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悔不已,无力反证…这17种扭曲的负面思维你有吗?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样没有炼成的?》?[美]格雷格·卢金诺夫? [美]乔纳森·海特著??田 雷 苏 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7月出版,定价69元

【导读】

《娇惯的心灵》一书有个副标题——“‘钢铁’是怎样没有炼成的?”,此书由美国的教育专家和社会心理学专家联合写就,中译本出版后,得到了中国教育界的共鸣。昨日中国人大周濂教授的书评《“你要成为那堆火,渴望着风》点出了青少年成长中,应当接受心灵韧劲的锤炼,尤其在互联网中长大的一代人。当然,心灵韧劲增长普遍存在于每个阶段的每种人群中。今刊发部分书摘,尤其是17种负面思维的自测。愿我们早日成为理性思维的主人。

【序言摘要】

本书起源于2015年8月11日,在《大西洋月刊》网站上,我们刊发了《娇惯的美国心灵——越争越悲哀:大学校园是如何导致认知扭曲的?”,一周后,以该文为主打的当期杂志在全美报刊亭开售。网站上,文章进入阅读量最高的历史前五。数周后,奥巴马总统在一次演讲爱中甚至提到了这篇文章,赞扬了立场多元化的价值,认为青年学生不应该“被娇惯,被保护起来,不去接触不同的观点。”2016年秋天,我们严肃讨论文中的问题,此书应运而生。

本书讨论的是人生的智与不智。在书中, 我们研讨了三条心理学原则, 也检讨了一个现状, 为人父母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出于一片好心, 却实施了违背前述三原则的教育方式, 年轻人如何会被培养成失败的一代。下面这个表格, 通过对比本书开篇所引的三则箴言和三大谬误,? 概括了整本书的框架。

“娇惯”意味“过度保护”:善意也会培养失败的一代

现如今的大部分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在学业上表现优异,而且还要充实课外成绩的冗长清单

“娇惯”一词出现在书名中。我们并不想取此词的一种义项,即今天的孩子被宠坏了,被纵容了,四体不勤,这么说显然是不准确的。现如今的年轻人——至少那些为进入好大学而努力的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在学业上表现优异,而且还要充实课外成绩的冗长清单。与此同时, 当十来岁的青少年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空间时, 他们还要面临着此前未有的骚扰、侮辱和社会竞争。更不必说经济问题, 全球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已经重塑了我们的经济, 大多数工人都经历着工资滞涨, 而再看未来, 如今孩子的经济前景是高度不确定的。所以说, 大多数孩子并没有一个轻松的、随心所欲的童年。但问题是,在保护孩子这个问题上, 成年人如今做得实在太多了, 他们把手伸得实在太长, 这也就会导致某些负面的结果。“以极端或者过度的关心或爱意来对待”。要说有过错, 错也是在成年人, 是在制度和机构的做事方式上。因此我们为这本书取了个副标题: “为什么仅有善意是不够的,错误观念正在培养失败的一代?”

过度保护是更大社会进步的一部分——带来的问题

代际之间的变化要归因于真实的社会进步

这就是我们在这本书里所要详加讨论的。我们将要论证,? 为什么过度保护——从禁止把花生带到小学校园内, 到大学里的言论规章——虽然用心为善,? 但最终可能会伤害我们的孩子。

但是,过度保护只不过是更大社会进程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进步所带来的问题 ( problems of progress)。这个概念, 指的是原本良性的社会变革却会产生某些不良的社会后果。比如说,我们的经济系统现在可以用较低成本生产出充足的食物,这是进步;但它也导致了肥胖症的流行,这是问题。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即刻的互联和沟通,不需任何经济花费,这是进步;但这种超级互联可能正在损害年轻人的心理健康,这是问题。

