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杜甫的《早花》赏析
一
早花
杜甫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
西京指现在的陕西西安,古时的十三朝古都,大唐叫长安。安稳就是战乱止息后的和平稳定。未,意思是没有。第一句是一个设问句,句尾的“未”字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询问某事或情况状态的“有没有”,比如,“你吃饭没?”,“他在家没?”等等,也就是说相当当“没”字。腊日,就是腊月,指农历十二月。巴江,是指四川的江河,巴蜀之地的江,在诗中特指诗人的居住地常见常行走的锦江。锦江在成都平原上,属于岷江的一条支流。直苦,是“但是因为困苦于……”暗,暗淡无光,黑暗,这里指人民生活暗无天日和社会局势风云动荡。风尘,指纷乱不安的社会,人世间。
白马独家译诗:我们的京都长安现在稳定下来了没有啊?也不见有人给我带个关于那里的信儿。腊月里蜿蜒曲折的锦江两岸,山坡上的野花已经破蕾开放在微微的寒风中。雪白的杏花簇拥如云,盈盈摇曳着。艳红的梅花新妆如玉,妖娆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但是由于社会的战乱动荡,给人民生活造成各种困苦,谁的忧愁催促着谁的白发日日增多,日益衰老呢?
这首诗是杜子美在成都寓居的时候写的。这个时候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动军叛乱已经被消灭,但是西北部的吐蕃部落又一次攻破了大唐的京都长安,就像三国时候的董卓一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唐的天子被迫撤离长安,一直到过了两个月之后才还都长安。由此可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圣杜子美知道这事之后,倍加忧愁。腊日里他游览锦江两岸,在微微的山风送的寒芬里写下《早花》。
这首诗题目为《早花》,其实是在感叹“美人之迟暮”,不能为民解难,为国排忧,伤四时之变化,嗟白发岁月之蹉跎。诗的首联“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第一句,就像聊天或者自言自语,语气轻轻的不由自主的发问:“西京安稳没?”在这稀松平常的口气中,夹杂着杜工部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其实他也是在成都的浣花溪畔盖下草堂不久,刚刚落脚这里,不忘关怀国家大事,这和屈原的热烈的爱国思想十分相似。不见一人来。杜工部住在偏僻的江边,明知道自己这里“幽栖地僻经过少”,没啥人路过,更不用提捎信的人。但是他还是希望有人能给他带个口信,有关大唐京城长安的信。人之挂念国事,老杜为最甚。这个起句与题目显得很突兀:明明是写早开的花儿的,你这老头却却关心起首都长安安稳与否的事了。接下来,才开始写自己寓居处的时间和环境了。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写到这一联的时候,我们的诗圣老杜已经开始微微的叹气了。因为时令,毕竟是腊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了,一年又快结束了,而山坡上的野花已经零零星星的绽放了。老杜对年月时令的变化特别的敏感,你比如说他在《小至》里曾写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庭草》里有句云“看花随节序,不敢强为容”;在《又示两儿》里曰“令节成吾去,他时见汝心。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等等等等。这是杜工部壮志难酬,惜时胜金,不堪回首,惟作诗吟的无奈之举。这年的腊月里,大唐天子经历种种磨难,方还都长安。巴江曲,是在感叹江山的秀丽,比如锦江蜿蜒曲折,澄澈如画。而山花在这个时候早早的开放,预示着又一年的春天将要来临了。这一切的种种,又为老杜添加了多少的忧愁啊!
接下来描写开放的山花的花姿。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盈盈,这两个叠字来形容杏花的雪白花瓣簇拥在一起,清丽如云朵在微风里摇曳,呈现出一片轻盈的丰姿。腊月里梅花怒放,报得头春第一枝,红艳一如老杜那满腔的报国热血,在等待着春的消息。一个“待”字,照应了首联里面那一个“来”字。白马我喜欢这一联,用两个叠字描写杏花和梅花,感觉这两句十分的传神。就因这“盈盈”二字,让我记住了金庸写的一对句:“盈盈红烛三生约,霍霍青霜万里行”。
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鬃催。开在十二月里的早花也是在黯淡风尘中开放的花,说它们是待春吧,但要忍受瑟瑟朔风如刀割一般的寒冷,恰似安史之乱平定后犹在饥寒交迫中生活的劳苦大众,可以说国家都在举步维艰当中呀。看看老杜自己吧,憔悴损颜兼白发,正是“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谁让他那么挂念那么担忧皇朝大事呢?这就是他的志向仁心所化所托。所以白马认为早花暗寓着当时环境下的国家和人民。
二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康桥就是剑桥大学,诗人在这留学两年,对在这的校园生活留恋往返,记忆犹新。因为这里开启了他的写诗之路。
全诗每节四行,共七节二十八行,每行句式短小精巧,延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诗词里的常见意象,比如柳,青荇,榆荫,潭,笙箫,新娘等等,读起来犹如在用新诗的句子里展示传统诗词的音乐感,画面感。徐志摩的诗句读起来比较有畅快感,即使整篇的基调带着淡淡的感伤,但他用行动的一潇洒明快掩过了内心深处的那一丝丝忧伤。比如诗一开头就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看见没?即使写离别,也是潇洒如此轻松地来了又轻松的走了。可以想象诗人的风流倜傥,神色自如的状态。
接第二行用一个比喻句展现了诗人对剑桥大学河畔的柳树的留恋之意。它是诗人心中温柔以待的意象:新娘。人一生最美好的伴侣,在内心深处珍藏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可以说一河一树一花一草,剑桥大学的点点滴滴,无不是最美好的意象在诗人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天哪,诗人啊,对校园的痴恋如此至深,哪怕做一条水草,在康河的涟漪间摆荡,那也算值了。白马完全相信诗人徐志摩的这个念头。有人读到这一节竟然说“招摇”二字有逍遥之意。白马在这要大声说“NONONO”了。我们要看这首诗的题目《再别康桥》。“招摇”在这里是像人一样挥手作别,挥手打招呼,用的是非常生动的拟人手法来写的。诗人和康桥的许多事物都能共语一般,让人读后亲切感倍增。古诗中有相当多上青荇相关的句子,比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周南》)“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等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天上虹,少了一个助词“的”。这是从古文到白话文写作过渡时期的一个小毛病。提起“虹”这个意象,让白马想起了华滋华斯的诗歌《虹》,“当我仰望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砰砰跳个不停……”这是激动之语。而徐志摩在他诗中的虹被揉碎了,是伤感伤逝之语,具有花间词派词句的婉约之美。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一节如梦似幻,有呓语朦胧的美感,仿佛是从“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化来的。继承了古诗清绝绮丽的风格。真心不错。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承接上一节的寻梦放歌,诗人又否定了不能放歌,“我想唱却是不敢唱,唱起来又东张西望”。这份情感是郁积在内心的,浓厚的,如美酒,是不可言说的。别离的笙箫,是伤痛于离别。笙歌尖锐,常会令伤感的人撕心裂肺,如生离死别一般。而箫声低沉,又有沉闷抑郁之感,如李白在《忆秦娥》里写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呜咽之语,伤离别,如泣如诉。这一节点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一节的“悄悄的”三个字承接上一节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形成紧扣的衔接过渡,如玉连环。但又从伤感里走出,升华为轻快潇洒的节奏,并且与第一节中的语句形成回环反复的一咏三叹。画面之美,音乐之美,建筑之美,由此体现,这是新月派诗歌的重要特征。
好了,亲友爱的诗友,这一期诗歌赏析就写到这。喜欢的诗友们请点赞关注白马侃诗词,您的喜欢与关注是白马最大的创作动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