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42年证明出身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未来
说起暑期最火的电影,那一定非《哪吒》莫属。本是魔丸转世的哪吒,却偏要逆天改命。一句"我命随我不随天"喊出了所有不愿屈从于命运安排的平凡人的心声。
但在现实中,人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并以怎样的态度去过完这一生呢?英国这部拍摄了近半世纪的记录片里,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
没错,它就是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 50 部纪录片之一"的——
《人生七年》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
1963 年,22 岁的剑桥毕业生MichaelApted成为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的新晋导演。充满工作热情的他,提出了要拍摄一部跨越 30 年的纪录片。
他策划从伦敦及伦敦周边小镇寻找14 个、7 周岁的孩子,记录他们的出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状态,并计划到 2000 年时再重访这 14 个孩子,以此来观察阶层差异在 30 多年里对英国社会和英国人所造成的影响。
想要证明阶层差异是否能够左右人生命运是 MichaelApted 拍摄《人生 7 年》的初衷——但当他每隔 7 年就拍摄、记录一次的时候,这部纪录片就远远超过了预期的意义。
1、不同的起跑线
1964 年播出的第一部《人生 7 年》,是这部宏大记录片的基础和开端。Michael Apted 选择了这样 14 位阶层差异明显的孩子。
黑白画面充满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怀旧感。
John、Charles、Andrew三个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就读于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早教学校,他们个个家境优渥,父母早就把他们托举到了区别于普罗大众的教育平台。
即使还是 7 岁的小朋友,也开始学习拉丁语,通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为下一步进入私立学校而做准备。
他们在父母的指导下,非常清楚将来会接受怎样的教育,对人生有着超出一般 7 岁儿童的成熟规划。
当问他们为什么会读《金融时报》这样超出自己知识范畴的读物时,得到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因为我有它的股份!
而与富人阶层相对的另一端,底层福利院的孩子们,没有父母陪伴不说,根本不知道接受教育意味着什么,对未来的生活也是毫无概念。
所以,当被问到你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的时候,Paul一脸疑惑的问道:"大学是什么?"
比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们稍好些,生活在伦敦东区平民之家的Tony顽皮地像个猴子,以能打赢架而感到骄傲自豪。当被问及打架是否重要时,7 岁的 Tony 坚定地回答"是的"。
这个打架大王在 7 岁时的梦想是做个赛马选手,在赛场上夺得冠军。
另一个乡村男孩Nick很希望在节假日的时候到城里玩玩,邀请他参与拍摄时他非常开心,因为他终于可以第一次到伦敦市区看看了。
Nick 也不太明白接受教育会对他日后的人生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但他对终日相处的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月亮会有怎样的秘密,这些问题终日萦绕在 Nick 的脑海里。
在 7 岁这个年纪,以 Nick 为代表的平民孩子们,拥有健全的家庭,他们生活简单、快乐,他们不用读《金融时报》,拥有着放任天性的、随性又自由的童年。
被选中的 14 个孩子中有 4 个是女孩儿。
其中Jackie、Lynn、Sue三个总是一起出镜,她们三个来自伦敦东区的同一所学校,都出身于贫民阶层。
当被问及爱情以及未来的家庭生活时,三个女孩儿露出羞怯又快乐的神情。相比遥远的婚姻,她们更关注现在谁是班里小男孩儿们最喜欢的人。
虽然三个小女孩预测不了未来自己将拥有怎样的婚姻,但都相信自己一定会结婚生子,有丈夫有孩子。
另一个受访女孩suzy与她们不同,她来自富人阶层,家里有大庄园,被父母当做掌上明珠。
当被问到和平民女孩儿们相同的问题时,Suzy 也肯定自己会结婚生子,但认为还是把孩子交给保姆比较好。
2、不同的发展之路
