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际教育研讨会在穗举行 探讨疫情后国际教育趋势
作者:时代财经 廖维
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新冠疫情久不退散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教育也迎来较大的行业变动。
为应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际教育面临经营环境变化的挑战,广州民办教育协会于2020年11月5日在广州市南国酒店主办题为《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趋势暨粤港澳国际中学发展对策》的国际教育研讨会。
研讨会上,教育行业专家、机构负责人针对行业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围绕国际交友的变化和出路而展开。
疫情下国际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国际教育已经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发展。尽管目前还不足以与公办教育相比较,但作为教育行业的一个分支,中国的国际教育已经不再稀有,而是比较小众。
新学说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国际学校总数量为821所;其中新增认证国际学校87所,创近年新高。国际学校总量中,外籍占15%,公立国际班占33%,民办国际学校比例为52%,首次超过公立国际班,成为国际学校的主力军。
在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一二线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国际学校的身影。国际教育在中国正迎来良好的发展。
但新冠疫情打破了这一切。由于国际教育学校有不少的外教,在国内复学前期,大部分外教无法就位,只能线上教学。
广州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副校长葛静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也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她还提到,在复学前期,有极个别的家长对于线上教育的模式持有观望质疑的想法。
多位嘉宾在研讨会上提及,由于国外无法有效控制住疫情,许多面临升学的国内中学学生在是否选择国际教育时出现了迟疑,甚至有一些学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选择放弃原本定好的国际教育路线,将目光转向国内。
广州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陈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下,当前以照搬国外课本课程的1.0版本与同国内教育微融合的2.0版本为主的国际教育到了需要变化的节点。
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的应对与展望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在政府相关教育部门与教育行业负责人的努力下,目前国内国际教育已经实现了良好有序发展。
葛静萍表示,整体来看,如今疫情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并不大。线上线下双线教学模式不管在前期还是中后期都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比较满意。从国庆节以来,其学校已经有十几个外教解除隔离回到学校开始教学了。所有的教学计划正在按部就班进行。
陈峰在会上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化教育要识变、应变、创变。作为中国近代和现代改革开放最前沿、最先锋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教育从业者,理所当然应该认清自己身上的使命,继续担当教育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的先锋。
“把过去拿来为主的1.0时代的国际教育,升级为中西融合的2.0时代国际教育,换代为中国根基的3.0时代的国际教育。让中国根基的融创型国际化教育,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从中国的教育版图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过去中西教育融合最为成功的区域,也可能是换代为3.0时代的国际教育的先锋区域。”陈峰表示。
中大黄埔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就疫情下的《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出路和探索》进行深刻的主题分享,崔建社不仅指出当前国际教育面临的种种机遇与挑战,还将疫情以来积累的办学经验进行分享,为中国未来国际教育的发展提出有效的方向指引。
此外,针对研讨会还进行了两轮创新的圆桌对话。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国际中学黄彦校长主持的题为“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课程设置与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的探索”的圆桌对话,期间几方代表就疫情期间响应政府部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而作出的授课模式的转变各抒己见,并对此提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见解和未来对优化线上线下国际课程设置的规划。
第二轮的圆桌对话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梁学宏院长主持,题为“后疫情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与新模式”。对话中,各方就疫情以来总结的人才培养经验展开激烈讨论,指出在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应该积极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方式方法,运用一切可用资源来进行人才培养,并对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合理规划。
陈峰在会上提到,疫情期间广州民办教育曾一度陷入困境,但中间获得中国银行的鼎力支持。
为加深两个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广州市民办教育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开放共享的理念,着眼“教育、金融、未来”,共同为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的顺利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一家拥有教育“基因”的银行,中国银行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持续服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研讨会上中国银行介绍了“中银乐知”教育服务,全面展示了中国银行支持“家、师、生、校、教”全客群、覆盖教育全周期、满足需求多样化所构建的“教育+”金融与非金融综合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