每一代人都往往认为下一代是软弱、不成器、缺乏韧性的。这些老人言可能确有道理,即便这些代际之间的变化要归因于真实的社会进步。

重申一遍,我们的论证是实用导向的,不是道德主义的:无论你的身份、背景、政治意识形态,你都会过得更快乐,更健康,更坚强,也更有可能成功追求自己的目标

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六种社会进程合力造成剧变

童年的自由玩耍以及无人看管的冒险活动已经消失

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故事,并不简单。故事里虽然有一些英雄, 但却没有盖棺论定的恶人。准确地说, 我们的故事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许多社会力量和历史进程的合流, 制造了这次“犯罪”。大约自 2013年、 2014 年起, 大学校园里就出现了令人瞠目的学生事件, 到了 2015 年至2017 年, 现状愈加奇怪, 事件也更为频繁。在本书的第一部分, 我们设定了讨论的场景/ 语境。我们也会阐释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概念, 在我们看来, 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可以消除三种谬误所造成的恶果, 也能训练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第二部分, 我们将追踪这三种谬误在现实中的运转。根据我们的论证, 学生这么想会有损其心理健康。我们还将探讨政治迫害和道德恐慌的社会学, 包括什么样的情形会导致大学陷入混乱。

第三部分, 我们将追根溯源。为什么从2013年至2017年美国大学校园发生了如此剧变? 我们发现了六种解释线索: 美国的政治极化以及两党敌意愈演愈烈, 导致校园内不断攀升的仇恨犯罪和骚扰; 青少年焦虑和抑郁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让青年学生更渴望受到保护, 也更容易被三种谬误俘获; 为人父母者养育子女方式的变化, 即便使童年变得更安全, 但久而久之他们仍会放大孩子们的恐惧; 童年的自由玩耍以及无人看管的冒险活动已经消失, 但孩子们如要成长为自律的成年人, 这两种童年经验是必需的; 大学官僚系统的扩张及其保护任务的强化; 与日俱增的正义渴求, 再加上不断变化的正义观。上述六种社会进程, 并非同等程度地覆盖每一个人, 但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内, 它们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开始相互激荡, 造成了今日的现状。

希望在前方:改变校园,适应受新技术驱动的愤怒时代

受技术驱使的愤怒时代

第四部分, 我们提出了对策。我们拟议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方案,? 帮助父母和老师培养出更聪明、更坚强、更独立的孩子; 我们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教授、管理者和大学生可以由此出发, 改变他们的大学, 使校园更适应这个受新技术驱动的愤怒时代。

从 2014 年开始, 我们着手探讨, 美国大学校园里到底在发生着什么, 但我们在本书中所讲的故事却远远不止于校园。这故事,? 是关于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动荡时代的——许多制度已经卡壳, 社会信任正在衰减, 而新一代, 亦即千禧年后成长起来的孩子们, 已经开始从大学毕业, 进入社会。我们的故事并非以悲剧收场, 希望也在前方。我们所描述的问题可能是暂时的。我们相信, 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要看健康、繁荣和自由这些指标, 大历史的整体总是会走向进步, 但如果我们可以理解这六种社会进程,将我们从三种谬误中解放出来, 那历史的转向就会更快一些, 进步的脚步也会更扎实。

(李念摘自序言《智慧之旅》

【附录1摘要】

“认知行为疗法”:摆脱负面思维控制

认知行为疗法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简便易学,仅需要一支笔和一张纸,即便对那些不曾经历抑郁或焦虑的人,也很有用处。它要求训练、实践和信念,只要花实践多练习,就会发现,扭曲的负面思维无法像从前那样控制你了。

方法:1,当你感到焦虑、抑郁或痛苦时,写下你现在的感受;2,写下你痛苦的程度(从1到100);3,当你感到焦虑或者绝望的折磨时,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你的下意识想法时什么,写在纸上。4,对照下文所列各种罗列扭曲思维,问一问是否是扭曲思维,并写下来;5,想一想,哪些证据可以支撑你的想打,又有哪些证据会被推翻;6,问一问自己,假设有个人站在你的对立面,他会说什么,哪些是合理的?7,走到这一步,再来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尽量不带任何认知扭曲,重新评估一下你所面对的处境。8,在纸上写下你的新想法和新感受;9,运用先前的痛苦量表,再一次写下焦虑、痛苦的指数。你会发现,数字在下降,也许是大幅下降。

17种负面思维方式,你是否也有?

