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禁止“超前教育”,但这项能力,就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教育部一再强调,一定要禁止“超前教育”。孩子在幼儿园,不可以系统地教一年级知识。把幼儿园当成一个小学的“预备班”。

用孩子机械地去记忆,让孩子只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对学习却失去了长久的兴趣,“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是不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不代表“不教育”。不揠苗助长不等于连肥都不施了。

想要孩子在今后的学习路上更轻松一些,那么有一项能力是一定要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这项能力就是思维能力。

只要翻看一下现在孩子们的练习题,就会发现题型是越来越灵活了。

以前的题型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种,只要孩子勤练习,做得多了自然考试的时候就容易得高分。

但是现在的练习题几乎是一道题一个样。就像是变形金刚一样,除了电池的位置没变,哪哪都变了。

(一年级思维训练题)

所以说,只是提前让孩子单纯地死记硬背学课本知识点、背公式概念,孩子已经很难讨到什么好处了。尤其是年级越高,题型越多变。

所以说,从小教给孩子的,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一种思维。这就像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孩子有足够的思维能力,才能能够不被千变万化的题型迷惑,看到最核心的问题。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对儿童大脑发育的研究发现,2-8岁就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期。

等到孩子年纪大了,其实思维能力已经固定了。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其实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或者是相差不大。

所以说,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这件事,一定是要趁早的,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尤其是学数学这一门学科,更是需要孩子有灵活的思维,才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的准确。不被千变万化的题型给迷晕了。

很多孩子在学数学的时候,之所以觉得困难,正是如此。

妈妈掰着孩子的手指 怒气冲冲地说:“这不就是4个吗?1,2,3,4!这不是4个吗?啊???”

然后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下了“3+1=3,2+2=3,1+3=3”,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妈妈的气愤和绝望。

妈妈:“5减3等于几?”

孩子:“6。”

妈妈:“用手指算一算。”

孩子伸出5个手指头,然后收起3根手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妈妈:“这样等于6?”

孩子看了看自己的手指,回答“嗯。”

还有前阵子,岳云鹏也在微博上吐糟自家女儿说:“七加九真的很难吗?”

孩子之所以会闹出种种笑话来,其实究其根本,就是数学思维还没有培养到位。

知识可以不灌输给孩子,但是思维能力一定要培养,从小带着孩子玩一些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游戏。

比如桌游、训练书、数独、情景游戏都是可以让孩子的归纳、演绎、批判、分解、推理等思维得到培养。

在欧洲已经畅销了30年的《德国好奇狗陪你学数学启蒙游戏》就告诉了各位家长,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比如孩子不知道3+1等于多少?2+2等于多少?1+3等于多少?

其实就是孩子对数字理解不够,孩子没有办法把数字“1”和手指上的“1”联系在一起。

所以在书中第一步锻炼的就是帮助孩子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灵活转变。

如:

“母鸡下了5个蛋,帮助好奇狗找出来,用笔圈上”

“孩子们在做生日蛋糕,他们用手指表示了自己的年龄,为他们在蛋糕上插上相应数量的蜡烛”

“每只瓢虫身上都有小黑点,还有和他有一样点数的叶子,仔细数一数,然后把拥有相同点数的瓢虫和树叶连接起来”

都是在让孩子把抽象的数字和真实的物体联系起来。

当孩子这个基础打好了,再带着孩子学加减法,孩子的思维才能更灵活,而不是机械性的背诵。出现知道2+3=5,不知道3+2=?的情况。

然后在书中就有了这样的练习题。

每个数字都有具体的鱼连在了一起。一步一步去引导孩子……

这套书在让孩子学会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好数学所需要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归纳演算能力、图形认知和记忆力等八大思维能力。

引导孩子对图形、空间、大小、长短等概念建立认知。

去建立孩子的数学思维,而不是让孩子枯燥的记忆知识。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