几个七年过去,当年 14 个孩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处在不同阶层中的他们,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同,生活状态和人生走向也有着越来越大的差异。
处于精英阶层的三个男孩儿,基本上都朝着自己 7 岁时就设定的人生轨道前进。
14 岁时,John、Andrew、Charles 全部顺利进入了他们想去的私立中学。
21 岁时,John、Andrew 分别考入牛津和剑桥学习法律,Charles 虽然有些掉队,但也考入了达勒姆大学历史系继续深造。
毕业后,John、Andrew 按照预期结婚、生子,最终成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他们按照父辈教育他们的方式继续为孩子规划人生,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期待他们能更上一层楼。
考上牛津、剑桥,毕业后当律师、或做科研、或从政。随后就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生活的一切都在稳步前行。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拥有"到非洲搞教育"这样崇高理想的"学霸" Bruce 进入了牛津大学数学系学习,另外两个 Neil 和 Peter 都被普通大学录取。
相比上层阶级的孩子,作为努力奋进的中产阶级代表,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摸索正确的道路上,在找准目标这件事上似乎有些费力,都或多或少地走些弯路。
贫民阶层那个爱打架的 Tony,按照自己的理想,14 岁就到马场做学徒,后来发现自己并没有做赛马骑师的天赋就果断转行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
21 岁想做父亲,28 岁就有了 2 个孩子。后来想开酒吧,果然就攒钱开了一个,即使破产也并不后悔。
Tony 很早就清楚阶层难以逾越,但却从不抱怨,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力所能及的想法,是名副其实的行动派。
福利院的 Paul 和 Syom 都没上大学,他们从事"蓝领"工作,很早就结婚,生下很多个孩子,28 岁时都有了发福的趋势。
3 个贫民女孩都没有读大学,在 20 岁左右结婚生子,有的还经历了婚姻的波折,离异又再婚。生活对她们来说不算太容易,和自己同一阶层的伴侣并不能改变她们为生计奔忙的状态。
富人阶层女孩 Suzy 在青年阶段变化最大。
父母离异对她造成了极大伤害。14 岁的她开始离经叛道、消极颓丧,这种情况最后被她的婚姻所终结。
她嫁给了自己同一阶层的男人,过上了安稳无忧的家庭生活。几乎不需要任何奋斗,单是继承家族的房产就足以让 Suzy 生活一辈子了。
青年时期颓废迷茫又如何?毕竟相对 Suzy 家的财产来说,短暂的试错成本根本不值一提。
唯一一个实现阶级跨越的是 Nick。
这个 7 岁时就想要探索月亮秘密的小男孩,在 14 岁时越发对科学产生兴趣了。
靠着兴趣的引领,和他聪明的头脑及不懈努力,Nick 成功考入了牛津大学物理系,之后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实现了从乡村男孩变为社会精英的逆袭。
14 个孩子,56 年的成长。最终只有一人真正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记录片的前 6 集,主人公们长达 42 年的人生经历向我们验证了阶层的难以逾越性。出身决定了绝大多数人未来的生存状态。
但当拍摄到第 9 个七年的时候,我们不止意识到了阶级固化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我们还体会到了更多有关人生的深刻道理。
3、不同的思考启发
在最新一部《人生七年》中,导演似乎有意淡化了社会阶层这个概念,转而更加关注这些步入人生暮年的人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最新一部《人生七年》里,已经 63 岁的他们,用几乎一生的人生经验为年轻人指点迷津。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育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重要。
这里所说的教育来自不同层面。
比如说精英阶层,他们教育的优势在于父辈的家庭教育。由于父母已经处于社会的上流,眼界自然更为开阔,因此在他们人生的起点时就教导他们要有着清晰的目标与规划。
Andrew 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而通过努力而实现的大学教育,可以说是 Nick 实现逆袭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不是聪明又勤奋的 Nick 考上了牛津大学,他日后就不可能成为大学教授实现他教书育人的人生理想。
