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强产业到做强城市再到做强教育——泰州打出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美丽泰州
2月20日,正月初九,江苏省泰州市召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大会。把新春第一会定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大会,这是泰州历年来的第一次,表明泰州市委市政府推进教育优先优质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决心。
“全市上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教育这一最大民生实事办得更有质量、更有成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泰州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 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说。
从全面部署做强产业、到做强城市,再到谋划做强教育,泰州一直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及特色优势,坚持谋长远、打基础、强特色,打出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系统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做强产业
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
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
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泰州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呈现低开高走、积极向好的运行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2.77亿元,可比增长3.6%,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8.8、3.4、1.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六位,分别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前移4、5位。
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得益于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去年,泰州召开产业强市推进大会,制定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编制发布产业链图谱、招商地图和投资地图,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形成了聚力抓产业、聚焦抓项目的浓厚氛围,产业强市取得关键突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泰州三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年实现产值3769.83亿元,同比增长15.62%;实现利润277.12亿元,同比增长11.80%;实现利税392.12亿元,同比增长11.39%,主要指标增幅均远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5%、78%,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三大先进制造业中,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运行质态更为优秀,生产、效益指标均呈现高增长态势,产值同比增长17.37%。
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离不开园区这个载体平台,更离不开优质项目这个强大后劲。去年,泰州强力推进园区“三比一提升”行动,同步抓好环境建设和改革工作,把园区改革作为头号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两集中三剥离”改革,13个改革园区机构数、员额数分别下降20.7%、27.2%,非经济岗位人员占比降至20%以下,切实增强制度性竞争优势。
泰州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始终把重大项目招引建设作为头版头条、重中之重,以优质增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去年,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创新设立重大项目服务部,新开工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1个,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同比增长11%。药明康德、宝能装配建筑等超50亿元项目开工建设,长城整车制造项目仅用11个月竣工投产,创造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泰州速度”。
泰州强化链式招商、专业招商,先后在上海、北京举行产业推介活动,重大项目招引逆势突破。2020年,泰州累计新签约总投资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05个,较上年同期增长58%;签约投资总额2934.9亿元,同比增长53.3%。其中,外资项目71个,签约投资额60.5亿美元。总投资180亿元的中海油高端聚烯烃、52亿元的凯飞民用航空结构件等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将为泰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泰州紧抓不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与北京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加速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5.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55%,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4%,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超过20%,创新活力正有效释放。
下一步,泰州将按照江苏省委提出的“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的定位,全力推进产业强市,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成为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幸福教育
做强城市
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
“一下高速进入泰州,快速路一路畅通无阻,贯通东西南北的快速路网的形成,让泰州越来越像大城市了,我为家乡感到骄傲。春节期间,我还特地带着家人来到人民广场散步,周边几家单位的绿化改造让人眼前一亮,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特色鲜明的小品,别致新颖的步道,在里面走走转转,确实很惬意。” 今年春节,从外地回家过年的刘先生对于这座城市的变化感慨万千。
刘先生口中的绿化改造就是泰州实施的拆墙透绿工程。拆墙透绿,就是通过拆除城市道路沿线围墙,打造面向市民开敞的、无障碍的、全天候的公共活动空间,变“在城市中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市”,努力提高市民群众在环境服务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泰州市《“城建惠民”两年行动计划》提出,2019年启动实施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拆墙透绿”工作。2020年,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拆墙透绿”达50%,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启动。
去年,按照“透绿于街、漫绿于城、还绿于民”的思路,泰州完成市区30家单位拆墙透绿,累计拆除围墙4590米,改造提升景观绿地9.5万平方米,让原本关在墙内的风景走了出来,与道路市街融合贯通,形成内外观照、路绿相融、街院一体的开放空间格局,让市民共享更多绿色福利。拆墙透绿项目获泰州市2020年度改革创新奖一等奖,央视《新闻联播》也对泰州这一做法进行了宣传推介。
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关键在于做强城市。近年来,泰州市系统谋划、扎实推进做强城市“大发展、大格局、大建设、大提升”四大重点工作,大力实施“城建惠民”两年行动计划、做强城市两年行动计划,以项目化的方式推动做强城市,城市能级不断增强。
去年,泰州扎实推进 “城建惠民”,市区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46个,铺设污水管网33公里,完成7条道路破旧立面专项整治、9条道路通信杆线专项整治、5条道路慢行系统建设、8个项目照明亮化提档升级、11条道路无障碍设施提档升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第二十届江苏省运会将在泰州举办,这将是泰州提升城市能级、发展体育事业和公共服务的一个突破口、新引擎。当前,该市上下正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大力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供给,力争办一届出彩出色的省运会。泰州体育公园是此届运动会主场馆和开、闭幕式举办场地,规划建设“一场三馆”。
春节期间,泰州体育公园项目现场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200多名工人坚守工地,大年初二就早早开工,确保2021年年底如期交付。目前,该项目体育场土建工程基本完工,体育馆、游泳馆、健身馆外装工程完成过半,工程总完成度已达70%左右。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城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不足的局面,满足承办省内综合性赛事和国内单项赛事对体育场馆的要求。
加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亦是泰州做强城市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泰州交通重点工程捷报频传,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常泰长江大桥北接线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控制性工程正式启动,东环高架北延、站前路快速化工程建成通车,阜溧高速兴化至建湖段等三条高速公路集中开工,“泰州至上海动车组”正式运营,泰州(始发)进京高铁动车组开通,泰州港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泰州好巴士1号线”开通,为加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做强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城汽车“好猫”下线
做强教育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大“硬核”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幸福水天堂”的民心工程。
“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强产业、做强城市,首先是要做强教育,这是基础、是关键、是先手棋。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泰州高质量的发展。高水平、大力度的教育投入,产出的是人才、是未来、是希望,这是任何行业都比不了的。”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在牛年“新春第一会”上旗帜鲜明提出做强教育的理念。
近年来,泰州教育系统始终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致力于下好“建设棋”“教改棋”“职教棋”和“保姆棋”,答好“公平卷”“质量卷”“服务卷”和“民生卷””,积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均衡配置经费、设施、师资等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各项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其中,学前教育聚焦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取得新突破,该市办园质量位列全省前列,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达91.37%,位列全省第4;义务教育着力解决“大班额”,集团化办学工作取得新进展,促进社会公平和谐;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激发普通高中学校多样特色发展的办学活力,全市高考再创佳绩,420分人数全省占比12.61%,位列全省第一;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持续增强,泰州校企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让全市校企合作得以实际运行,实现抱团深度发展;我市高等教育内涵特色发展取得新成就,助推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认为,泰州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在全省教育版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泰州教育的品牌越来越响亮、特色越来越鲜明,老百姓也越来越满意。
成绩来之不易,更需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泰州将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对标找差,推动泰州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力争办学业绩实现争先进位,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不断涌现,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进一步擦亮“教育之乡”的金字招牌。
教育是国之重器、发展的根本,决定着泰州的今天,也决定着泰州的未来。泰州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表示,下一步,泰州教育系统将强化系统思维,把握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扬优势、补短板、提质量,聚焦供给侧打造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其中,学前教育将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形成公办为主、非营利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园上、就近上、上得起。义务教育将深化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域推进集团化办学,提升义务教育内涵建设水平。普高教育将全面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优质学校。职业教育将围绕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能工巧匠”。高等教育将建立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为基本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