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教育信息化赛道:新纪元还是乌托邦
去年年末,一块屏幕火了。
那块安装在黑板中间的小小一块投屏,“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就像刊登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这篇文章所说,这块不起眼的屏幕将可能改变命运。
然而,在上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未来教育小型沙龙上,“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教育商会”副会长王涛指出,现阶段智慧教室建设存在问题。
“我们教育信息化多年发展过程中,教室发展速度是最慢的。除了有个屏幕之外,核心件都没有变。为什么互联网和信息化没有触动教育模式发生根本变化?”
仅有一块“智慧屏幕”的智慧课堂,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前景广阔,惹资本竞逐诚然,无论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智慧课堂是被用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是助推教育公平普惠,作为基础设施硬件方面的改进,成效显现都更为迅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01亿,较2017年底增加4605万,年增长率为29.7%。
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4亿,较2017年底增长7526万,增长率为63.3%。在线教育移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通过手机接触在线教育的用户,占整体在线教育用户的96.5%,较2017年底增长19.9%。
随着硬件铺设、网络基础建设、移动支付系统的发展,MOOC开始成为助推在线开放课程的代表。据2019年中国慕课大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MOOC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有1000余所高校开设MOOC,共上线12500门MOOC,有超过2亿人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MOOC,200余门优质MOOC先后登陆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课程平台。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互联网 教育”向“智能化校园建设”逐步转化,提出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
伴随政策红利,各方资本竞逐智慧课堂这片广袤蓝海。
8月19日,数字教育软件开发平台“锐学堂”宣布获得数千万元的战略投资,投资方为好未来。
实际上,这并不是好未来首次入局教育信息化。2018年7月,好未来推出“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另外,能够通过对课堂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智能评测,从而提升教学过程质量的“魔镜”系统也被升级。
另一位教育巨头——新东方,继 N-Brain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平台和教学硬件“AI班主任”之后,于今年7月,发布新东方小学教学平台。目前,教学平台已经与教研平台全面打通。这一模式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数据共享与衔接,创设了人机对话的新语境。
除了教培机构,智慧课堂还吸引了科技公司的关注。但不同于教培机构偏重课程与教研,科技公司们在硬件开发上更具优势。
百度一直在谋求进军公立校教育信息化的市场,百度智慧课堂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备课、教研、题库、AI教育、考评、教务等服务。腾讯则借助了ABC技术,为中小学搭建智慧课堂。通过这套方案,学生可以把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家中,老师可以实时检查学习进度。
教育信息化领域,也是华为进军教育的主要发力点。近年,华为向中小学推出“云课堂解决方案”等产品,帮助建立学校教学管理平台,提供“弹性教育云”,推出远程教育解决方案。
去形式化,打造整套智慧课堂教学体系正如王涛所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急需教育变革,但我们说来说去,核心理论没有变化”。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应该是连接,在将屏幕连接起来的同时,将相互连接的知识体系也搭建好。真正实现“处处皆学、人人能学、时时可学”;同时也要保证“处处可教、时时可教、人人可教”。
现如今,屏幕硬件已实现联结,但手机却成为体系化教育的一大天敌。学生不停刷手机、页面跳来跳去,完整的学习时间被切割成一块块散乱的碎片。
另外,尽管资本入局、政策红利助推,市场上的“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同质化依然严重,仅仅局限在通过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归纳汇总,提高课前预习、课后作业测评环节的效率——更侧重于评价功能,而非教学功能。
而借助人工智能,发展个性化教育,加强师生间的精准化互动,通过课堂动作表情分析、习题测评等输出学情报告;将人脸识别、大数据采集技术引入校园,可以实现刷脸签到、刷脸占座等智慧校园手段。却也引来关于教育信息化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持续不断的争议。
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9月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教育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组织专家论证研究。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希望学校慎重地使用此类技术软件。
“智慧教育最迷人的一点是,之前站在台前的老师,是整个班级中最聪明的人。而如今在这个最聪明的人背后,有无数比他聪明、比他了解更详实数据的人,一同参与到整个课堂中。”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这样说。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对老师来说需要做的课前准备太多。如需按格式、按特定步骤导入课件、发布教学任务、进行教学预评估等,功能太多、系统复杂、学习熟悉时间长,增添了老师的工作量。
自教育信息化概念被提出至今,有一点一直被诟病: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因此,或许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去形式化。
能够承载智慧课堂的软硬件设施大多造价不菲,各级各类学校相关学科教学方案的研发、教学系统的搭建,相关学习工具的迭代都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
但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却收效甚微。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曾提到:“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似乎成了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东西,更未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可以真正指导教育信息化有效实施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余胜泉曾指出:“以信息作为知识,过多的多媒体教学、浅层次的课堂互动/视频学习,都是信息化教育的典型误区。”
清华大学教授、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就做出提醒:在教育信息技术时代,重点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知识。
提到互联网智慧课堂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指出:“教育是知识升维的过程,不是只教知识点。学生利用互联网学的是知识点,知识点是一维的、是一条线。知识升维到了二维,要靠理性和逻辑,将相关的知识点组成知识面。这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利用系统化、体系化的逻辑思维,把碎片化的知识点转变为知识面。”
本文转载自“蓝鲸教育”,作者胡莹。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