当太子,而喜欢佛教,当时伊斯兰教还没有出现,佛教是中亚地区的主要信仰之一。安世高大师在汉桓帝建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48年来到了洛阳,从事翻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他翻译了佛经,一共35种,41卷,大多属于小乘佛教的体系。大师晚年还游历了江西,浙江等地,有不少关于他的神奇故事流传民间。
那么大乘佛教最早是由谁来传入的呢?是贵霜僧人支娄迦谶,他到中国晚于安世高大师,在公元167到186年,也就是东汉末年,他翻译了道行深波若经,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支娄迦谶的弟子支亮,支亮的弟子支谦,三个人都是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这三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支,他们翻译了大量的佛经,最年轻的支谦。后来到了吴国,吴主孙权还聘请他当太子的老师,可见他的知识非常丰富。那么,经过上面说的这些高僧的努力,佛法在当时中国就逐步传播开了。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生命朝不保夕,很多人寻找精神依托,而信奉佛教。当时信奉佛教的主要是地位较高的社会上层人士,可见当时的佛教属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信仰。
在这里能多说两句,尽管佛教传入了中国,但是佛教在中国流传初期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不通。由于传来的佛教典籍都是用梵文写的,而中国通梵文的人极少。虽然有一些来到中国的梵僧将一些佛经翻译成汉文。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佛教徒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并不满足于那些支离破碎的教育了。他们动了到西天取经的念头,立誓要到佛教的源生地亲自去搜求经籍带回来翻译研究。第一位动身的人可不是玄奘大师,他是谁呢?他叫朱士行,是三国时期魏国僧人,他是颍川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一带。他的法号叫八戒,这个法名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看来吴承恩老先生给西游记里的人物起名也是参考了历史的。在曹魏嘉平二年也就是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他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
朱士行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波若,总是感到佛经中屹立不进。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了很多,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连贯。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于是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在曹魏甘露五年也就是260年,朱士行从雍州,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出发,西渡流沙到达于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果然得到了大品经的范本。于是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了九十章六十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把抄写的经本送回了洛阳,自己仍然留在了于阗,最后在那里去世,享年79岁。各位亲爱的朋友,东汉末年的宗教情况就是这样。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