1. 以己度人(MIND READING): 假定你可以读出他人心中所想, 但你明明对此没有充分证据。“他认为我是个废物”。

2. 宿命论调 (FORTUNE-TELLING): 你总是悲观地断言未来: 事情会越来越糟, 或是前路危机四伏。“那门课我会挂掉”或者“我得不到那份工作”。

3. 小题大做 (CATASTROPHIZING): 你认为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 是如此可怕且难以承受, 让你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如果我失败了, 就会万劫不复”。

4. 乱贴标签 (LABELING): 给你自己或其他人添上某些恶性的性格。“我不受欢迎”或者“他是个堕落的坏人”。

5. 无视正面 (DISCOUNTING POSITIVES): 执着地认为你或他人所做的都微不足道, 这样你才能坚持自己的负面判断。“这原本就是为人妻者应该做的———所以虽然她对我好,但也算不得什么”或者“这些成功得来全不费工夫, 所以它们不值一提”。

6. 负面过滤 (NEGATIVE FILTERING): 你所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消极的, 而极少看到积极的。“看看这里所有的人,没人喜欢我”。

7. 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ING): 根据某一偶发的独立事件, 却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负能量模式。“这种事通常会发生在我身上。那看起来我什么事也干不好。”

8. 二元对立 (DICHOTOMOUS THINKING): 看待人或事时, 不是全面肯定, 就是全盘否定。“每个人都把我拒之于门外”或者“这完完全全是在浪费时间”。

9. 想当然 (SHOULDS): 看待事情, 你总是只考虑应然, 而不去关心实然。“我应该能做好。如果做不好, 那我就是个失败者”。

10. 苛责自身 (PERSONLIZING): 发生不幸的事, 你总是把过多的罪责归咎于自己, 却未能意识到, 很多时候问题出在他人身上。“婚姻以失败而收场, 都是我的错”。

11. 责怪他人 (BLAMING): 将他人视为你负面情绪的根源, 你拒绝担起改变自我的责任。“我现在心情这么糟糕,都要怪她”或者“父母造成了我所有的问题”。

12. 不当比较 (UNFAIR COMPARISONS): 按照不切实际的标准来理解生活, 比方说, 你总是将目光主要放在更优秀的人身上, 他们总是能做得比你好, 所以你也在比较中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她总是比我更成功”或者“一到考试时, 别人就比我强”。

13. 追悔不已 (REGRET ORIENTATION): 总是纠结于过去而无法自拔, 总在想你本来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而不关注你现在能把什么做好。“要是我当初努力一点, 我现在本可以有份更好的工作”或者“悔不该说那句话哦”。

14. 杞人之忧 (WHAT IF?): 总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发生了某事, 那该怎么办, 却对任何一种答案都不感到满意。“对, 但如果我变得很焦虑呢?”或者“如果我喘不上气, 怎么办?”

15. 情感推理 (EMOTIONAL REASONING): 任由你的感觉来指引你对现实的解释。“我情绪低落; 所以, 我的婚姻是走不下去了”。

16. 无力证反 (INABILITY TO DISCONFIRM): 一旦产生了负面想法, 你就拒斥所有可能与之相逆的证据或观点。比方说, 当你心生一念, 认为“我一点都不可爱, 人们都讨厌我”, 你就会拒斥所有证明人们喜欢你的证据, 好像它们无关紧要。结果就是, 你的想法永远无法被驳倒。“那并非真正问题之所在。还有很深层的问题, 还有其他没能看到的因素”。

17. 妄下评断 (JUDGMENT FOCUS): 在看待自己、他人或身边事时, 你总爱用好或坏、优或劣的评价, 而不是描述、认可或者理解。在衡量自己和他人时, 你总是根据武断的标准, 却发现你和他人都差之甚远。你所纠结的, 不仅是对自己的个人评价, 还有对他人的评价。“我在大学里表现得并不好”或者“如果我去打网球, 肯定打不好”或者“看看她, 她多成功, 而我却一路坎坷”。

【文末链接】

周濂:那堆火为何不渴望风,谁助推了“娇惯的心灵”? ? ?



  作者:格雷格·卢金诺夫? 乔纳森·海特

  编辑:钱亦琛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