第二点,要明白如果此路不通,一定要及时调整方向。普通家庭的试错成本很高,所以试错后要及时止损。
Tony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似乎可以称作自我教育的典范。Tony 有自己的人生准则。有理想就放手去争取,试错之后就会迅速去修正。
所以去当赛马骑师和酒吧老板虽然失败了,Tony 也能够重新握起方向盘,继续当自己的出租车司机,这让他没有朝着错误的道路上走太远。
最终,度过地是无怨无悔的人生。
与 Tony 不同,Neil 在错误的路上走得太远。
7 岁时还侃侃而谈的 Neil,在 14 岁时,变得忧郁了起来。28 岁时,他竟然无家可归。
这源于 21 岁的他做了一个万分错误的决定——从大学退学。
放弃接收教育,给 Neil 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
从此,他自甘堕落,萎靡不振,最后竟沦落为街头的流浪汉。在本应该是蒸蒸日上的中年,他脱离了家庭,到英格兰西海岸去流浪,找寻所谓人生的意义。
Neil 的几次错误选择让他的境况雪上加霜,可惜的是,Neil 从没想过及时回头、及时止损。再加上他本身的性格因素,让他的人生不免显得落魄。
直到最后,他娶了苏珊,这位他精神世界的真正引领者,Neil 才算慢慢回归正轨。
第三点,按自己的意愿努力去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三个贫民女孩中最能称得上活出自我的就是 Sue 了。
她其实并不够幸运,在二十几岁对婚姻和家庭充满美好期待的年纪里,她却经历了婚变。
结婚、生子、离婚 …… 这样的人生经历反而让她意识到时代已经改变,女人不应该依靠男人和婚姻来支撑自己的人生。
Sue 的独立意识在婚变经历中逐渐觉醒。
将近 40 岁的时候,她开始重塑自己。
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她,从学习打字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到了 42 岁拍摄他们的第 6 个七年的时候,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伦敦大学法学系办公室工作。
能看出她对工作充满热忱、对生活充满感激。不仅如此,她还结交了深爱自己的男朋友。
接下来,两人在一起不离不弃十几年,却不着急步入婚姻。
如今 63 岁的 Sue 仍在享受着她与男友彼此相爱又彼此独立的生活状态。
再比如中产家庭出身的 Bruce,他成功地通过考取牛津大学而获取了成为精英阶层的机会,但他却没有把教育当做阶级晋升的台阶,而是依然践行着童年时期要"帮助穷人"的理想。
Bruce 从牛津毕业后就进入了一所少数族裔聚集的公立学校教书,后来还到孟加拉去支教。
在 Bruce 的人生之中,他虽然没有实现阶层的跨越,却是一个真正实现了理想与人生价值的人。
牛津大学的教育给了他选择的自由,而他自己选择了他认为更有趣、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四点,既然曾经努力生活过,就要坦然面对衰老与死亡。
一生致力于儿童图书馆事业的贫民女孩 Lynn,在 42 岁的时候得知她有一根脑血管搭错了位置,这是先天性的疾病,一直都没能治愈。
虽然 Lynn 知道自己随时随地都可能死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而是认真努力地去面对生活。
在社区儿童图书馆里,她是最会讲故事,也是最受小孩子欢迎的童书管理员。
在 56 岁的时候,Lynn 更是备受疾病折磨,显得更加苍老。
最终 Lynn 在 58 岁的时候,那根搭错地方的血管要了她的命。
回顾 Lynn 的一生,虽然很多时候都为生计奔忙,但她也在自己热爱的儿童图书馆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为纪念这位和善的图书管理员新落成的儿童图书馆最终以她的名字命名。
人生逆袭的 Nick 不幸患上了喉癌,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
他积极努力的人生,唯一的遗憾是不能够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但努力拼搏过,就已经足够。
对于自己并不乐观的病情,Nick 保持着一贯的理性和平静,他并不为自己的生命担忧,只是怕亲人和朋友难过。
半个世纪过去了,主角们必将一个个地退场。也总有一天,这部记录一生的片子会终结。
《人生七年》,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它最后给观众呈现出的内容,远远大于一开始仅仅探讨阶层固化的初衷。
我们在主角们的身上看到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与每个平凡人的悲悲喜喜——从这些起落悲喜之中,我们看见他们,也看见自己,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