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省黄山学院充分发挥专业、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自身价值,赢得办学资源,开拓办学空间,增强办学活力,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之路。

  一、立足地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

  黄山学院成立之初,针对黄山市提出的建设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建好生态园”的学科建设思路。学校一是围绕“打好黄山牌”,重点办好与旅游经济相关的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旅游英语、烹饪工艺、烹饪与营养教育、艺术设计等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学科群,为黄山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围绕“做好徽文章”,大力扶持与传承同徽州文化相关的汉语言文学、建筑学、美术学、烹饪工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等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专业学科群,以弘扬和传承徽州文化。三是围绕“建好生态园”,积极发展与黄山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学、林学、园林、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实用性专业学科群,为保护好黄山生态环境尽职尽责。

  近年来,学校又新增了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支持黄山市信息化建设;新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支撑现代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需要;新增日语专业,增设旅游管理中韩班,适应地方建设对外交流需要;新增机械设计制造、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组建应用化学研究所,支持黄山市企业发展的需要;世界遗产研究所和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立则将在黄山市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近年来,黄山学院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承担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课题7项,并与其他高校合作,承担了“黄山风景区生物多样性调研”、“安徽省(皖南片)物种资源调查”、“金头闭壳龟的栖息地调查与保护”、“黄山机场鸟情调查”等项目。这些项目立足于解决工作生产一线问题,加强产学研结合,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还积极参加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厅组织的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先后申报了“齐云山旅游开发规划”、“徽杭高速公路徽州文化景观设计”、“中华大蟾蜍在皖南茶园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和回收加工技术研究”、“黄山耐寒耐荫室内观赏植物资源选育与推广”、“基于土壤微生物角度的茶园土壤退化成因及防治与修复技术”,力求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具体生产实践中,以提高企业生产力。

  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该校“毛竹实生苗造林及配套培育技术研究”、“枫香良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其成果已成为安徽省皖南山区、大别山山区大规模发展毛竹造林的重要技术保障。“新安江(黄山段)水体磷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研究”为黄山市生态环境保护中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基础。还有一批科研成果也实现了产业化。

  此外,近年来,学校多名教授、博士被聘为黄山市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征占用林地评审专家、环境项目评审专家、动物物种鉴定专家、企业技术顾问。学校还参与了市里许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调研论证工作。

  三、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服务地方文化社会发展

  学校依托丰富的人文社科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保护,为地方提供政策、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教育培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学校将徽州文化研究、宣传和保护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在资料建设、阵地建设、团队建设、学术交流、项目研究等方面构筑了黄山市徽州文化整理、研究和传播主阵地。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校共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等计80000份,徽州家谱近400部,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成功申报了多项徽州文化研究。经该校徽学专家方利山呼吁,并在温总理和时任省长王金山的重视、支持下,2008年1月,跨皖赣两省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标志着徽州文化保护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充沛的人力资源、空间资源、设备资源等,为地方提供决策咨询和教育培训,为组织重大社会文化活动提供援助和方便等。如学校与黄山市联合举办首期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班;旅游学院常年帮助黄山市旅游企业和单位进行专业培训,帮助旅游企业进行景区景点和宾馆饭店的标准认证;等等。

  学校参与或主办有关黄山市文化大市建设方面的咨询会、论证会、研讨会,扎实推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参与文化大市建设。此外,学校还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服务社会发展,传播社会文明。

  (责任编辑 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